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09960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吸收光谱1综述(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第一节 光分析法导论 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光学分析法 光 电磁辐射 (电磁波) 能量 频率 波长 光速 普朗克常量 h= 能谱分析波谱分析光谱分析 蓝移 blue-shift 红移 red-shift 往高波数、短波方向移动往低波数、长波方向移动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吸收、发射、透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 吸收: 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吸收并 使其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物质对光的吸收。 I0L,cI 折射、反射、色散、干涉等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光谱

2、法:基于测量辐射的波长及强度 非光谱法:主要利用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根据电磁辐射的本质,光谱方法可分为分子光谱及原子光谱。 根据辐射能量的传递,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 。 不涉及光谱的测定,亦即不涉及能级的跃迁,利用电磁辐射在方 向上的改变或物理性质的变化 为什么原子光谱是线状的,分子光谱是带状的?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5年) 由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A. Walsh)首先确定的,并 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法。 基于测量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 程度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v灵敏度高 v选择

3、性好 v精密度和准确度高 v测定元素多 v需样量少 v分析速度快 Atomat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析示意图 原子的核外电子一般处在基态运动,当获取足够的能量后,就会 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得到吸收光谱. 处于激发态不稳定(寿命小于10-8 s),迅速回到基态时,就 要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若此能量以光的形式出现,即得到发射光谱。 原子光谱的产生 共振发射线:原子外层电子由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 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共振吸收线: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 态所吸收的一定波长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4、 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 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 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时,出现的最后 一条谱线,这是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 用来测量该元素的谱线称分析线。 灵敏线、最后线及分析线: 若将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 I0 的平行光通过厚度为1cm的原子蒸气时,一 部分光被吸收 透射光的强度 In 仍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式中:Kn 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光的吸收系数,它是光源辐射频率 n的函数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可见光光度法的区别? 基态原子与待测元素含量的关系 在一定的火焰温度下,当处于热力学平衡

5、时,火焰中激发 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服从玻尔茨曼分布定律。 即: 式中:Nq-激发态原子数 No-基态原子数 gq , g0 -激发态、基态统计权重 k-玻尔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例如:钠原子,核外电子组成为: (1S)2(2S)2(2P)6(3S)1 l 此时时光谱项为谱项为 : l 32S1/2 表示n=3 L=0 S=1/2 M=2 J=1/2, -为为基态态光谱项谱项 。 l 32P3/2 n=3 L=1 S=1/2 J=3/2 l 32P1/2 n=3 L=1 S=-1/2 J=1/2 l 钠谱线:5889.96 32S1/2-32P3/2 l 5895.93 32S1/2-

6、32P1/2 例1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某试样中Na的质量分数, 吸收线为589.0nm。试计算在火焰原子化温度为2500K 和3000K时,此谱线的激发态与基态原子数的比值,计 算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589.0nm谱线是由 跃迁产生的。 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高于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谱线 吸收系数 Kv K0 0 频率 K0 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无外界影响下,谱线仍有一定宽度 与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激发态原子的有限寿命有关 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 所导致,又称为热变宽 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温度和谱线的

7、频率有关 碰撞变宽(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 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 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 收产生自吸现象。 场致变宽: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 谱线变宽的现象,一般影响较小。 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1自吸 I = I0e-ad I0为弧焰中心发射的谱线强度 a为吸收系数,d为弧层厚度。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2. 自蚀蚀 在谱线上,常用r表示自吸,R表示自蚀。 共振线线上,自吸严严重时谱线变宽时谱线变宽 , 称为为共振变宽 原子蒸气所

8、吸收的全部能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 称为积分吸收,亦即吸收线下面所包括的整个面积。 原子吸收测量方法 1、积分吸收法 2、极大(峰)值吸收法 锐线光源:能辐射出谱线宽度很窄的原子线光源。 为了测量K0值: 1、必须使光源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2、发射线的半宽度必须比吸收线的半宽度小得多(必须使 用锐线光源) 用于测量和记录待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基态 原子蒸气对其特征光谱线的吸收程度并进行分析测定的 仪器,称为原子吸收光谱仪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 信号处理 光源 原子化系统 外光路系统 分光系统 检测器 检测系统 显示装置 单色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9、计 1、光源 v能辐射锐线,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 宽度窄得多,否则测出的不是峰值吸收。 v能辐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且具有足够的强 度,以保证有足够的信噪比。 v辐射的光强度必须稳定且背景小,而光强度的 稳定性与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有关 。 作用: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 空心阴极灯示意图 空心阴极 阳极 光 窗 惰性气体 玻璃管 优点: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 局限性: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2、原子化器 作用: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原子蒸气。 火焰原子化法:雾化器,燃烧器 (flame atomization) 无火焰原子化法:石墨炉原子化,低温原子化 ( flameless

10、atomization ) 雾化器示意图 撞击球 试液 助燃气 毛细管 节流管 优点:重现性好,易于操作 缺点: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不高 火焰原子化 石墨炉原子化 原子化效率高,基态原子浓度高 灵敏度高 取样量少,能直接分析液体和固体样品 操作条件不易控制 重现性差,准确度低 设备复杂,费用较高 优点 缺点 石墨管 试样入口 试样 无火焰 原子化法 石墨炉原子化 低温原子化 氢化物发生法 冷原子化法 3、分光系统 作用:将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与干扰线分开 ,使检测系统只能接受分析线。 反 射 镜 分光系统的分辨能力取决于色散元件的 色散率和狭缝宽度。 光谱通带: 色散率倒数 : 4、检测系统 光电

11、转换器、放大器和显示器 作用:将光信号转换为足够大的电信号 光电倍增管 避免非信号光照射和长时间无间隙使用 不用过高的电压 配置一组合适的标准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 次喷入火焰,分别测定其吸光度A。以测得的吸光度为 纵坐标,待测元素的含量或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A-c标 准曲线。 标准曲线法 缺点:1、测量个别样品比较麻烦 2、标准样的组成须与待测样品相近 标准加入法 将试样分成体积相同的若干份,除一份外,其余各 份分别加入已知量的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稀释定容后 分别测量其吸光度。 以加入待测元素的标准量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 为纵坐标作图,得一直线。将此直线外推至横坐标相交 处,得稀释后待

12、测元素的浓度。 注意 1、得到的是稀释后待测元素的浓度 2、对于斜率太小的曲线,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 例1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某试样中Pb2+的浓度,取 5.00 mL未知Pb2+试液,放入5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 度,测得吸光度为0.275,另取5.00 mL 未知液和2.00 mL 的Pb2+标准溶液,也放入50 mL 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测得吸光度为0.650,未知液中 Pb2+的浓度是多少? 例2 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排放废水中的微量汞,分别 吸取试液10.00 mL于一组25 mL的容量瓶中,加入不 同体积的标准汞溶液(质量浓度为 ),稀 释至刻度。测得下列吸光度: V(Hg)/m

13、L0.000.501.001.502.002.50 A 0.0670.1450.2220.2940.3710.445 在相同条件下作空白实验,吸光度为0.015。计算每 升水样中汞的质量浓度(用 表示)。 能产生1%光吸收或0.0044吸光度所需要的 被测定元素溶液的质量浓度(特征浓度)。 灵敏度 例3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试样中的微量硅,硅空心 阴极灯发射出三条较强的谱线251.43nm,251.61nm, 251.92nm。初步实验时,当Si质量浓度为5.0 , 三条波长下测定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044,0.44,0.022 。 (1)选择哪一条谱线测量为宜? (2)当仪器的倒线色散率D

14、为2nm/mm时,应选用多大 的狭缝宽度?在选定的狭缝宽度下相应的光谱通带应是 多少? 例4 球墨铸铁试样中Mg的质量分数为0.010,采用原子吸 收法测定时,求其最适宜的质量范围是多少?制备试液25mL ,应称取多少克试样?(已知Mg的灵敏度为0.0050mgL-1/1%) 检出限 检出限是指一个元素能被测出的最小量(浓 度或质量)。 其中D为检出限,A为吸光度, 为噪声水平,c为待测元素 的浓度,V为待测溶液的用量 干扰类型: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光谱干扰 锐线光源 共振吸收线 基态原子 原子吸收光谱 干扰小 第四节 干扰及其消除 试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任何物理因素变化 而引起的干扰效应。

15、1、物理干扰 physical interference(基体效应 ) 试液的粘度:影响试样喷入火焰的速度 表面张力:影响雾滴的大小及分布 溶剂的蒸气压:影响蒸发速度和凝聚损失 雾化气体的压力:影响喷入量的多少 这些因素最终都影响进入火焰中的待测元素的原子数 量,因而影响吸光度的测定。 消除方法 配制与待测溶液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 或采用标准加入法,使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物 理干扰一致。 2、化学干扰 chemical interference 化学干扰是指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 化学作用所引起的干扰效应。 主要影响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 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致使参与吸收的基

16、态原子数减少 电离干扰 高温火焰 消电离剂 消电离剂 释放剂:与干扰元素形成更稳定、更难挥发化合物 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又易于原子化的化合物 缓冲剂:超过缓冲量的干扰元素使干扰趋于稳定 用标准加入法来控制化学干扰 沉淀法、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等分离干扰组分与待测元素 抑制干扰: 有机溶剂的影响 1、对试样雾化过程的影响(物理干扰) 2、火焰燃烧过程的影响 改变火焰温度和组成,影响原子化效率 溶剂的产物引起发射及吸收,有的溶剂燃烧不完 全将产生微粒碳而引致散射 酯类、酮类燃烧完全,火焰稳定,是最合适的溶剂 。 3、光谱干扰 spectral interference 1、与光源有关的光谱干扰非共振线干扰 主要来自光源和原子化器 减小狭缝宽度 u与分析线相邻的待测元素的谱线 其它特征谱线的吸收系数小于共振线的吸收 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