核磁共振氢谱详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5935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9.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磁共振氢谱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核磁共振氢谱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核磁共振氢谱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核磁共振氢谱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核磁共振氢谱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磁共振氢谱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磁共振氢谱详解(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 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 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 到核磁共振波谱。因此,就本质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 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于吸收光谱(波谱)范畴。根据核磁 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经常使用的是1H 和13C的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波谱中最常用的氢谱将提供: 1. 分子中不同种类氢原子有关化学环境的信息 2. 不同环境下氢原子的数目 3. 每个氢原子相邻的基团的结构

2、核磁共振简介 核磁共振发展简介: NMR的理论基础:1924年Pauli W.假设特定的 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放入磁场中会产生能级分裂 1946年Standford大学的Block和Harvard大学的 Purcell独立证实了上述假设。获1952年Nobel Prize 随后五年,化学家们发现了NMR信号与分子结构的 关系 1953年,第一台NMR仪器FT-NMR 3.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2 核磁共振仪 3.3 化学位移 3.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3.5 自旋偶合与裂分 3.6 常见的自旋系统 3.7 辅助图谱分析的一些方法 3.8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3.9 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

3、本章内容 基本要求 理解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 掌握核磁共振氢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 掌握运用核磁共振氢谱解析分子结构的方法 重点难点 核磁共振氢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分子结构的方法 3.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3.1.1 原子核的磁矩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 ,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 由于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 自旋时会产生核磁矩。 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 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 p 式中: :核磁矩 :

4、为旋磁比 p:自旋角动量 核的自旋与核磁矩 (核磁距)= (磁旋比)P(自旋角动动量) 自旋角动量 : I: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 h:普朗克常数;( 6.631034Js) : 磁旋比,原子核所固有的性质;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核 磁 矩: 质量数( A) 原子序数(Z ) 自旋量子数( I )例 奇数奇数或偶数半整数 (1/2, 3/2, 5/2,) 13C,1H,19F,31P, 15N 17O,35Cl,79Br,125I 偶数偶数零 12C,16O,32S 偶数奇数整数(1, 2, 3,) 2H,14N 原子核

5、的自旋量子数(I)与质量数(A)及原子序数(Z)的关系 (1)当I=0时,p=0,没有自旋现象,原子核没有磁矩,不产生核磁共 振。 (2)当I0时,p 0,原子核磁矩不为零,有自旋现象。 (3)I=1/2的原子核在自旋过程中核外电子云呈均匀的球型分布如图( b),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 ,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4)I1/2的原子核,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如 图(c),自旋过程中电荷在核表面非均匀分布,共振吸收复杂,研 究应用较少。 图 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讨论:核磁共振和自旋量子数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

6、19F、31P等 都有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 信号相对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然 丰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如1H的天然丰度为 99.985%,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 因此,它们的共振信号较强,容易测定,而13C的 天然丰度只有1.1%,很有用的15N和17O核的丰度也在 1%以下,它们的共振信号都很弱,必须在傅里叶变换 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经过多次扫描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3.1.2 核磁共振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氢核),可当作电荷 均匀分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 一个小磁铁

7、。 当置于外加磁场B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 2I+1)种取向: m为磁量子数,取值范围:I,I-1,- I,共(2I+1)种取向。 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1/2; 自旋量子数、核磁矩与能级的关系 将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放入磁场B0中,磁矩会有相 对于B0的两种取向磁矩在磁场方向的投影量子化 m:磁量子数(magnetic quantum number), m = I, I-1, I-2,-I 对于I = 1/2的核,如1H, 13C,m = 1/2, -1/2 自旋运动的原子核与外

8、加磁场的作用能量: E =- B0 大小: 能级差: I = 1/2时, 任意两个能级的能量差: 量子力学选律: m = 1的跃迁是许可跃迁 任意相邻两个能级的能量差: 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B0 中,由于核自身 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场方向,在这两 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场的方向进行 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 (拉莫)进动。 近似于陀 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 (拉莫进动)进动频率 ; 角速度; = 2 = B0 磁旋比; B0外磁场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间的能级差:E= B0 (磁矩) 核磁共振现象

9、:Larmor(拉莫)进动 由于磁场的作用,原子核一方面绕轴自旋,另一方面自旋轴又围绕着磁场方 向进动。其进动频率,除与原子核本身特征有关外,还与外界的磁场强度有关。 v = B0 / 2 式中:v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 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 能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 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线圈产生电磁波。 对于氢核,能级差: E= B0 (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 B0 = h 由拉莫进动方程:= 2 = B0 ; 共振条件: = B0 / (2 ) 核磁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

10、磁场的比值 / B0 = / (2 ) 总结 共振条件: = B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B0变,射频频率 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 需要的磁场强度B0和射频频率不同。 (3)固定B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 处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 ,改变B0 (扫场)。 扫场方式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B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当射频电池波的能量hv等于样品分子的某种能级差 E时,分子吸收能量,由低能态跃

11、迁至高能态。 高能态的粒子可以通过自发辐射放出能量,回到低 能态,其几率与两能级的能量差E成正比。一般的吸 收光谱E较大,自发辐射相当有效,能维持 Boltzmann分布。 但在核磁共振波谱中,E很小,自发辐射的几率 几乎为0。要想维持NMR信号,必须有某个过程,这个过 程就是弛豫过程,即:高能态的核与非辐射的方式放出 能量回到低能态,重建Boltzmann分布的过程。 3.1.3 弛豫过程 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处于低能级状态的核子数( N+), 与处于高能级状态的核子数(N-)的关系由玻茨曼 分布决定: E为能级的能量差, K为Boltzmann 常数,T为绝对 温度。对于1H核,当T=30

12、0K时,N+/N-1.000009。对于其 他的核,值较小,比值会更小。因此,在NMR中,若无 有效的弛豫过程,饱和现象很容易发生。 如果核磁样品: 1)连续地长时间吸收电磁波; 2)受到强烈的电磁波辐射; 核磁共振的信号将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饱 和。出现饱和时,N+与 N-相等。 高能态的核不经过辐射而迁移到低能态,这一过程 称为驰豫。 两种驰豫: 1) 自旋-自旋驰豫 2) 自旋-晶格驰豫 自旋-晶格驰豫:核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体系能量 降低而逐渐趋于平衡。又称纵向驰豫。速率1/T1,T1为 自旋晶格驰豫时间。 自旋-自旋驰豫:样品分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改 变高、低能级上核的数

13、目,但任一选定核在高能级上的 停留时间(寿命)改变。自旋-自旋驰豫的常数定义为自旋- 自旋驰豫时间T2。气体及液体的T2为1s,固体T2为10- 410-5s 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 E*th t为核在某一能级的停留时间,即由T2决定 E=h 则 1/ T2 所以核磁样品常在溶液中进行测试 3.1.4 核磁共振的谱线宽度 NMR波谱仪分类: 1、按照磁体分类,可分为:永久磁体,电磁体和超导磁 体。 2、按照射频频率(1H的共振频率)分类,可分为:60,80, 90,100,200,300,400,500,600 MHz等。 3、按照射频源分类,又可以分为:连续波波谱仪(CW- NM

14、R)和傅里叶变换波谱仪(PFT-NMR)。 3.2 核磁共振仪 NMR仪器的主要组成部件: 1、磁体:提供强而均匀的磁场,要求稳定性好,均 匀,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一,扫场线圈。 2、样品管:直径4mm, 长度15cm,质量均匀的玻璃管, 测量过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匀。 3、射频振荡器:在垂直于主磁场方向提供一个射频波 照射样品。60MHz或100MHz。 4、扫描发生器:安装在磁极上的Helmholtz线圈,提 供一个附加可变磁场,用于扫描测定 5、射频接受器:用于探测NMR信号,此线圈与射频 发生器、扫描发生器三者彼此互相垂直。 核磁共振光谱仪的简单构造示意图 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只有

15、以下两种: (1)B0不变,改变v 方法是将样品置于强度固定的外加磁场中,并逐步改 变照射用电磁辐射的频率,直至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 法叫扫频(frequency sweep)。 (2)v不变,改变B0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 外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叫扫场 (field sweep)。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样品:纯度高,固体样品和粘度大液体样品必须溶解。 溶剂:氘代试剂(CDCl3, C6D6 ,CD3OD,CD3COCD3, C5D5N ) 标准:四甲基硅烷 (CH3)4Si ,缩写:TMS 优点:信号简单,

16、且在高场,其他信号在低场, 值为正 值;沸点低(26.5 C),利于回收样品;易溶于有 机溶剂;化学惰性 实验方法:内标法、外标法 此外还有:六甲基二硅醚(HMDC, 值0.07ppm),4,4- 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水溶性,作极性 化合物的内标,但三个CH2的值为0.53.0ppm,对 样品信号有影响。 3.3.1 电子的屏蔽效应 3.3 化学位移 氢核周围存在不断运动着的电子。 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一个与外磁场 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抵消了部分外磁场的作用,使核 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起到屏蔽作用。感应磁场对外 加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为电子屏蔽效应。 :屏蔽常数; B0: 外磁场强度 由于电子的屏蔽效应, 使某一个质子实际上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