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12201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9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社会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课程介绍一基本概念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和“狭义人口学”。“狭义人口学”(Demography):直接涵义是“人口统计学”,强调统计与定量分析。一般认为狭义人口学有四个传统研究领域:(1)生育(Fertility),(2)死亡(Mortality),(3)迁移(Migration),(4)城市化(Urbanization)。“广义人口学”(Population Studies):与人口直

2、接或间接有关的领域(包括家庭、婚姻、老龄、青少年、各种社会组织等)都可包括在内。可以说凡是用人口学的角度(perspectives),使用人口学的指标(Indexes)和研究方法(methods)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专题,都可以归为“广义人口学”的范围。3人口社会学在学科定位上,“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口社会学”,即主要采用社会学的比较宽阔的视角、比较复杂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研究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研究对象范围方面并不限于“狭义人口学”或“人口统计学”的4个领域,即使是对于这4个领域的研究,也远远超出“人口统计”的范围。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分支2几个

3、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比较(1)人类学:主要采用对基层社区(村庄、部落、家族、企业、学校等)开展深入调查(“田野工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偏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理解,注重个案调查和定性分析,在资料分析时偏重对象和场景的描述,较少使用复杂的统计方法。(2)社会学:从传统上既注意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功能,也注意文化差异和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通常把个案调查和群体抽样户访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使用一定程度的统计方法,但是并不特别注重大型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证明。(3)人口学:以人口统计数据和对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为基础,计量、分析和预测人口增长、死亡和迁移,发展出各种人口数据的计算技术和数学

4、模型,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抽样方法和分析手段。人口学最注重定量分析,研究的结果主要以数字的形式出现(人口计算和预测),但对深层次的理论发展相对重视不够。三人口研究的意义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借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必须关注中国人口增长与本国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考虑“可持续发展”),他认为政府必须注意解放后因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如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掌握人口数据,指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个建议(开展人口普查,通过宣传改变主张多子女的封建观念、实行晚婚和鼓励少生孩子,主张避孕,

5、但反对人口流产)。当时毛泽东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组织批判了马寅初,免去他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之后中国人口持续增长,从5亿迅速增加到10亿。人们后来说,“错批一个人,增加5个亿”。政府认识到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甚至不得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在观念没有转变、养老保险靠子女的农村,严格的“一孩”政策使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紧张,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第二讲:人口统计指标、地理分布与人口增长一、人口统计指标注意区别开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必须判定所要分析人口的地理范围与时间选择,时空定义)。其次要注意指标和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程度(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误差范围的判断与计算,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均

6、有系统介绍)。1人口规模与变化(1)人口总数:年末人口数,人口普查时间人口数;年平均数 =(年初人口数 + 年末人口数) 2 ;(2)人口增长:人口年净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增长;年人口粗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初人口;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人口净增加数 自然增加数 = 迁移增加数 平均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2人口自然结构(1) 性别比(一般以女为100)。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有性别比,各年龄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般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2) 年龄结构;“人口金字塔”可清楚地表现出一个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3出生粗生育率(c

7、rude birth rate)= 出生数(活产) 年平均人口数;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 出生数同期育龄妇女数;年龄别生育率(age specific fertility rate)= 该年龄组妇女生育数该年龄组妇女数;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各年龄别生育率之合。4死亡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死亡数 年平均人口数;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该年出生后一年内死亡数 该年活产婴儿数;生命表(life table)、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

8、rth);5迁移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净迁移人数 = 迁入人数 迁出人数;迁入率 = 迁入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 迁出率 = 迁出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一个时期内年平均净迁移人数 = 该时期总净迁移人口总数年数;总迁移率 = 该时期迁入、迁出人数总合 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净迁移率 = 该时期迁入、迁出人数差额 该时期平均人口数;6城市化城市人口比例 = (定义的)城市人口 总人口;大城市人口比例= (定义的)大城市人口 总人口;注意各国对于“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我国自1990年普查开始,公布两种统计口径的“城市人口”。二、人口的地理分布1空间位置、人口密度人口的地理分布主要关注两点:空间位置、人口密度。

9、 2人口密度的历史变迁与区域差异人口密度的计算:D = 人口/面积;人口集中系数:C = 1/2 |各地区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该地区土地面积在总面积中的比例|;31920年2003年期间各地区人口变化:1920年全球人口18.1亿,亚洲占53.3%,欧洲占18.2%,苏联占8.7%,非洲7.8%,北美6.5%,拉丁美洲5%;澳洲0.5%。1980年全球人口44.2亿,亚洲占57.9%,欧洲占11%,非洲占10.6%,拉丁美洲8.3%,苏联6%,北美5.6%,澳洲0.5%。2003年全球人口63.1亿,亚洲占60.7%,欧洲(含俄罗斯)占11.5%,非洲占13.6%,拉丁美洲占8.6%,北美5.1

10、%,澳洲占0.5%。4造成人口密度区域差别的主要原因:(1) 自然环境:气候(温度、降雨)、农牧业资源(地面坡度、耕地、植被)、矿藏资源(石油、金属矿、非金属矿)、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使人们愿居住在资源丰富、灾害较少的地区。(2) 交通条件(内陆、沿海、港口与道路条件)、行政区划(帝国之间的边界、殖民地人口流动的管制)造成人口分布历史状况,并对今天的地理分布仍发挥作用。(3)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向就业率高、收入高、生活条件高的地点流动(阿拉斯加就业率高、收入高,但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人们仍不愿去); 5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地理分布非常不平均。“爱辉-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

11、1933年线东南侧土地为36%,人口占96%;1982年该线东南侧国土占42.9%(国土计算减去外蒙古,加上台湾),人口占94.4%,1990年占94.2%,无明显变化。第二,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偏低,70-80%的人口居住并在农村就业。第三,民族分布:汉族集中居住在东部沿海,西部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第四,经济产业区划:东部和沿海地区为我国的主要工业区(沈阳、上海、武汉、南京)和农业区(江、浙、闽、赣、湘、鄂、皖、鲁、豫、冀)。北部和西部为蒙古草原、青藏高原、新疆和青海的戈壁、云南的山区,为畜牧业地区、林业区。三人口增长从全世界统计,人口增长的原因只能是

12、自然增长(生育数量大于死亡数量)。从一个国家、地区(一个行政区划)的角度,除了自然增长外,还有迁移的因素(迁入与迁出之差)。从一个族群的角度,除自然增长外,还有三个因素:(1)因通婚而使部分配偶及其子女增加到这个族群;(2)可能有部分人口迁到境外,而没被继续统计在册,民族人口统计以行政区划为单位;(3)个别或集体更改民族成分:如满族1982年430万人,1990年985万人。1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1)科学技术的发展,(2)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变迁,(3)文化变迁: 随着人口/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食物和其他制品(纺织品、工具等)出现一定的赢余,贸易和集市也就随着交换的需求自然出现,群体之间

13、也出现了为争夺物资和劳动力为目的的战争,也就出现了贸易和防御为目的的城市。农业的发展是带来人口增长的第一次动力,工业革命是人口增长的第二次动力。欧洲向其他地区开拓殖民地的时期,一方面带来当地土著居民人口的减少(如北美印第安人),但同时促进了本国人口的增长。2人口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理论(1) 发明拉力假说:科学发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发展,提供了人口增长的客观条件;(2) 人口推力假说:人口增长推动了技术发明的应用,亚当.斯密认为人口增长会刺激劳动专业化,专业化又会刺激技术发明,对产品的需求会刺激对新技术的应用;(3) 冲突理论: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竞争冲突-发展稳定(周期性的冲突与发展); 领土扩

14、张与殖民:工业革命后的英法对外殖民、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侵略; 物资财产的再分配: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灾荒后爆发农民起义以求生存,可能导致王朝的崩溃与社会制度的改革;(4)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人口/劳动力过剩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需要(技术发展导致劳动力过剩,导致劳动力廉价,使资本增值);(5) 制度理论: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有同样人口压力的国家为什么走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原因是具有不同制度的各个社会对于人口压力所做出的反应不同。(6) 文化变迁理论:强调社会变迁的本质是文化变迁,人口的增长受到“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影响;不同族群和国家的不同“生育

15、文化”,导致人口增长情况不同。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通过的媒介是“生育文化”。(7) 结构理论:强调各种关系在社会变迁、人口增长中的作用。 吉登斯把人类社会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部落文化社会(与自然界关系密切、人们追求的是生存)、阶级分化社会(人开始控制自然界,生存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乡差别)、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结构性矛盾从生存性矛盾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自然界成为掠夺对象)。(8) 适度人口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各个国家是否需要保持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但是随着技术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新资源的开发,“适度人口”的规模也是可变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9) “人口转型理论”:在世界人口变迁过程中,根据欧洲生育率调查的结果而提出的对生育率、死亡率、人口总数三条曲线的走向变迁的理论假设。Zipf把这个过程划分为7个历史阶段。第三讲:人口构成与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是指主要从人口学角度来对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中生活和活动的人口群体进行结构性分析。这是该地区社会结构的人口基础。人口基本的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