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与免疫总论(一)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09480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05 大小:10.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与免疫总论(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传染与免疫总论(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传染与免疫总论(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传染与免疫总论(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传染与免疫总论(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与免疫总论(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与免疫总论(一)(2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与免疫总论(一) 杜秀菊 生命科学学院 l1 学习的意义与重要性 l2 l3 l4 结核杆菌 l5 伤寒杆菌电镜照片 l6 炭疽杆菌 l7 l8 天花病毒 l9 乙型肝炎病毒 l10 禽流感H5N1 l11 l12 螺旋体 l13 钩端螺旋体 l14 传染病的范畴 1、病毒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流腮、乙脑、 2、细菌性疾病:伤寒、霍乱、流脑 3、原虫病:阿米巴病、疟疾 4、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 5、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 6、衣原体感染:鹦鹉热、沙眼 7、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尿道炎 8:蠕虫病:血吸虫病、囊虫病、蛔虫病 9:深部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 l15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

2、 时间时间地点瘟疫影响 429 BC雅典天花近1/2人口死亡 165180罗马鼠疫1/4人口死亡 211266罗马鼠疫罗马帝国衰落 6世纪拜占庭鼠疫人口减少1/4 1213世纪欧洲麻风流行于欧洲各国 14世纪欧洲鼠疫死亡2000万人,人口减少约1/4 15世纪末欧洲梅毒法意战争中法国军队因梅毒败 北 15世纪末美洲天花、鼠疫、流感90以上土著印加死亡 1718世纪欧洲天花1.5亿人死亡 1920世纪中亚、欧、美洲霍乱病死率达5070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 代 亚、欧、美洲60多个 国家 鼠疫1000万人以上死亡 1918年亚、欧、美和非洲流感2500万人死亡 l16 l17 鼠疫流行时的惨

3、景 l18 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 传传染病流行情况 结核病19世纪的“白色瘟疫”,有人类始,就有结核病 疟疾中国甲骨文记载 :(鬼怪)。1978年WHO的报告,全 球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和地区轻度威胁者有15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一亿多,中度或高度威胁 者计91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十六亿两千万。 伤寒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 流脑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 白喉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 菌痢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 此病 炭疽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 麻疹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斑疹伤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 传染性肝炎中国人有近20感染 l19

4、发现时间发现时间病原体疾病 1977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 1977嗜肺军团 菌军团 菌病 1977汉坦病毒肾综 合症出血热 1981HIV艾滋病 1982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肠炎 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 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 1990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脑炎 1992O139非O1型霍乱 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 1996朊病毒新变异型克-雅氏病(疯牛病) 1998尼帕病毒尼帕病毒性脑炎 2003冠状病毒变体SARS 近20年部分新发传染病 l20 建国前建国初传染病概况 l鼠疫 1947 1948 东北 死亡 3万人 l疟疾 40年代 患者 3000 万 病死率 1

5、% l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人1200 万 l麻疹 城市 200 万/年 死亡10 万 1952年报告麻疹为104万例 l肺结核 城市15岁以下感染率 85% ,死亡率 200-300/10 万 l性病 1000 万以上 l1931年 长江水灾 淹死14.5 万 灾后传染病流行 病死300多万 l1950、1951年全国分别报告了4.3万和6.1万例天花病人 l21 传染病的一些变化 l总的发病率降低 l总的死亡率降低 l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减弱 l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 l大规模流行减少 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 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 l

6、22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 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 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 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 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 染病 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 我国的危险 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 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 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

7、肠炎沙门氏菌腹泻、 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 l23 传染病仍是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的严重威胁 l据WHO统计,全世界约58亿人口中,有一半人受 到新老传染病的威胁。 21世纪又要回到向传染病作 斗争的时代。 l在过去的30年中,又发现了近40种新病原 ,其中大 部分是病毒. l新出现10种、重新出现7种传染病 克雅氏病、埃博拉、AIDS、丙肝、禽流感、Sin nombre病毒(辛诺柏病毒)、G-需氧杆 菌 O157:H7、O139霍乱、包柔螺旋体 霍乱、登革、白喉、流脑、裂谷热、黄热病、结核病 在美国当今传染病死亡病因占第三位。 自1980年到1992年,由于艾滋病和老龄化对病原体抵抗 力的下降,

8、美国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增加了58%。 l24 三次传染病大流行的经济损失 l25 美联社报道 l26 20002000年全球各地区疾病负担年全球各地区疾病负担 % 75 50 25 非传染性疾病s 伤害 传染性疾病, 妇女及围产期死亡, 营养不良 非洲 东地中海欧洲美洲东南亚西太 l27 疾病流行规律 l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 : (1) 瘟疫和饥荒; (2) 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 (3) 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 (4) 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如HIV/AIDS) 、古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如结

9、核)。 这4个时期可以顺序出现(如在发达国家),也 可以表现出很大的重叠(如在发展中国家)。 l另有学者将人类疾病谱的迁移归纳为:传染性 与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社会文化疾病 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 l28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l29 (一)决定传染病发生的因素 包括病原体,宿主免疫力和环境因素。 1. 病原体 包括毒力(致病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 (1)毒力 病原体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 一、传染 l30 毒力 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的能力 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特殊酶) 抵抗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 毒素 外毒素:G+(一类毒性 蛋白质) 内毒素:G- (LPS) l31 类毒素(endoto

10、xin):由0.3-0.4%甲醛进行化学脱毒后,保留原 有抗原性的细菌外毒素。 抗毒素:由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具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体。 外毒素 (极毒抗原)脱毒 0.30.4%甲醛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l32 (2)侵入数量 种类不同,能使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不同。 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感染剂量是108-109个/宿主;霍乱 弧菌大约为106个/宿主。 (3)侵入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伤,泌尿生殖道,垂直传播 。 l33 l消化道: “病从口入”的病原体很多: 单增李斯特、幽门螺杆菌(Hp)、E.coli O- 157、甲肝、脊髓灰质炎等。 我国属于Hp高发国家。1994年,W

11、HO人的 是引起胃癌的最危险的因素。 “感染王”, 严重性超过外源性致癌因素黄曲霉毒素和亚 硝酸盐。 l34 呼吸道: 经呼吸道的病原体如: 结核分枝杆菌、嗜肺军团病、流感病毒等。 皮肤创口: 深部创伤感染的有破伤风梭菌; 炭疽芽孢杆菌通过皮肤侵入,在经血液循环的运转到达身 体四处; 狂犬病、乙肝病毒、落基山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等;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已有7亿人感染过,1.3亿人携带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约有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将死于 各种肝病。 l35 泌尿生殖道:性传播病 梅毒(梅毒密螺旋体)和淋病(淋病奈瑟氏球菌)的 病原体的传播,是第一代性病。 艾滋病、衣原体性病(易引起子

12、宫癌)、引起阴道炎 症的病原体(如生殖器念珠菌、阴道棒杆菌和嗜血杆 菌),第二代性病。 艾滋病:“黄色妖魔”:不洁的性行为、输血、吸毒和 母婴传播。 上个世纪80年代第1例以来,逐年猛增; WHO 2009年11月统计,全球3340万人,2008年死亡 200万,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 l36 垂直传播 艾滋病、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 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母亲传给婴儿。 l37 2、宿主的免疫力 (1)定义:机体识别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正常:对机体有利;异常:损害机体) (2)免疫功能 免疫防御: 正常-防御病原体的侵入和中和其毒 素 毒素(抗传染免疫);异常-引起变态反应或免疫

13、缺陷症。 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免 疫调节;异常识别紊乱,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监视:正常清除突变的癌细胞;异常功能失调时,导致 癌或持续性感染的发生。 l38 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三道防线:第一道: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第二道:抗菌物质,吞噬细胞,炎症 反应,淋巴结过滤 第三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l39 免疫系统的免疫系统的组成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 造

14、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 T细胞、细胞、B B细胞、第三淋巴细胞群等细胞、第三淋巴细胞群等 抗原递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 并指细胞、朗罕细胞、并指细胞、朗罕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他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 免疫分子免疫分子 抗体抗体 补体补体 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 l40 l3.环境因素 l宿主环境:先天和后天 l外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l医院感染: l41 (二)传染

15、的结局 l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 了感染过 程,在病原体和人体相互作用 过程中,形成不同感染谱,包括: F 病原体被清除 F 隐性感染 F 显性感染 F 潜伏性感染 F 病原携带状态 l42 病原体被清除 l l 病原体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 、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l43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 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 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在传染病中最为常见。 某些传染病以隐性感染为主:流脑 l44 显性感染ove

16、rt infection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 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 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伤,引起病理改 变和临床表现。 某些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麻疹、天花 。 l45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菌与宿主均有一定的优势,病原体被局限 于某一局部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 的状态,“带菌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但能 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伤寒、白喉等传染病中时有发生。 “伤寒玛丽”:Mary Mallon,美国的一位厨师, 1906年受雇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不到3周感染 11人,6人患病,粪便中查出伤寒沙门氏菌,后 经证实,1890-1906年美国共查出7个家庭28个伤 寒患者都是她传染,后把她在一孤岛上隔离5年 后,1915年又查出25人感染,经证实还是由她 传染,尽管改名叫“布朗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