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5430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教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制 顶板混凝土裂缝QC成果报告 发表人:李哲龙 中冶京唐一公司唐山机场新区项目部QC小组 1、工程概况 一期工程概况 唐山机场新区项目一期工程,位于唐山市凤凰新城开发区 ,友谊路东侧,裕华道南侧,大理路东侧,朝阳道北侧,建筑 面积共计82617.2m2。住宅外装修以外装修以玻璃幕墙、石 材幕墙、金属幕墙和高档真石漆为主为主,外窗采用断桥隔热 铝合金窗、中空玻璃,住宅户内设户式中央空调、新风系统、 加湿系统、地采暖、直饮水系统、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 和雨水收集系统等。 2、课题确定 唐山机场新区项目一期工程地处凤凰新城开发区, 是唐山市的重点工程,公司领导对我项目

2、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定要把该项目打造成唐山市的精品住宅小区,创“鲁 班奖”。由于本工程住宅部分设计大户型较多,房间开间 较大,并且顶板混凝土全部采用泵送浇筑,顶板混凝土浇 筑量大、强度高、工期紧,泵送混凝土水泥用量较高、坍 落度较大,并正跨越夏季高温季节。通过对B4、B5楼一 、二层的施工,顶板混凝土有裂缝出现。 以往工程顶板混凝土裂缝情况 B4、B5楼顶板混凝土裂缝 为有效控制顶板混凝土宏观裂缝的出现,避免施工中顶 板出现裂缝而引起后期投诉问题,特成立专项质量管理小 组(QC小组),课题为“应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控 制顶板混凝土裂缝”。 3、QC小组情况简介 3.1 QC小组成员概况(如

3、表1) 小组成立时间:2008年4月10日 小组活动时间:2008年4月15日2008年9月20日 活动方式:针对施工中的实际情况,排列问题,分析 原因,制定对策,进行PDCA循环。 QC小组成员登记表 表1 序 号姓 名年 龄龄职职 称 性 别别 学 历历备备 注 1李哲龙32项目总工男大专组 长 2李宝山33项目经理男大专副组长 3葛立杰33 技术负责 人 男大学副组长 4佟德贵41工程经理男大专组 员 5栾广民35质 检 员男大专组 员 6张孝峰25技术员男大学组 员 7孙志昕25技术员男大学组 员 备注:1、本小组平均年龄 32 岁。 2、TQC 培训时间 72学时/人。 3.2 QC

4、小组成员分工(如表二) 姓 名职职 务务负负 责责 工 作 李哲龙组长全面负责QC小组活动 李宝山副组长现场实 施过程监督、指导 葛立杰副组长现场实 施过程监督、指导、培训、数据分析 佟德贵组员 负责反映现场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方案进 行实施 栾广民组员质量检查、记录 张孝峰组员现场技术指导、提出处理方案 孙志昕组员数据整理 QC小组成员分工表 表2 4、QC小组活动计划及施工工艺的确定(如表3) 序 号日 期步 骤骤方 法成 果 14.10QC小组成立 小组成员 全体会议 QC小组目标 小组成员分工 2 4.10 5.16 QC小组TQC培训集中培训了解TQC意义 3 5.15 7.3

5、第一次PDCA循环PDCA循环法 通过三次PDCA 循环实现 QC小 组目标 47.38.6第二次PDCA循环PDCA循环法 58.99.5第三次PDCA循环PDCA循环法 6 10.1 10.20 数据整理、成果 总结 统计分析法形成QC成果 PDCA循环法 1P阶段计划阶段因果分析、计划对策 2D阶段实施阶段按计划对策贯彻实 施 3C阶段检查阶 段现场监 督、检查记录 4A阶段总结阶 段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QC小组活动计划表 表3 5、QC小组活动目标: 5.1熟悉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增强全体职工 的质量意识。 5.2经过三次PDCA循环,达到现浇顶板混凝土基本无宏观 裂缝。并

6、保持到工程结束。 5.3培养深入了解泵送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质检员1名,技术 员2名。 5.4 QC小组工作重点:深入贯彻质量管理制度,总结科学 的管理经验。 6、现状分析 QC小组成员通过调查,对B4、B5楼一、二层顶板出 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归纳整理,作出调查表 。 裂缝成因统计表 表4 序号项 目 频数( 个) 频率(%)累计频率(%) 1顶板上人及材料堆放过早3240.540.5 2次龙骨刚度较小303878.5 3顶板堆放材料集中810.188.6 4支撑体系次龙骨间距不匀67.696.2 5养护不及时22.598.7 6天气干燥多风11.3100 合计79100 根据上述不合

7、格项目统计表,作出如下质量问题排列图, 用排列图找出主要原因。如图1 6 0 2 20 8 30 60 40 50 % 1 0 25 % 80 % 75 % 100% 80 123456 序号 32 40.5% 78.5% 88.6% 96.2% 98.7% 频率(%)频数(个) 图1:质量问题排列图 由质量问题排列图可以看出,B4、B5楼顶板产生裂缝 的主要问题是顶板上人及材料堆放过早、次龙骨刚度较小 ,属于主要因素,成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顶板堆放材 料集中、支撑体系次龙骨间距不匀、养护不及时、天气干 燥多风属于次要因素。经过QC小组成员的分析,认为顶板上 人及材料堆放过早、次龙骨刚度较小

8、已经成为顶板产生裂 缝的直接原因。由于施工工期比较紧张,顶板混凝土施工 完成后,达到上人条件必须上人进行施工,为解决该矛盾 ,降低顶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几率,我项目部引进了一项 顶板支撑的新技术“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该项技术 主要使用80C型钢定型加工成长度可调的主龙骨,采用60C 型钢加工成三种规格的次龙骨,采用483.5mm钢管制作 成长度可调的立杆,立杆底部为可调底座,调节范围为0 200mm。由于该技术主、次龙骨采用钢制构件,其刚度比 以往采用的木木龙骨的截面惯性矩大的多,能有效提高支 撑体系的整体刚度,减少顶板施工后由于外荷载引起的顶 板变形,从而能减少顶板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主

9、 龙 骨 次 龙 骨支 撑 立 杆 支 撑 体 系 执行标准及专利证书 7、小组QC活动 7.1第一次PDCA循环 7.1.1 P阶段(计划对策阶段): 经过上述分析,结合以往工程顶板混凝土施工质量,宏观 裂缝已成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QC小组全体成员通过引进 的新技术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结构,作为解决顶板混凝 土裂缝与施工工期紧张的主要对策结合现场B4、B5楼一、二层 顶板支撑没有使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而出现裂缝的实 际等情况,从人、机、料、法、环等五方面,把彻底分析引起 顶板混凝土裂缝的各项原因如下: 针对主要问题,运用因果分析图进行分析,对策计划表见表5。 人员 机械 材料方法

10、环境 混凝 土楼 板产 生宏 观裂 缝 疲劳作业 初凝时搓毛 遍数不够 覆盖有遗漏 浇水养护不及时 漏振、过振 搅拌机计量故障 罐车不能连续进场 搅拌时间不足 振捣棒故障 泵车故障 砂、石级配不合理 外加剂掺加不当 坍落度过大 砂石含泥过大 材料堆放集中 上人上料过早 顶板支撑次龙 骨间距不匀 养护时间短 专业配管过多 气温高 风较大 停电 供水不足 雨天作业 图2:钢筋顶板混凝土裂缝因果图 针对B4、B5楼顶板裂缝的情况,对现场后续施工的顶板 混凝土施工做出如下调整:1、重新优化了混凝土浇筑方案 ,并制定了混凝土浇筑应急预案;2、为解决工期较紧顶板 上人及材料堆放过早、顶板次龙骨刚度较差、顶

11、板上人及材 料堆放过早问题,剩余各个楼顶板支撑全部采用数 字化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结构。3、对采用木方做龙骨的 支撑体系时,能引起顶板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进行重点控制, 以降低采用木龙骨支撑体系时引起顶板混凝土裂缝的几率, 重点研究采用数字化刚性模板支撑体系,与采用木龙骨的支 撑体系相比,改进后的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顶板混凝土裂缝 的产生。 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仰视图 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体系搭设 第一次PDCA循环计划对策表 表5 项项目因素造成后果计计划对对策 人 为为 因 素 1 2 3 4 5 疲劳作业 漏振、过振 终凝前搓毛遍数 不够 养护不及时 覆盖不到位 操作准确率降低,质量下滑 混凝土实

12、体蜂窝、麻面、裂 缝 混凝土表面产生龟裂 混凝土失水,产生裂缝 养护不好,产生裂缝 实施倒班制度 加强技术交底,制定操作 规程 加强技术交底,搓毛遍数 达标 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表 面干燥前及时养护 加强巡视检查 ,督促作业 人员保证混凝土不外 露 机 械 因 素 1 2 3 4 5 罐车故障 罐车不能连续进 场 搅拌机计量故障 搅拌时间 不足 振捣棒因素 造成混凝土供应中断,出现施 工缝 造成混凝土供应中断,出现施 工缝 计量不准,混凝土质量下滑 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和易性差 漏振 事先做好检查 保证罐车正 常 浇灌前协调 好罐车的台数 事先做好检查 保证计 量准 确 按标准时间搅 拌 浇灌

13、前准备好备用振捣棒 材 料 因 素 1 2 3 4 坍落度过大 外加剂掺 量不当 砂石级配不合理 砂石含泥过大 混凝土强度低,表面出现裂缝 混凝土和易性,顶板出现裂 缝 级配不合理,影响和易性 影响混凝土强度,顶板出现裂 缝 调整水灰比,控制坍落度 按配合比操作,严格控制 计量 砂石级配合理,使混凝土 具有良好的可泵性 不合格材料退场 方 法 因 素 1 2 3 4 5 6 养护时间 短 新浇筑顶板堆料 集中超重 上人上料过早 支撑次龙骨不匀 养护时间 短 顶板内电气配管 过多 制约强度增长,质量下滑 超负荷,顶板土产生裂缝 混凝土初凝前产生贯通缝 顶板终凝后产生贯通缝 顶板产生干缩裂缝 布管

14、处易产生裂缝 保证养护时间 混凝土不达到强度严禁加 施工荷载 控制上人上料时间 或增加 龙骨刚度 次龙骨安装完用尺检查 延长顶 板混凝土养护时间 与设计 院协商,在配管过 多处增加分布筋 环环 境 因 素 1 2 3 4 5 气温过高 雨天作业 风较 大 现场 停电 水压不稳 坍落度损失难控制,养护难 度大 水灰比增大,产生裂缝 表面失水过快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筑中断,出现施工 缝 养护不到位,产生干缩裂缝 安排夜间施工,避开高温 时段 预定天气预报 ,配备防雨 材料 顶板搓毛完成后覆盖 采用汽车泵 ,配备发电 机 采用变频稳压泵 检查次龙骨间距 7.1.2 D、C阶段(实施检查阶段):按照因果

15、分析图及计 划对策表,对顶板混凝土裂缝的因素逐项排除,通过QC小 组成员的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本次循环以B3 楼三个单元地下一层三层共计12个单元顶板进行分析, 每个单元抽取10块顶板,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二十天, 在选定的顶板上进行裂缝检查,裂缝数量统计如表6。 第一次PDCA循环裂缝检查统计表 表6 单单 元 每块块板裂缝缝数量(条) 合 计计 施工时时 间间 拆模时时 间间 123456789 1 0 地 下 一 层层 1 123421241332508.5.15 08.6.16 2 222321232222108.5.19 3 313301033231908.5.26 一 层

16、层 1 422210122131608.6.2 08.7.2 2 512310122121508.6.5 3 601320121021208.6.11 二 层层 1 701220121011008.6.16 08.7.14 2 80022012101908.6.20 3 90022012101908.6.25 三 层层 1 1 0 0021011101708.6.27 08.7.22 2 1 1 0011011101608.6.30 3 1 2 0011011101608.7.3 7.1.3 A阶段(分析阶段):由表6数据分析,做裂缝统计折 线图(如图3)。 图3:第一次PDCA循环裂缝统计折线图 由表六和图2可以看出,经过第一次PDCA循环,通过该 项技术的使用,顶板混凝土宏观裂缝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顶 板混凝土裂缝数量逐渐减少。QC小组成员对产生裂缝的因素 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大部分易控制 的因素也已被消除,但还存在问题。 B3楼一层顶板混凝土裂缝 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