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9899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11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以法制晚报为例1、相关定义1.1、法制新闻的概念及主要社会功能 第一节 法制新闻的概念及历史沿革第一节 法制新闻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一、法制新闻的概念 作为新闻一个专业分支,法制新闻在现代各种媒介形式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无论研究何种媒体上的法制新闻,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何为法制新闻。而在 我国,关于法制新闻概念的研究很多,其定义也多种多样。 这中,最为通俗和常见的一种定义为:”法制新闻就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 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也有学者认为:”法制新闻是新近 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二者分别从法制新闻的事实属性 和传播特征进

2、行了界定,各有侧重。 而同时,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法制新闻被定义为”有关法制制度 的建立(立法)、执行(司法)、监督等的新闻 在中国当代新闻中,法制新闻有 较强的政治性,有时涉及有关党纪政纪、反腐倡廉的新闻报道。” 而笔者认为,法制新闻的根源在于法律制度,其内容、特征无不需要结合法 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法制新闻的报道内容除案件报道外,更须涵 盖法律法规制定的前瞻性调研、内容解读和实施实效等。故此,汇总各方定义, 笔者认为,法制新闻应为:对在法制运动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普遍传播意 义的法制信息的报道,是根源于法制,并促进法制框架和内容完善的新闻。 二、法制新闻的历史沿革 笔者

3、认为,从广义上讲,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且满足受众需求的或引人关注 的客观事实的传播,法制新闻也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也因此,笔者认为,法制新 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公元前 6 世纪,郑、晋两国先后采取的”铸刑 - 3 - 书于鼎”,将法予以公布,诏告天下的刑鼎做法就是我国历史上带有大众传播性 质的最早的法制报道。此后,汉代的布告、唐代的状报等、宋代的邸报和非官方 的小报、明清两代的京报等都有关于官员任免、朝廷律令,甚至案狱判词等方面 的信息。 而在翻开近代的新闻史篇章,随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纪 传、澳门新闻纸、循环日报、大公报)等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的涌现,在 商讨救国图存之策的同

4、时,也把西方的法制意识带进中国。据考证,1864 年香港 出版的华字日报还专设了”法院记者”。 此后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无论是在中华民国初期,还是在北洋军阀割据 时期,还是新文化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等各时期,报纸刊物对建立新的政 治和法制制度的呼唤都从未停歇。中国工农红军于 1931 年 12 月 11 日在江西瑞金 创办的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更专门开辟了”工农民主法庭”专栏,可算是 我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介最早的法制新闻报道。 三、新时期法制新闻的兴起 法制新闻在我国的真正兴起还要从”新时期”开始,关于新时期的界定,学 界有多种说法,而笔者更为认同,从 1980 年我国第一章法制新闻报纸

5、中国法制 报,即现在的法制日报创刊开始。随着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开始,我国政 治、经济发展逐步转回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民主法 制建设获得巨大发展。同样随着经济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人民生活也发生了日新 月异的转变,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规范逐步纳入了法制框架,在这样的背景下, 普法宣传教育和学法、懂法的呼声相互应和,催生了新闻媒体法制新闻的快速发 展。 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和新闻媒体的法制报道相互辉映、共同 繁荣。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法制报道带来了勃勃生机,而法制报道也国家的法 - 4 - 制建设助力呐喊。 据统计,从 1982 年到 1999 年,全国人

6、大及其常委会共通过法律 171 件,关 于修改、补充法律的决定和有关法律的决定 156 件。更有人在 1996 年估算当时 的立法速度为达到了:每 18 天出台一部全国性法律、法规;部分省市 13 天出台 一部地方性法规。但如此环境下,社会发展对立法的渴求依然迫切难当。这也吸 引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法制新闻领域也成了媒体的”必争之地”。据统计,改革开 放 20 多年来,我国各类专业类法制报纸刊物已发展至 200 余家,而各类综合性报 纸都开辟了法制栏目。历来灵活多变、贴近百姓生活需要的晚报类纸媒更是打起 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法制新闻大战。 1.2、副刊的概念及其内涵 报纸副刊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

7、后已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和受众群体,但 与此同时,在学界研究中,对其研究却处在徘徊期。首先对于副刊的概念就有很多的 争议和不同界定,目前争执主要是”文艺性”和”新闻性”这两个特性上。在类别上, 副刊主要区别于专刊。”文艺性”的观点主要认为副刊是文艺性的,内容上应偏向文 杨瑾琤.副刊溯源J.新闻业务,1962(10). 4 艺类如小说、诗歌、散文、绘画、图片等文艺题材。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 辑学教程对副刊的定义是:”副刊是报纸上文艺色彩较浓,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 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 史对副刊的定义是:”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状态

8、,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 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 “新闻性”则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副 刊的第一性质,认为报纸的灵魂在于新闻,而作为报纸重要部分的副刊也应体现新闻 的时效性。在内容上与硬新闻相关,为受众提供具有时效性和新闻效力的软新闻,而 不应是纯粹意义上的文艺作品,与副刊”文艺性”相对立而存在,具有代表性的甘惜 分新闻学大辞典和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中对副刊的定义是:”所谓副刊 就是以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报纸为其载体,符合报纸本身的基本属性,与报纸新闻、 广告相区别,独立传播文学、艺术、技术及其他相关文化、知识的一切报纸作品及其 版面语言。” 以上这些概念的界定都是从某一个单一角度,

9、从非此即彼的态度上作出界定。而 我认为对于副刊的认定则更偏向从时代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对于每一个时期 的副刊在功能和形式上都有不同,如果仅从某一段时间的某个方面着眼,则稍显狭窄 。 薛国林在21 世纪报纸专副刊改革的方向一书中,对副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 面貌进行了总结。”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副刊主要是指文艺副刊。第二 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形成”大副刊意识”。认为”除 了新闻、评论和广告外都是副刊,包括专刊。”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 至今,随着专刊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读者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形成了新 闻

10、、专刊、副刊三足鼎立的格局”。 到 21 世纪专刊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形成了固定 版面,而且一些专刊已经带有强烈的新闻性,成为介于新闻和副刊之间的一种独特版 面。” 他主要是从不同时期副刊内容上和作用上作出区分,客观的从时间上认清时代 变化对副刊的影响,也为我们理清了副刊发展的思路。本文主要也是从时代变化看待 副刊的发展,在发展中传播内容的变化和新时期所担负的文化使命。 从广义上看,副刊主要是相对正刊而言的,是报纸新闻、评论和广告之外的所有 版面,它对时效性要求不高,主要以提供资讯和服务大众为主,以软新闻居多,也包 含一些针对性强的专刊在内。这些都可以称为副刊。从狭义上看,副刊主要是从报纸 上具

11、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有一定审美趣味的用以传播社会文化信息和消闲娱乐方式 的固定版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解释说:”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 性的作品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刊名。” 辞 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91. 巩勇论党报副刊的发展与创新J.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杨文堂2000 年以来澳门日报副刊文学的”澳门性”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何江论南方周末副刊的公共性J.大

12、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 薛国林.21 世纪,报纸专副刊的改革方向M./方汉奇.新闻春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426.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辞海 5 海:”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 分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 专刊主要是指在报纸上具有独立的版面,专门刊载某一方面的详尽信息或提供某 些特定的服务为主,如家庭生活类、社会生活类、美术音乐类、休闲娱乐类。与副刊 相比更加专门化,特色化。有时也因为临时性的宣传目的而刊出的特刊叫专页、专辑、 特辑。单纯从内容上,专刊和副刊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副刊包括专 刊。辞海中的解释

13、主要是从文艺性和与专刊相区别的角度出发定义副刊的。事实上无 论是类别还是内容上,副刊和专刊都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副刊与专刊的共同点:在宣传目标上一致。都是为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都是为了服务群众,都是为了赢得读者的喜爱。在内容上都不以报道新闻时事为主, 时效性不强,均以软新闻编辑为主。但也必须要注意的是,时间性过于陈旧的内容是 不会被刊载的。在编辑上,都有独立的版面和编辑方针,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如老年 或儿童。 不同点在于:1.内容选材不同。专刊是以专门提供某一种类内容的信息为主。 如汽车版专刊,就是围绕汽车展开的。生活节奏加快,个人购车成为潮流,那么在报 纸上就会有专门的

14、版面作为汽车专刊以提供各类选车、购车、爱车保养、行驶维护等 与车有关的专业信息,以满足有些读者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在内容选材范围上,专刊 是针对某一些信息展开的,在选稿编排上有专门化侧重,限定在某专门的邻域内。而 副刊是海纳百川式的选取信息,提供各类的信息,相对专刊更侧重于综合性,可能在 一个版面中,不同兴趣的读者都能获取自己关心喜爱的内容。2.形式题材不同。副 刊以文艺性为主,内容上多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诗 歌、散文、小说等。内容较轻松、活泼、不拘一格,只要是读者喜爱的都可以成为副 刊的内容,形式灵活,题材丰富。专刊则是因为专门的针对性所以不能随意组稿,只 能围绕某

15、一类别展开。专业性强,内容单一化且严肃,少有甚至没有文艺性,也只为 某一群人服务,对于社会的新近事物,有深层次分析,可以认为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表 现形式。 刘枫厚报时代的大副刊现象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6 1.3、我国报纸副刊的由来与副刊概念的形成国最早初具报纸形态的报纸是邸报,用以发表皇帝的谕旨,朝中大臣们的议事 内容和国内大事,主要由皇宫贵族编办,内容上以朝政为主,不涉及朝政以外的事情。 形式上严谨,内容上严肃,发行量小,只在少数官僚中间流行。真正意义上的发行量 大,阅读人群广泛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份 19 世纪初的现代形态的报纸适合 大众阅读,被民众所熟悉和接受。其

16、中主要原因的是内容上出现了一些活泼通俗的生 活类文字,如随笔、诗歌、戏曲、社会时评等。这些文字虽未能有大的影响,但却为 副刊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和读者基础,使大众对报纸有了初步的认识,人们戏称这 些不入流的文字为”报屁股”或”报尾巴”,这也足见它在当时是没有独立的形态和 地位的。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具有副刊性质的报纸是 1897 年出版的消闲报,它并 不是以单独售卖的状态出现的,而是作为字林沪报的附张,随正报赠送给读者的, 目的则是为了与其他报纸竞争,争夺更多的读者。在当时它率先将副刊类内容单独排 为几版,印成单张,并且有了固定的版面和专门的编辑人员,明确的办刊目的:”遣 闷排愁之助也”,同时在内容上,以通俗亲近的诗词、笔记、掌故、传记、笑话、喜 闻乐见的市民读物为主。不再只是文人骚客的领地,开始逐渐走大众化的路线,在办 刊的思想上,”启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