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成因 三、大气的运动 ——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风”是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 ★温馨提示: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三、大气的运动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基本原理 ) 3. 拓展: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2. 判断在不同情况下的风向、风速 3.拓展:等压线图的判读 等压面的判读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基本原理 )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垂直剖面图) 问题: 1.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怎样变化? 2.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怎样变化? 【误区警示】 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是: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问题: 3.冬季用的暖气片安装在房屋的上部还是下部? 4.夏季的空调器安装在房屋的上部还是下部?为什么呢? 5.大气运动方式有哪些? 思维提示:气压的形成过程 “气温差异→空气密度变化→气压变化”的思路: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地面受热均匀地面受热不均? 阅读教材P38文字 总结过程(弄清因果关系):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①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 (与同高度比较)则形成高气压; ②冷却的地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 (与同高度比较)则形成低气压 ③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总结过程(弄清因果关系):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反思·归纳 近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垂直气流)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 →气压差异: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相反 →水平运动:(水平气流)风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①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 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 ③风(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④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几点结论: 气温、气压与气流关系: 反思·归纳 等压面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下凹是低压区——遵循“高凸低凹”原则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读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在图中画出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 甲>乙>丙>丁 反思·归纳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三、大气的运动 3. 拓展: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 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C 三、大气的运动 3. 拓展: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 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B 阅读地图册 P24 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 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大陆和海洋之间 冷热不均的原因 ?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阅读地图册 P24 形成: 完成海陆风示意图 材料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试在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阅读地图册 P26 若为季风环流,此时为我国 季节(冬季或夏季?)夏季 阅读地图册 P26 (1)两幅图中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均属于( ) A.大气环流 B.海陆风 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 (2)左右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 ) ①时间尺度不同 ②空间尺度不同 ③成因不同 ④气流性质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A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1)~(2)题 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 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海风发生在白天,能够把海 上湿润、凉爽的气流带入城 市,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 应”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白天: 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夜晚 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 古诗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提示: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晚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 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 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之,眼看 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到:“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诸葛亮虽 然通晓天文地理,但忽略了局部对流雨的因素,否则,他可能会用另 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 凝结而降雨 就是说,上方谷里下了一场对流雨 上 方 谷 火烧 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千个温暖的岛屿,称之为“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的存在使城市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 热岛效应从哪些角度开展研究 ①“热岛效应”的表现; ②“热岛效应”的成因; ③“热岛效应”的影响; ④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等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研究思路 ①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②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③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④提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热岛效应在地图上的表现: 气温表格、等温线分布图 、某一时刻市中心气温曲 线图、市区效区热力环流 图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工矿企业和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排放的热量; 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物高度集中等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画出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空气环流模式图 分析热岛效应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环流将城区大气污染物带到高空和郊区,有利于城市污染物 的扩散,减轻了城区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画出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空气环流模式图 为了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 城市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由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 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基本原理 ) 3. 拓展: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2. 风的形成原理的应用 3.拓展:等压线图的判读 ——判断在不同情况下的风向、风速 等压面的判读 回顾过程(弄清因果关系):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等压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 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如同等高线中的坡 度 风的形成原理: 地转偏向力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作用: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力梯度大。
作用:使风向之间偏离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方向: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作用:减小风速,改变风的方向 方向:与风向相反,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左斜穿等压线)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1020 1012 1004 996 (百帕 )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风向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总结:影响风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左斜穿等压线) 读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压线数值ac; 由风向与等压线有夹角,确定为近地面的风向,因风向向右偏,说明 是在北半球。 读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 A.②⑥ B.⑥⑦ C.⑦⑧ D.②⑧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②③ B.③⑦ C.③⑥ D.⑦⑧ B B 读问题和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1)从图中可知,风向③、⑦与等压线平行 (2)从问题(1)中可知,所在半球和气压高低 (3)从问题(2)中可知,所在的大气高度和气压大小 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 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 (3)若无④,只受①与③的影响,则 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实际大气中②与等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