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5440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件——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教材(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二十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20.1 概述 2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0.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20.4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20.5 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20.6 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2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定性分析依据对不同物质的溶液,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同 定量分析依据A=bc(物理意义,p343) 适用范围入射光为单色光、稀溶液 偏离 1高浓度(c0.01molL-1) 2非单色光 3被测物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 4配合物稳定性差导致解离 显色反 应要求 1选择性好 2有色螯合物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 3有色螯合物与显色剂之间颜色差别大 4显色条件易于

2、控制 参比液选择吸光度仅与待测物 质浓度成线形关系 入射光波长选择 max 3 20.1 概述 一、分光光度法及其特点 比色法:利用有色溶液颜色的深度测定该溶液的浓度。 目视比色法:用肉眼直接比较样品和标准溶液的颜色深浅。 分(吸)光光度法:用光电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吸光度。 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灵敏度高。10-3 10-6 mol/L。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25。 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 应用范围广。 4 二、吸收光谱 1. 光谱区的划分 微波 远红外 近红外 可见光 近紫外 真空紫外 X-射线 -射线 波 长 1000um 10um 100nm 10nm 红 620 750nm 橙

3、590 620nm 黄 570 590nm 绿 550 570nm 青 495 550nm 蓝 450 495nm 紫 380 450nm 190400nm 5 2. 可见吸收光谱 光的互补色示意图 白光 红 橙 黄 绿 青 青蓝 蓝 紫 单色光:单一波长光 复合光:复合波长光 互补光:处于同一直 线上的两种光。 互补光按一定强度比 例混合,光。 溶液颜色:即得白互 补光的颜色。 6 吸光度:某波长的光通过含有紫外-可见光吸收的溶液后 ,被吸收的光的比例。 吸收光谱曲线: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强度,即以入射 光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所做的一条曲线。 最大吸收波长:物质对该波长的光吸收最大

4、,即吸收光谱 曲线上的最大峰值。 3. 吸收光谱曲线 透过率:某波长的光通过含有紫外-可见光吸收的溶液后 ,没有被吸收(透过)的光的比例。 7 4. 物质吸收光的本质 物质分子的运动状态 分子轨道中价电子的高速旋转;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 分子自身的转动。 分子的能量 价电子能级的能量振动能级的能量转动能级的能量 能级差与对应的光谱 价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1-20eV,紫外-可见光的能量; 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0.05-1eV,红外光的能量;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10-4-0.05eV,远红外光及微波的能量; 8 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分子吸收能量后受到激发,分子就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 能级,因而产

5、生吸收光谱。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返回基态或能级较低的激发态,就会以光 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产生发射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中的价电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紫外-可见光)后,从 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9 2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定律:一束单色光通过吸光物质的溶液后,光 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厚度成正比关系。即: A为吸光度; I0为入射光强 I为透过光强; T为透光度(率) k为比例常数 b为液层厚度(光程长度) b I0 I 10 比耳定律: 一束单色光通过吸光物质的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吸 光物质微粒(分子)的数目(浓度c)成正比关系。即: 朗伯-比耳定律: 当b单位为cm,c的单位

6、为mol/L时的吸光系数称摩尔吸 光系数(),其单位为cm-1mol-1 L。 的大小与吸光物质的性质、入射波长和温度有关。 11 朗伯-比耳定律的适用范围: 不仅使用于溶液,也适用于均匀气态吸光物质 和固态吸光物质; 它是各种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思考:摩尔吸光系数如何测定方法 A= ()bc 12 工作曲线(标准曲线): 测定信号的大小随被测物质浓度变化的曲线,在分 析化学中,要求这一曲线为直线,即测定信号与被 测物浓度成正比。 理想情况下工作曲线是一过原点,具有一定斜率的直线; 直线的线性范围是有限的;一般的分析方法要求两个数量级 以上的线性范围; 未知样品中被测物的浓度应在工作曲

7、线的线性范围内,否则 测定结果不准确。 13 偏离比耳定律: 即工作曲线在高浓度端发生偏离。 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比尔定律本身的局限性。比尔定律假设了吸光分子之间无相互 作用,事实上,在较高浓度下,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可忽略。 入射光为非单色光时的偏离。仪器的分光元件(单色器)很难 得到真正的单色光,而是波长范围很窄的复合光带,而比耳定 律仅在入射光为单色光时才是正确的。 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其一是介质不均匀(胶体、乳浊液、悬 浮液)而产生折射、散射和反射,使透过光强减弱(A增大) 。其二是吸光分子发生化学变化而改变浓度。 14 20.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1. 光度分析方法 目视比色

8、法: 光电比色法:用光电比色计测定未知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吸 光度。 分(吸)光光度法: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未知溶液和标准溶 液的吸光度。 光电比色计用滤光片得到较窄波长范围的入射光; 分光光度计用棱镜或光栅做分光元件得到单色入射光。 15 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光 源 单 色 器 吸 收 池 检 测 系 统 结 果 显 示 光源: 在可见和近红外区使用钨灯或碘钨灯,波长范围320-2500nm ;在紫外区使用氢灯或氘灯,波长范围180-375nm。使用稳压 器保证光强稳定。 16 单色器 色散元件:将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元件,如棱镜、光栅; 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准直透镜、色散元件、聚焦透镜和

9、出射 狭缝构成。 玻璃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仅用于350-3200nm波长范围, 只能用于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英( 185-4000nm )则可用于整个 紫外-可见光区。 光栅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其优点是适用波长范围宽、色 散均匀、分辨率高;但其缺点是各级光谱有重叠而产生相互干 扰。 17 吸收池(比色池、比色皿): 用无色透明、耐腐蚀的光学玻璃或石英制造。 因玻璃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吸收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 杯差:一对比色池对光吸收的差异,实验前要先校杯差。 检测系统: 光电转换元件(硒光电池、光电二极管)。 结果显示部分: 直接显示出测定结果的数值(吸光度、透过率等)。 18 20.4

10、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许多无机离子无色,即使有色的无机离子也多因吸光系数不 大而无法直接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 很多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紫外或可见光吸收,可直接测定。 显色反应:将无色或吸光系数很小的被测物质与显色 剂反应,使被测物转变成具有较强紫外或可见光吸 收的化合物,然后进行测定。 19 显色剂: 能与被测物质反应,并使被测物显色的试剂。 无机显色剂(如:硫氰酸盐、鉬酸铵、双氧水)与被测物生 成的有色物的稳定性、灵敏度和选择性都不高,故应用较少。 有机显色剂(如:磺基水杨酸、二苯硫腙)多为能与金属离 子形成稳定有色配(螯)合物的有机试剂; 生色基团: 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与其分

11、子结构有关;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涉及的电子跃迁是 n(非键轨道), n和。 20 萃取光度法: 当显色剂与被测物(通常是金属离子)生成的有色物在有机溶 剂中有很好的溶解度时,可以让水相中生成的有色物萃取到有 机相,用有机相进行光度分析。 生色基团举例: 碳碳三键:max=175nm, 跃迁; 碳碳双键:max=190nm, 跃迁; 苯: max=254,250,204nm, 跃迁; 羧基:max=204nm, n跃迁; 2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103105; 有较好的选择性; 生成的显色物质(多为螯合物)要稳定、组成要 恒定; 产物颜色应与被测物颜色有较大差异;

12、 显色条件应易于控制。 22 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的用量. 酸度。酸度可能会影响显色剂浓度、显色剂颜色、配合 物组成和被测离子存在状态; 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 溶剂种类。很多显色配合物只在有机溶剂中才稳定; 干扰的避免与消除。 23 20.5 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测定波长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选择显色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为了避免干扰,有时也选择干扰小的非最大吸收波长。 比色池的选择: 通常使用1cm比色池; 根据样品浓度和显色配合物的灵敏度高低,可以选用其他 厚度的比色池。 24 参比溶液的选择: 使用参比溶液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池壁、溶剂、反应试 剂等对入射光的反射和吸收所带

13、来的系统误差; 只有被测产物有吸收,其他反应试剂均无吸收时,可 用纯溶剂做参比; 显色剂或其他试剂有颜色时,用试剂空白做参比; 如果干扰物质也生成类似显色产物,也可按下法制备 一个参比溶液:在显色之前先将被测物掩蔽起来,只 让干扰物质显色,该空白溶液做参比便可消除干扰。 25 20.6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 应用范围 既可直接用于有色物的测定,也可通过显色反应用于无色物 的分析; 既可用于常量分析(1%),也可用于微量分析(0.01-1%); 既可用于无机物(阴阳离子)分析,也可用于有机物分析; 既可用于定量分析,也可用于定性分析(特征吸收光谱、功 能基团特征吸收峰); 可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

14、(如化学平衡); 目前环境等领域的很多标准分析方法仍然采用光度法。 26 2. 单组分测定 通常在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吸光度,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3. 多组分的测定 吸收光谱不重叠时,可在各自的最大吸收波长下分别测定。 吸收光谱单向重叠,即组分1干扰组分2,而组分2不干扰组分 1的测定,这时只能直接测定组分1含量,要测定组分2含量, 必须先用组分1的标准溶液测定出组分1在组分2的测定波长下 的摩尔吸光系数,并用已测定出的组分1的浓度,计算波长2下 组分1的吸光度,并从波长2下组分1和2的总吸光度中扣除组分 1的吸光度。 吸光度双向重叠。需解联立方程。 27 即: 先在1处测量溶液的吸光度A1并

15、求得X组分的浓度cx , 然后再在2处测量溶液的吸光度Ax+y2和纯组分X及Y 的x2和y2值,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原则,可得: Ax+y2= x2 bcx + y2 bcy 根据上式能求得组分Y的浓度cy。 12 X Y 28 3. 差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时,吸光度读数通常要求在0.2-0.8范围 内,误差最小是A=0.434。 当测定浓度比较大的样品时,由于吸光度读数超出准确 读数的范围,会产生很大影响。 差示分光光度法:用比样品浓度略低的标准溶液作参比代 替一般情况下的试剂空白参比,使测定吸光度数值在0.2- 0.8范围内。 29 A=-lgT=bc dlgT=0.4343dT/T=- bc 0.4343T/T= - b c c c = 0.4343 T/T - b /-lgT/b = 0.4343 T TlgT 要使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c / c )最小,对T求导数应 有一极小值,即 d dT 0.4343 T TlgT = 0.4343 T(lgT+0.4343) (TlgT)2 =0 lgT=-0.434 或T=36.8% A=0.434 30 4.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摩尔比法(饱和法):固定金属离子浓度M,改变配体浓 度L,在小于配合物组成比时,随着L/M比值的最大, 形成的配合物浓度最大,溶液的吸光度增加,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