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09967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医基础理论(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 什么是中医?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二 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1)属于自然科学(2)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另:三大补品: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神农本草经我国(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张机)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药起源的几种观点1、医源于巫2、医源于动物本能3、医源于圣人4、医源于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实践二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4、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标志: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9卷) 2、难经 3、伤寒杂病论(后世按内容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先秦、秦、两汉:形成时期,四大经典2、魏、晋、隋、唐: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 晋 王叔和 脉经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南朝宋 雷敩 雷公炮炙论 南朝宋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 王焘 外台秘要 唐 李勣、苏敬 新修本草 唐 孟

3、诜 食疗本草 唐 陈藏器 本草拾遗3、宋、元、金: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 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宋 唐慎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 太医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擅用寒凉药物,故称寒凉派 张从正,以攻邪立论,擅用汗、吐、下三法,故称攻邪派(攻下派) 李杲,以脾胃立论,擅用温补脾胃法,故称补土派 朱震亨,以相火立论,擅用滋阴降火法,故称滋阴派(养阴派)4、明、清:综合汇通深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大总结时期 明 吴又可 温疫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清 叶天士 温热论 清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清 薛生白 湿热条辨 清 赵学敏 本草纲

4、目拾遗 清 王清任 医林改错5、近现代: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是开放系统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5、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 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四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2、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

6、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3、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辨证论治1、相关概念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

7、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等。 2、辨证论治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3、辨证要点辨清疾病的原因辨清疾病的部位辨清疾病的性质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4、辨证论治内涵 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在辨证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意义: 同病异治:是指同

8、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 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管子“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国语周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9、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和现象,又可以用以说明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不可反称,相对对立统一法有其局限性 是指事物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规定阴阳三 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1、阴阳的对立制约 (1)属性相对 (2)相互制约 (3)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藏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

10、衡 (1)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2)皆消、皆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1)渐变 (2)突变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表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 肺手足三阳经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手足三阴经(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升降相因,相反相成(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六淫 (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1、阴阳偏盛:(1)阳

11、盛 则热(2)阴盛则寒2、阴阳偏衰:(1)阴虚 则热(2)阳虚则寒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于疾病的诊断阳阴色 泽鲜明晦暗声 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 状热、燥、动寒、润、静脉 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 涩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其 它(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

12、使阴平阳秘。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即: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者泻之”、“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者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阳虚则寒-“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阳互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六)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温、热阳 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作用方向:升降阳 浮沉阴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 五行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二 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殷商时期:“五方”说 春秋时期:“五材”说 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 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是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