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五章 (2)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2559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第五章 (2)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生理第五章 (2)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生理第五章 (2)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生理第五章 (2)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生理第五章 (2)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第五章 (2)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第五章 (2)教材(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呼 吸 第一节 肺 通 气 第三节 气 体 运 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二节 气 体 交 换 概 述 概 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概念 二、肺通气结构 血管网 粘液腺 加湿、加温、过滤、清洁 纤 毛 迷走NACh+M受体气管收缩 平滑肌 交感NNE+2受体气管舒张 肺泡、胸廓 呼吸肌: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 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 呼吸道 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 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 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三、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 气 肺内压大气压 缩 小 肺 脏 吸 气 肺内压大气压

2、胸 廓 呼 吸 肌 缩 小 收 缩 舒 张 扩 张 扩 张 1.呼吸运动 (1) 过程: 平静呼吸: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 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 胸廓的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扩 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吸 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 缩小胸廓上下、前后、左 右径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呼 气 用力呼吸: 人工呼吸: (2)特点: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

3、(斜角肌、胸锁乳突肌)也参加。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肋间内肌+腹 壁肌)也收缩。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 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 (3)形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腹式呼吸(肋间外肌):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 胸式呼吸(膈肌): 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 (4)频率: 成人:1218次/分 婴儿:6070次/分 妊娠、肥胖。 2.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0.30.4kPa气出肺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4、气流停 3.胸内压 (1)概念: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 (3)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10-5mmHg 呼气时:胸内压 O2与Hb亲和力 250 倍; 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相同; CO与Hb的某亚基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亚基 对O2的亲和力。 5. Hb本身的性质 Hb的Fe2+ Fe3+ : Hb失去结合O2的能力(如亚硝酸盐 ) 异常Hb:Hb的运O2能力(如地中海贫血) 胎儿Hb:与O2亲和力成人,这与胎儿所处的低氧 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CO2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5 (二)化学结合:9

5、5 1.HCO3-的形式:88 (1)反应过程: (2)反应特征: 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 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Cl-转移维持电平衡, 促进CO2化学结合的运输; 需酶催化; 在RBC内反应, 在血浆内运输。 碳酸酐酶 H2CO3HCO3-H+ CO2H2O CO2的运输 碳酸酐酶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 HbNH2O2+H+CO2 (2)反应特征: 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 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 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HbO2、HHb) 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 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 在

6、组织 在肺脏 HHbNHCOOHO2 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三)CO2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间关系 的曲线。 从图中可见: 血液中CO2含量随PCO2的而,几乎成线性 关系(非S形曲线),且无饱和点。 V血A点CO2的含量为52ml/100ml,而A血B点 CO2的含量降为48ml/100ml,说明血液流经肺脏时, 每100ml血液释放出4mlCO2 。 当血PO2时, CO2解离曲线下移。 (四) 影响CO2运输的因素 1.O2与Hb结合的氧合作用对CO2运输的影响 HbNH2O2+H+CO2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

7、结合,反应向左进行; 在肺中,Hb与O2结合,促使CO2释放。 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 在组织中,HbO2释放出O2而成为HHb,何尔登效应促使血 液摄取并结合CO2 。 2.PCO2差对CO2运输的影响 因HCO3-运输形式的反应方向取决于PCO2差。 在肺脏 在组织 HHbNHCOOHO2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呼吸为什么有节律? 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 一、呼吸中枢 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一)脑干呼吸神经元 吸气N元(I-N元):在吸气相放电 呼气N元(E-N元): 在呼气相放电 跨时相N元 I-E

8、N元:吸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呼气相 E-IN元:呼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吸气相 呼 吸 N 元 放 电 类 型 模 式 (二)呼吸神经元的分布 1.脑桥呼吸神经元组: 主要集中于旁臂内侧核和Kolliker-Fuse核,前者存在E-N 元和跨时相N元;后者存在I-N元。 2.延髓背侧呼吸 神经元组(DRG): 主要集中于孤 束核的腹外侧部,大 多数属I-N元,E-N元 仅占56,轴突投 射到膈肌和肋间外肌 运动N元,引起吸气 。 3.延髓腹侧呼吸神经元组(VRG): 按功能又分如下区域: 后疑核尾段:主含E-N元,引起主动呼气; 面N后核头段:主含E-N元,抑制I-N元的活动; 疑核中段:主含I-N元,

9、引起吸气;还含有直接 支配咽喉部辅助呼吸肌的I-N元和E-N元; 疑核头段:是含有各类呼吸性中间N元的过度区 ,被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 (三)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1.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起源部位 早已肯定是在延髓,近代研究发现延髓头端前包钦格复 合体是其关键部位。 2.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 (1)起步细胞学说: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内具有起步样活动 的N元的节律性兴奋引起的。在新生动物离体脑片的研究表明 ,前包钦格复合体中存在着类似的电压依赖性起步N元,被认 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 于延髓内呼吸N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吸气活动发生器

10、: 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 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延髓I-N元; 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 吸气切断机制: 吸气活动发生器、延髓I-N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 张感受器的冲动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 元的活动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 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 H+ CO2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包括肺扩张、肺缩小反射。 1.肺萎陷反射(肺缩小反射) 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 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2.

11、肺扩张反射: 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 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 。 意义: 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 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 特征:敏感性有种属差异; 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 呼吸时可能起作用; 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 降低时起重要作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 体,前者主要参入呼吸调节, 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 要。 适宜刺激:对PO2、 PCO2、H+高度敏感(对 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 ),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 有相互增强的现象。 (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

12、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N、弓N 孤 束 核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 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 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血 压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可分为头、 中、尾三部分。 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因血液中H+不易透过血 -脑屏障,乃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发挥 刺激作用的。 CO2透过血-脑屏障 3. 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CO2: 1时呼吸开始加深; CO2 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

13、通气量1倍以上; 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 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 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机制: 呼吸加深加快 延髓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 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 CO2 20% 80% 特点: 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但因 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故潜伏期较长; 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 ; 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 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 低(CO2 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 (2)H+: H+ 呼吸加强

14、H+呼吸抑制 H+ 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外周机制。 特点: 主要通过刺激外周 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 H+对呼吸的调 节作用PCO2; 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 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3)低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对外周化学感 受器的作用是兴奋,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 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 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特点: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显 ,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 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 的刺

15、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 停止。 (4)CO2、H+和低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由图中可见,当 只改变一个因素时( 其他因素不变),三 者引起的肺通气反应 的程度基本接近。 然而,往往是一 种因素的改变会引起 其他一、两种因素相 继改变或几种因素的 同时改变。 由图可见,当一种 因素改变而另两种因 素不加控制时,作用 强度PCO2H+PO2 。 表明三者的作用 是相互影响的。 (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腱器官是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 当吸气阻力升高时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兴奋 传入冲动频率反射性增强吸气肌收缩力。 特征:平静呼吸时作用不明显,当运动或气道 阻力升高(如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明显。 (四)其他反射 1.咳嗽反射 2.喷嚏反射 3.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4.刺激某些穴位引起的呼吸效应 5.血压对呼吸的影响 三、呼吸运动的随意调节 脑干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属于不随意的自主控制 ,大脑皮层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红核-脊髓束直 接控制呼吸肌的活动,可随意控制呼吸运动,使呼 吸运动与其他躯体运动相协调,完成诸如发声、讲 话、唱歌等动作。 但这种控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潜水时,需要 屏气,但不能无限制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