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0721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综述(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经历 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宋玉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 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中华书局 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

2、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一、楚辞的含义 1、楚辞的定义:(p111段3)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载史记 酷吏列传。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 学问,与“六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序 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 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 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 区别。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 地民间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 ,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 风格特征。 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

3、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 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 汉书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 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 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2、“楚辞”的多重含义: (1)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 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 创作); (2)作品: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 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作 ); (3)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 一部文集:楚辞。(专书)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注离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谈及屈原作 品如下: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和怀沙。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 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

4、、严忌等 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 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 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 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 。 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 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 第七、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 十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 小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 时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 王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 第十七(王逸) 楚辞形成的原因 n楚地的民歌为楚辞的产生在艺术形 式上提供了基础; n楚地盛行的巫教渗透于楚辞,使之 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n楚辞的产生还与楚国的音乐、方言 的影响分

5、不开; n宋黄伯思翼骚序云:“盖屈、宋诸 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 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 、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 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 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 ;兰、茝、荃、药、蕙、若、蘋、蘅 者、楚物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虽蛮夷 ,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 ,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 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 壮采。” 二、 楚地民俗文化 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楚国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 化,在江汉建国并开拓领域之后,与南方 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 融合,逐渐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 化

6、系统的楚文化。从所谓“楚人”的构成来说 ,它包括所谓的“九夷八蛮”,即南中国诸多 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氐、羌 等,他们和楚国的创建者共同形成了楚民 族。 在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 原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 风的习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遗迹,更 有南方文化的特色。王逸楚辞章句 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 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在“ 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巫风更是浓烈 。这种巫风是和当时当地的宗教密切 相关的。蛮俗遍布,巫风盛行,熏染 了整个楚文化。 楚国国势强大:“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 千乘,马万骑,栗支十年”; 文化兼容

7、并包:“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国 ,楚国之南的各方国部族,都被囊括于此 文化圈内”; 楚人独特的文化品质:强调意志自由和感情 至上、强调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对人生的积 极执着态度; 以上这些楚文化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楚辞产生 的精神基础。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n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若乃山林皋 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 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 系统,即后来通称的“楚声”;(语言 载体) 北人重史,南人重巫重史则重人事 ,务实际;重巫则多虚幻,充满神秘 的氛围;(激发了楚辞绚丽的想象与 系统的象征)

8、楚文化中的宗教、舞蹈、绘画、音乐以 及建筑园林等内容也都是“楚辞”表现 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楚辞又成为楚文化的文 学载体。 n刘师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 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 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 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 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南北文学不 同论) n梁启超:“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主 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 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 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学 。” 凤舞九天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 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 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

9、 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 主题为引魂升天。 T形帛画 1972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共五幅,一为 T字形 ,帛画分三段 分别描绘 了天上 、人间 和地下的不同 景象 。主题仍为引魂升天。内容丰富 ,构图繁复而不紊乱。线条流畅,色 彩富丽,为汉代绘画之精品。 n虎座凤鸟漆木架鼓 n1979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虎座凤鸟悬鼓,做 功精细,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 越王勾践铜剑 n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 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 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 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 篆铭文的解读,证明

10、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 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 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 不见锈斑。 n曾侯乙编钟 n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 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 。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 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 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 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 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 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 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 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 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 显贵的陪葬

11、重器。 n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 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 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 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 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 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 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 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 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 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 “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n错金鄂君启铜节 n1957年在安徽寿县曾发现“鄂君启节”, 就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 节。节为青铜制,有两组,每组原为 五枚,合之成竹筒状。上面

12、有错金铭 文,写着持节者所拥有车船、通行路 线等事项。持此节者,在沿途各驿站 ,可以免费食宿。 n王子午铜鼎 n淅川县出土的“王子午”铜鼎有铭文84字 ,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物 n曾侯乙铜冰鉴 n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冰鉴为重要祭典或宴请重要宾 客时使用。铜冰鉴为方鉴内套方形尊缶,方鉴底 部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稳住 。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栓钩插入后,倒钩 即自动倒下卡紧,使缶不能摇动。灌酒挹(y)酒 不需打开鉴盖,只用打开缶盖,设计巧妙。方鉴 四面和四角各有一条攀附状的龙作耳,龙尾部又 有小龙缠绕,并附有两朵小花点缀其上,状貌十 分俏丽,铸作精细,是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 作品

13、。盖内铭刻“曾侯乙作持用终”。方鉴与方尊 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季可置冰块于其中冰冷 食物,冬季则可置木炭以温烫食物。既是最早的“ 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楚辞招魂:“挫 糟冻饮,酎(zhu)清凉些。”冰鉴旁边有漏酒的 漏斗,即是去糟的设备。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经历 一、生平:(参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字原。又,离骚:“名余曰正 则兮,字余曰灵均。”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 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 (赵 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则上溯至楚武王熊 渠之子熊伯庸) 屈原生卒年说法纷纭(生年,教材采用浦江清先 生说: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卒 年,采用郭沫若

14、说:顷襄王二十一年,终年62岁 ) 汉代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汉初年的贾谊 吊屈原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 、天问、招魂、哀郢,悲其 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 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 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 若是?” 最早提及屈原作品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 后有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序:“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 ,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 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 六卷。” n屈原大事记,据赵逵夫先生说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十年。升任楚怀王左徒 。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自秦赴楚 ,劝怀王亲

15、秦绝齐,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 的空言为饵,怀王信之。屈原力谏不可轻 信,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受骗入 秦,被扣留,在位三十年。楚立太子横, 是为顷襄王。屈原劝王毋行:“秦,虎狼 之国,不可信。”怀王不听。 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 怀王死 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 如悲亲戚。屈原于本年免去三闾大夫 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 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屈原两次离开郢都,一次是在汉北,楚 怀王疏远之时;另一次是在江南,楚 顷襄王放逐之地。 屈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 ,其内容包括: n忠君爱国; n独立不迁; n上下求索; n好修

16、为常; n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 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蒋之 翘七十二家评楚辞) 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诗人自觉 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 情诗。不计“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 改路”二句(据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考 订为衍文),共373句2477字。 n离骚纂义.游国恩主编;金开诚补辑;董洪 利、高路明参校.中华书局1980 n离骚笺疏.詹安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一、解题: n“离骚”二字解释多种。常见的几种解释: 司马迁“离忧”(罹)、班固“遭忧”、王 逸“别愁”;游国恩“牢骚”、钱钟书“排 解忧愁”、李嘉言“骚为地名”,徐仁甫 古诗别解自叙说:“离骚,旧解遭 忧,为动宾关系;解别愁,为偏正结构。 屈原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 以自疏。离、疏分言,疏、骚双声,是离 骚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