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129593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是关键问题。新农村建设政府投入是基础,市场机制是核心,农民自筹是主体,城乡结合是方向,量力而行是保障。传统的支农资金的提法、内容、范围已经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因此,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内容、范围、来源、使用提出若干新的看法。一、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概念和特征适应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需要,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渠道,采用宽的支农口径,提出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概念。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是各级政府财政、金融组织、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用于支持农村经济、政治、

2、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货币资金或财富。通俗地说,就是“各端一碗菜,共办一桌席”。有以下特征: 1、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既包括中央政府财政,又包括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既包括金融组织,又包括企业组织;既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又包括个人;既包括国内投资主体,又包括国外投资主体。因此,投资主体具有多样性、广泛性。2、投入内容的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教卫生标准化、群众

3、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制化等。3、投入客体的多样化。支持的客体是资金或财富,既包括多种形态的货币资金,又包括可以折合成货币的实物财富。4、投入运作的市场化。要改变传统的行政手段管理资金的方式,更多的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如采取直接支持或间接支持的方式,吸引资金、技术、或人力资本的投入;采取武汉城市圈支持的方式,采取部门对口支持的方式等等。5、投入来源的法制化。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和管理,要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制度监督。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与传统的支农资金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本质的区别。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调动各方面支持新农村建

4、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较大,只有举全国之力、全民之力,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的目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广泛,资金来源渠道复杂,传统的统计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广义上改变统计方法,扩大统计范围。四是在经济发达阶段,需要从广义重新认识资金和财富,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新农村建设。二、财政支农投入的状况及其分析(一)根据涵盖范围的不同,可以把财政支农支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口径。1、狭义口径。是指中国财政统计年鉴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5、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2005年的规模为245031亿元,占总支出的7.2%。全国各个时期财政支农情况 见表1 (单位:亿元)时 期 国家财政总支出 财政支农总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恢复时期 3656 126 3442“一五”时期 136986 8105 592“二五”时期 227767 25496 1119调整时期 120498 13976 116“三五”时期 251852 19122 759“四五”时期 391944 35017 893“五五”时期 524652 61441 117

6、1“六五”时期 69519 61271 869“七五”时期 13800。00 13032 938“八五”时期 24529。00 240080 975“九五”时期 55742。00 51866 929“十五”时期 128022。77 957988 752006年 33930。28 2975 88(资料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2、广义口径。广义口径是指国家支持“三农”的各种支出。不仅包括狭义口径支农支出,还包括国家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的支出;维持基层政权机构运转、推进税费改革等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支出以及用于“三农”方面的其他支出。(二)湖北省支农状况分析。建国以来

7、,湖北省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较快,“十五”时期达到197.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倍,超过建国以来到九五时期支农支出总和140。96亿元的28.5%。2005年财政支农支出574558万元,比1978年47174万元增长11倍,而同期财政收支分别增长11倍和24倍,与财政收支增长持平而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高低不等的特征,“五五”时期上升到14.6%,而“九五”时期下降到23%,“十五”时期仍然只有67%,低于“五五”时期7.9个百分点。 湖北各个时期财政支农情况 见表2 (单位:亿元)时期 全省财政总支出 财政支农总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恢复时期 3132

8、 “一五”时期 1607 12 75“二五”时期 479 4.2 8.7调整时期 1895 2.6 13.7“三五”时期 491 3.6 7.3“四五”时期 8172 7.7 9.4“五五”时期 12206 17.8 14.6“六五”时期 15376 18.8 12.2“七五”时期 35157 2512 71“八五”时期 6127 2771 45“九五”时期 14065 3223 23“十五”时期 296123 1973 67(资料来源于各年度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财政年鉴) 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生产条件难以改善。受财力的制约,前些年,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在堤防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上,小型农

9、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依赖农村集体与农民个人投资。目前尚有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 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另一方面,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表现为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执法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是,不同渠道

10、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多头管理,力量分散,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的问题,有些甚至被挤占、挪用。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农业项目的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使得很多项目的实施效果较差。三、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规模预测目前全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多少资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初步预测。时间上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以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时间为限。每年需要8578.8亿元,占2005年全国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的25.3%,比2005年窄口径的支农支出2450亿元增长2.5倍。到2020年需

11、要127519.5亿元。全国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规模预测 见表3、(单位:亿元)项目 年投入 共需要投入 标准基本建设设施 2700 40500 国家发改委的测算农村教育 2225 33375 实行免费教育农村卫生 300 33375 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约7亿人。 农村转移支付 1000 15000 建设现代农业 7305 10957。5 农业事业费 1135 17025 农村社会保障 14908 22362 2005年乡村人口74544万人,按十分之一,人年2000元其他 1000 15000 合计 85788 127519.5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规模预测 见表4、(单位:亿元)项目

12、 年投入 共需要投入 标准农村基础设施 53.36 800.4 每村按300万元投资,全省 26678个村农村教育 5826 8739 实行免费教育农村卫生 1694 2541 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乡村人口万人3388。3万。 农村转移支付 11 165 建设现代农业 15 225 农业事业费 25 375 农村社会保障 80 1200 按照400万人年2000元计算, 农业补贴 10 150 农村饮水 042 63 其他 10 150 合计 27998 41997 按以上预测,我省年需要27998亿元,共需要41997亿元,占当年总支出778。72亿元的35.9%,比 2005年财政支

13、农支出574558万元高出3.8倍。2006年我省对农村经济社会投入达342亿元。最近我们对8个县市进行了调查,“十一五”期间,八个县市新农村建设投入需求达105.69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需20.44亿元,占19.3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需投资13.86亿元,占总投资的13.11%;农村教育需投资12.71亿元,占12.03%;农村道路需投资11.69亿元,占11.07;农村医疗卫生需5.97亿元,占5.65;农村社会保障需3.91亿元,占3.7;农村安全饮水为3.13亿元,占2.97;农村文化需2.19亿元,占2.07;农业科技推广需2.28亿元,占2.16;农村公共环境需2.

14、82亿元,占2.67。与“十五”时期相比,各县市“十一五”新农村计划投资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新农村建设对财政投入的期望值高。“十一五”期间,8个县市新农村建设需财政投入69.35亿元,是2005年财政投入的13.52倍,其中需要上级财政投入55.23亿元,是2005年的12.22倍。应当指出,以上的标准是较低的,还不全面。由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条件的差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监测和评价报告,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7.6%、24.6%和1.3%,东部走完了近半路程,中部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西部刚刚开始。因此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框架能够建立,广大中西部农村的面貌将有很大改变,但总体上需要50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长期奋斗和长期投入的指导思想。四、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筹措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工农兼顾原则,坚持政府援助与社会支持、发挥基层民主、调动农民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