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712169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心肺复苏指南(AHA) 心脏骤停后机体变化 3秒-黑朦 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晕 厥 15-30秒全身抽搐 45秒瞳孔散大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4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10分钟脑细胞出现不可逆转 的损害,进入“脑死亡”“植 物状态”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时间就是生命 心肺复苏存活率 CPR开始的时间 CPR成功率 1分钟内 90% 4分钟内 60% 6分钟内 40% 8分钟内 20% 10分钟内 0% “4-6分钟”黄金救命时间 心肺复苏CPR 主要包括: 1、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 2、高级心血管

2、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 基础生命支持BLS BLS是心脏骤停后挽救生命的基础,主要是指徒 手实施CPR。BLS的基本内容包括识别心脏骤停、 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 AED除颤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BLSBLS)的程序的程序 2、呼救1、评估3、放平患者,心脏按压 4、疏通气道 仰头抬颏 5、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鼻 人工呼吸 C P R C P R 目目 标标 初级目标:自主循环恢复 次级目标: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终极目标:出院存活率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 指由专

3、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 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 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仪器、药物和液体的应 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 的维持等。 2015年10月,新版美国心脏学会 CPR和ECC指南隆重登场。指南到底有 啥变动? 是否如同2010年那样几乎彻底颠覆?下 面我们就梳理一下该指南中标准CPR流程 的主要变更点。 1、生命链一分为二 AHA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 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 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 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院内心脏骤停(IHCA

4、)生存链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 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RRT)和 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专业人员BLS整体流程 没有反应,没有呼吸, 没有脉搏(判断不超过10秒) 没有反应,没有呼吸, 没有脉搏(判断不超过10秒) 启动EMS,取AED 人工通气 分析心律 胸外按压 (30:2) AED到达 电击一次后 继续5个周期CPR 继续 5个周期CPR 自主循环恢复,复苏成功 2、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 2010年的指南“在评估患者意识之后再分别评估患者呼 吸、脉搏”这样的按部就班, 2015年的指南倾向于评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 脉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

5、统(ERS)或求助。这样 ,有效、同时的评估可减少启动ERS的延迟。 3、先按还是先电? 尽快除颤一直是CPR中保证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一环。 2010年指南中,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或 除颤器准备就绪时,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 后再除颤。 2015年指南则表示,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 直接除颤。当然,在AED和除颤器的获取和准备 过程中,还是需要CPR的。 除颤必须及早进行的原因 1)大部分(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心跳骤 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 2)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 3)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的机率迅速下降, 每过1min约下降7%8%; 4)室颤常在数分钟内

6、转变为心脏停搏,则复苏成 功的希望很小 电除颤能量的选择 双相波除颤仪:150200J 单相波除颤仪:一次能量给与360J 双相除颤电流方向图 单相除颤电流方向图 4、按压-深度变更 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 ,按压深度56厘米。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 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 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 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 6厘米。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 下压。 下压深度:(婴儿 )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

7、一,(4 厘米 )。 儿童 (5 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 4、按压的频率 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 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120次/分)和深 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 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4、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是为了在CPR时尽可能增加冠 脉灌注和血流。 2015年指南提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每次中断必须控 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CPR过程中不得低于 60%。这意味着,在一分钟需要做100-120次按压,根据 按压呼吸比(30:2),中间要做3-4次呼吸,不仅每次人 工呼吸的时间限

8、制在10秒之内,而且还要保证每分钟至 少有36秒在按压。 按压姿势: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 ,腕、肘、肩关节 伸直,以髋关节为 轴,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体 重和肩臂部肌肉的 力量进行按压 2010年的指南胸外按压的下限:频率 100次/分、深度5厘米。后果是:患者因 为按压受到伤害(比如胸骨和肋骨的骨折 );按压人员会因为长时间的按压而消耗 大量的体力,不能保证后续有效地按压( 按压幅度不足与按压频率过快有关)。 2015年指南提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 压速率为 100 - 120 次 / 分钟;幅度至少是 5 厘米,不超过 6 厘米。 5、按压间隙不倚靠患者胸部 2010年指南中强调按压

9、间隙需要保证胸廓 充分回弹。但是在绝大多数实际临床过程 中,每次按压间隙时我们的重心还是偏向 患者。 2015年指南要求按压间隙不能“倚靠”在患 者胸部。这就意味着按压间隙,手可以放 在患者胸上,但是不能有任何力量。 6、设定固定的高级气道通气频率 2010年指南要求通气频率为每分钟8-10次 2015年指南将通气频率设定为每6秒1次( 即10次/分) 8. 瘾君子的福音 纳洛酮 新版指南指出,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 物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呼吸正常, 但有脉搏,救治同时可以给予患者肌内注 射或鼻内给予纳洛酮。同时给出了纳洛酮 的用法,即纳洛酮 2 mg 滴鼻或 0.4 mg 肌 注。并可根

10、据患者反应情况,在 4 分钟后 重复给药。 9、加压素被除名 新版指出,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比使 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在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 势。给与加压素相对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 因此,加压素已被新版指南除名。 如果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 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 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 好存活率。 10、及早冠脉造影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 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 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 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11、及早P

11、CI 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 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 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 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 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 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 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12、低温治疗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 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 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 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3、C-A-B 顺序仍需坚持 胸外按压(

12、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irway) 人工呼吸(Breathing) 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 人工呼吸(C - A - B),减少首次按压的延时;30 次胸外按压后做 2 次人工呼吸。 关键变化内容总结 施救者应该 施救者不应该 以 100 至 120 次每分钟的速率实 施胸外按压 以少于 100 次每分钟或大于 120 次每分钟的速率按压 按压深度至少达到 2 英寸(5 厘米 ) 按压深度小于 2 英寸(5 厘米) 或 大于 2.4 英寸(6 厘米) 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部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的停顿按压中断时间大于 10 秒 给予患者足够的通气(30 次按压 后 2 次人工呼吸,每次呼 吸超 过 1 秒,每次须使胸部隆起) 给予过量通气 (即呼吸次数太多,或呼吸用力过 度) 呼吁 研究显示,CPR技能会在接受培训后数月 内逐渐生疏。所以应进行反复、高频的培 训来保证院内持续掌握,并熟悉如何将患 者转运到急救部门。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