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1715336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 风格相近、成绩卓著、具有历史性影响的元曲家成为大家那么元曲应是几大家呢本文为大家介绍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欢迎阅读了解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卓有成绩的人群往往冠以大家或并称如:汉朝的“建安七子”魏晋的“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门四学士”明朝的“前七子、后七子”清朝的“扬州八怪”“清末四大家”等这些并称是对某一领域风格相近、成绩卓著、具有历史性影响的一些人的赞誉与尊称 “元曲四大家”之说首出元周德清之口 周德清(12771365)在中原音韵?自序称: 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首次提出关

2、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四人为曲界之最著成绩者 周德清对元曲和元曲理论有精到研究是元曲理论大师又是元朝本朝人其评价自然可信 二百余年后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15061573)说: 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朴为四大家(曲论) 这里提出了“四大家”概念何良俊是戏曲理论家曾邀请曲师顿仁与之研讨戏曲音律,他的戏曲理论对万历年间以沈璟为首的吴甚有影响他的戏曲理论见四友斋丛说后人辑为何元朗论曲这样人对元曲大家的概括自然很有分量“元曲四大家”之说始浮出水面 这种概括为什么漏掉一个人才王实甫王实甫以剧作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最宏伟、最优美,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剧作之一作

3、者王实甫也因之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最有名的剧作家之一元代宫大用在剧中就誉西厢记为春秋明人贾仲明补写录鬼簿所列前期诸曲家吊词,在王实甫名下也冠以“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至此,人们不禁有了疑问:为什么元曲四大家就数“关、马、郑、白”,而没有王呢? 明代何良俊对王实甫的评价也很高他说:“王实甫才华丽赡,真辞家之雄”但接着就说:“但西厢首尾五卷,曲二十一套,始终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之重复语之芜耶”大概原因可能就出在这里西厢记通篇写着一个“情”字在当时封建道学统治意识形态的环境里王实甫思想是过于“解放”了一点待月西厢的情景在正统文人眼里应在“扫黄”之列这样的

4、作品是不能与“四大家”同日而语其人自然不能列入仙班尽管对西厢记及董西厢有这样那样的争议恐怕对“情”的疑义还是个主要原因 对于“四大家”之说以后的学者不断有不同的声音“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15261590)曾说: 曲者词之变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善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曲藻序) 此说又把元曲“大家”一下子扩大为“九大家” 王世贞一生官居显位又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以诗文名于世独领文坛二十余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其门下”(明史王士贞传)这样的一个人对元曲家的评论自然有一定的影响 但清代戏曲理

5、论家、诗人李调元(17341802)有不同意的说法他在雨村曲话中认为: 贯酸斋、张可久、宫大用祇工小令不及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乔(吉)、郑(光祖)、白(朴)远甚未可同年语也 李调元确实筛选出六位擅写元杂剧作家的名字但未有用上元曲六大家这个名称但他在“四大家”的基础上加进了王实甫、乔吉两位剧作家实是明鉴 清文学家刘熙载(18131881),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大学者也指出: 北曲名家不可胜举如白仁甫、贯酸斋、马东篱、王和卿、关汉卿、张小山、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其尤着也(艺概) 其观点与王世贞同 事实上在明清两代戏曲评论家眼中元杂剧作

6、家优秀者有多有少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六人的成就多有共识已经被逐步肯定下来 进入现代元“大家”问题仍在讨论中 1918年谢无量(18841964)在中国大文学史中指出马致远、王实甫、郑德辉、白仁甫、乔梦符、关汉卿同为“元代剧曲名家最著者” 1927年郑振铎(18981958)文学大纲中国戏剧的第一期中谓: 在这一百十余的作家中最有名者为第一期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及第二期的郑光祖、乔吉甫世称之为六大家(乔)吉甫为元六大剧作家之一与同时的郑光祖及第一期的关、王、马、白齐名 首次用上“六大家”、“元六大剧作家”的称呼 1932年刘麟生(18941980)在中国文学史中

7、谓: “杂剧的作者最著名的要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符(甫)世所称为六大家就是他们” 1935年刘经庵在中国纯文学史纲中谓: 在这许多的作家中以第一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及第二期的郑光祖、乔吉甫为最有名世称为六大家 连外国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1937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序说中重申他在支那戏曲史(1933年)的看法: 关、白、马、王代表初期剧作家郑、乔则代表中期剧作家 1945年日盐谷温元曲概说的元曲之作家中设有“六大家”条目谓: 大体说来关、白、马、郑为四杰再加上王、乔两人可称“六大家” 可以说“六大家”、“北曲六大家”、“元曲六大家”之说已普见于当时文学

8、史著作流行于三十年代 1955年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传出版 自此“元曲六大家”渐成一专有名词此后如 陈万鼐元明清剧曲史有元曲六大家一节; 马良春、李福田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设“元曲六大家”条; 卜键主编元曲百科大辞典有“元曲六大家”条 现在“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二说并行于世但“六大家”说比“四大家”说更能反映元代杂剧现实 “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之说从以上各家的论述中其含义主要指元杂剧有大成绩者因此准确地说“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应为“元杂剧四大家”、“元杂剧六大家” 元曲这个特定的概念实际包括两部分:元杂剧和元散曲虽然有时元曲也指元杂剧或指散曲但完整意义是包括两部分从今天角度

9、看杂剧主要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散曲主要影响今天的诗词文学史上诗词曲三峰并峙的评说也主要是指元散曲的成就唐诗宋词与曲“并峙”是与散曲“并峙”而不是与杂剧“并峙”散曲是作为一种独立的韵文体而存在因此元曲仅指元杂剧的概念含义已经不能包容元曲的全部内容了 那么既有杂剧“大家”也应有散曲“大家”两者相合起来才能叫“元曲几大家”实际上在“元曲六大家”中前期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及后期的郑光祖、乔吉其散曲成绩大者前期当推马致远后期当推乔吉但在散曲成绩大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人被漏掉了这就是张可九张可九为什么不被列入大家行列呢 张可久(1270前1340后)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

10、人先以路吏转首领官后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迁为昆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岁久居西湖以山水声色自娱 张可久常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等词曲唱和尊马致远为先辈一生专力写散曲尤致力于小令是元代后期最负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首套曲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是数量最多的一位 张可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吟咏颓放生活谈禅送别往来应酬少数作品在悲诉身世时叹息“生民涂炭”如红绣鞋天台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当时社会人心险恶或讽刺崇拜金钱的丑恶风尚尚具一定现实意义卖花声怀古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表现同情人民的思想实属可贵 张可久创作上重形式格律讲求炼字琢句对仗工整且使用诗词句法常爱撷取前人诗词名句虽有损害散曲质朴浅俗本色一面

11、但其清丽典雅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张曲写自然风景细致清丽很富美感一枝花湖上晚归是其代表作张散曲由于表现了闲适放逸的情趣和清丽典雅的风格颇为明清以来封建文人所推重 著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种近人辑有小山乐府六卷行世 明戏曲理论家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称“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诚词林之宗匠也”被排在元曲作家187人的第二位紧接马致远之后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社”可见其影响之大地位之尊 但就这样一个人几百年来却一直被排在“元曲大家”之外如果以杂剧而论尚可解释但以散曲而论则没有道理既然谈到“元曲大家”则不能没有张可九 因此根据“元曲”完整概念在界定元曲大家时应该是: “元杂剧六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郑光祖、乔吉以关汉卿最为著名 “元散曲三大家”:马致远、张可九、乔吉以马致远最为著名 如果综合表述则应该是: “元曲七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张可九、乔吉、白朴、郑光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