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春节对联范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710695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书春节对联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篆书春节对联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篆书春节对联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篆书春节对联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篆书春节对联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篆书春节对联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书春节对联范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篆书春节对联范文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XX122815:31:23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

2、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

3、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

4、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

5、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势原来的平头字变成右高左低如“马”、“既”等字横画原本从左上斜向右下吴昌硕笔下不是平画就是相反斜向又如拓本中的“以”字似鸭非鸭似鹅非鹅吴昌硕把它

6、画成一条昂首吐芯的凶蛇俨然怒状纵览其临摹的石鼓文不仅和原拓不同就是自己临写的也肥瘦修短不一本本各异他的草书不昧古法又难辨古人踪迹不强调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顿挫的笔法忽断忽连顾盼呼应凸显铿锵有声的点画节奏感呈现一幅落英缤纷珠丸跳荡逸趣迭生的画面感结体上气势沉雄圆稳却蕴涵天真秀逸风姿体会吴昌硕篆书的结体规律正如欣赏西洋建筑的结构规律建筑上为了美的要求绝不僵死于几何学的线而时常改变石柱造形同样书法为彰显类似音乐或舞蹈引起的空间感型亦不惜依据美的规律而改变字形吴昌硕篆书吸收秦篆特点字形稍稍拉长上部相对紧密下部疏朗而垂笔向左右微微开张从而将石鼓文与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风格结合茂密紧凑正欹互用从而形成自

7、己独特书风 金石书法美在章法布局气韵生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意境美书法气韵生动除了体现在用笔、结体之外就是章法布局五代荆浩解释气韵:“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体恤吴昌硕篆书所表现的章法布局美犹如静听传说中仓颉四目观见宇宙神奇绝非几何学和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老”是“成”与“拙”的要件“老”不只是年龄还表现在气度、修养和风格吴昌硕篆书汲取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代隶书八分、魏晋的行草、唐朝的真书、宋明的行草之滋养融会贯通将金石艺术推向高峰在体势上吴昌 硕篆书惯常以纵取势左低右高的规律非常明显寓端庄于错落分布上疏密有致避让得宜而茂密处与空白处大都相互呼应对照整体上达到雍容端庄的效果见景

8、生情因势利导行行相向字字相承参差取势颇俱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接应篇三: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艺坛同时也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 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有的还有专论和专著其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刘江先生所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一书该书以吴昌硕篆刻的“刀法与笔意”的关系为主线从基本点画、边界格、残损以及用笔

9、、用刀与结体、章法等方面对吴昌硕篆刻的刀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配以相应的篆刻作品之图例分析局部刀法时在相应附图(篆刻作品)旁再用钢笔绘出局部刀法之示意图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吴昌硕的篆刻刀法从直观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冲切结合的刀法特点 吴昌硕在继承前人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

10、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的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残缺刀法特点 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我们知道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恰恰是这些残缺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吴 昌硕善于巧夺天工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吴昌硕篆刻刀法开创了现代审美之新纪元 自元末明初篆刻艺术诞生之后篆刻家们对篆刻的刀法

11、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到了清末民初的吴昌硕时代篆刻刀法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众多的篆刻流派和一批卓有成就的篆刻大家篆刻刀法的观念也已经形成吴昌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敢于和善于对传统的和其同时代的篆刻刀法观念的扬弃 冲切刀结合法推动了“印从书出”的篆刻刀法审美的新发展 “印从书出”的篆刻刀法观念是明清篆刻刀法观念之核心即以刀法来表达笔意为指归正如明代篆刻家、印论家朱简所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朱简印经)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篆刻艺术借鉴和吸收了书法艺术的理论成果和创作经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明清篆刻流派的辉煌但细细分析起来吴昌硕之前和其同代篆刻大家们在篆刻刀法上多选择了一条可称之

12、谓:一元性纵向深入拓展之路即或选择冲刀法或选择切刀法在刻印过程中对入刀的角度运刀的速度和力度上深入探索形成适应既能表达笔意又能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刀法语言我们知道浙派的开山祖丁敬早有“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明确地提出了要突破当时印人崇尚汉印的审美局限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掘古代印章美的审美取向客观上体现出不满于宗汉审美的一元认识而提倡多元的审美趣味这一“思离群”的篆刻艺术思想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首先丁敬身体力行在他的篆刻创作的刀法实践中以其个性化的切刀法对汉印进行创新从而开创了浙派印风他在刀法上所走的是一条切刀法一元探索之路继丁敬之后蒋仁、黄易、奚冈、陈

13、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对切刀法不断发展严格地讲他们一直是沿着这条切刀法的一元之路不断深入地探索着然而吴昌硕在篆刻创作的刀法上“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诗见缶庐集卷一)不被冲刀、切刀所圄在“印从书出”的刀法观念下以刀法表达笔意为指归不泥于前人探索出的已经相当成熟的纯粹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故有程式的创作方式大胆地探索新刀法成功地将冲、切等刀法融会一炉从而开拓了篆刻刀法从一元时代迈向多元时代的审美新纪元残缺刀法开拓了篆刻的多元刀法的审美新境界 也”并批评印面残缺者:“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见季度长年边款)然而自文彭之后

14、对印面的残缺美印人们一直是探索不止但总难成气候吴昌硕在其“不受束缚雕镌中”“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刻印诗同上)和艺术思想的指导下对篆刻刀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不满足于对冲刀或切刀的纵向深入的研究甚至不满足于将冲、切等刀法融于一炉所产生的篆刻刀法的新境界为了印面的审美需要他对篆刻刀法不断地横向扩展在刻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敲、击、凿、磨等手法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大胆地探索和使用残缺刀法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进一步开拓了篆刻的多元刀法带来的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事实上吴昌硕在长期的篆刻创作的实践中成功地探索出的残缺刀法开创了当代篆刻刀法审美的新纪元吴昌硕篆书析评 作者:许枚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书画

15、印诗史上的全能艺术大师其中尤以篆书最为“名世绝品”(沙孟海论吴昌硕先生的书法)他经过数十年的强抱石鼓不拘成法弃形取神独树一帜创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使石鼓文书法走入了空前绝后的境地提及吴昌硕的篆书人们必然会想到石鼓文而一谈到石鼓文便不禁联想起吴昌硕两者结合得如此紧密纵观书法史恐难找出第二在当今的书坛上吴昌硕篆书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值 此书法艺术蓬勃发展之际有必要对吴昌硕篆书进行一番评析结合当代的创作本文试图作一简述从中或许能得到某些启示并对进一步探讨篆书的发展方向和审美观点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吴昌硕篆书的初创、演进、成熟过程 清代中叶以后出土了大量的汉魏碑志为书法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6、碑学大盛的渐变风潮打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一些书法家大力倡导碑学使碑学一跃而占据较高地位其间石鼓文成为较热门的范本邓石如、张惠言、杨沂孙、吴大澂、阮元等极力推崇潜心临仿之社会上要求书法变革的呼声也渐趋强烈有人大胆地试以新的创造走新的路如邓石如打破了自秦以来过于呆板工整的作篆方法采用隶书笔法来写篆书而伊秉绶则改变了以往隶书的传统写法以篆书笔法写隶书杨沂孙、吴让之等均在作篆笔法上融进了新意创出了自己的书风纵观中国书法史清代的篆书达到了兴盛时期不论从实用性或是赏玩性还是从艺术的追求上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这一切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吴昌硕由于家庭的熏陶早年就悉于书法篆刻颇受邓石如、杨沂孙、杨岘等的影响而从吴昌硕早期所临石鼓文看则受阮元本石鼓文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