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88806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本来媒体关注现代音乐是件好事,让他们二位在一起相互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但现场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形:当卞祖善批评了谭盾的乐队剧场和鬼戏等作品,并评价在这次上演的永恒的水中“没有听到暴风雨的力量,没有听到摇篮曲的纯真,也没有听到眼泪般的悲哀,听到的只是很一般的水、很自然的水的声音,这种水的声音应该是很简单的”后,谭盾回了一句“因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是完全不可能去沟通的”后就起身离开了演播室。尽管后来在主持人的坚持下节目还是继续进行下去,但此事掀起的轩然大波则不久后就拉开了帷幕。在此期节目播出前后曾有一些媒体对潭盾作品音乐

2、会发表了看法,在这些评论中似乎批评的声音占了上风,比较典型的是20_年10月30日曹利群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谭盾的水把戏一文,认为“陶乐也好,纸乐也好,水乐也好,说观念变化都有些勉强,因为真正变化的是发声的媒介,如果说只要是你先玩的而别人没有玩过的你就是创新,那标准是不是有点儿太低了”;20_年11月12日鲍昆在北京青年报发表音乐与杂耍评谭盾带来的两部新作品一文,指出“音乐就是音乐,在音乐之外的东西是最终无法成为音乐的”;音乐周报20_年11月2日发表两篇通讯,除了盛赞谭盾音乐会“座无虚席,观众反映热烈”外,也如实报道了部分听众所持的“不理解、难以接受”的态度,其中一篇还以“与卞祖善不欢而散”的

3、标题将此期节目的情形进行了披露。电视节目播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音乐周报20_年1月11日的专栏中以“谭盾招谁惹谁了”为题将此事列为“20_年中国音乐十大遗憾”之一,并慨叹“音乐人之间的沟通是多么困难”,呼吁“做人做事要有善意,毕竟音乐是大家的事业”。依本人所观,有关这次争论的第一篇有分量和实质性内容的文章是李扬在20_年1月18日和25日音乐周报上连载的“水乐”余波,这也是在此次争论中对谭盾及其作品的最高评价了。该文作者是在谭盾的故乡湖南听的音乐会,文中描述的盛况与北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文章马上话锋一转,对“有个别持不同意见的人,用不正常的态度在北京电视台搞突然袭击发难作者(

4、指作曲家)”感到“大惑不解而震惊”。作者先列举了一些在音乐史上“无数当时被权威批评,而后业已成为现代标志性的优秀音乐作品经典”的作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现代音乐及谭盾等人取得的成就与荣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文章的最后还引用了贺绿汀先生当年对谭盾及其作品的评价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富有新意和个性,时代感强,未失传统,我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要宽容些,他们才会回来,好让他们(为国)做更多的事。”卞祖善最早正式见诸笔端的回应是在人民音乐20_年第3期上发表的向谭盾及其鼓吹者挑战关于音乐观念与音乐评论的争论,编辑同志用心良苦地将上述李扬的文章略加改动以听谭盾永恒的水为题与卞祖善的文章同期发表,以期使读

5、者对此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卞文在关于“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我见及其它(人民音乐1995年第12期)中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将其与谭盾多年来在音乐观念上产生分歧的缘起与经过作了简要的回顾,并用一定的篇幅重点对这次电视事件进行了评说。当然文章的中心内容还是对谭盾的音乐观念及部分作品的不赞同,并借用一些对谭盾持批评观点的言论结合他自己一贯的主张对谭盾及其支持者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与卞祖善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在20_年5月24日音乐周报上发表的文章“先锋派”拿出了什么?,该文更加直接地针对了“水乐”余波中的观点,但作者似乎认为近百余年来作曲大师们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作品,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全面和有偏颇的。如果说

6、电视事件是这次“卞、谭之争”第一个高潮的话,那么20_年4月初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音乐论坛”则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4月6日,卞祖善现代音乐之我见的发言,“像一枚点燃了导火索的TNT,引发了此次论坛最初也是最后的公开争论,场内弥漫着和平年代久违了的火药味儿”(见音乐周报20_年4月12日现代音乐谁来听)。卞祖善的发言稿先以我与谭盾的鼓吹者针锋相对为题部分发表在音乐周报20_年4月19日,后又全文发表于音乐爱好者20_年5月号上。在这篇发言稿中,他对从勋伯格开始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如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小品、布列兹的没有主人的锤子、凯奇的变化的音乐433”以及前述谭盾的作品等一一进行了不同程度

7、的批判,最后他“重复的一句老话”说,“大多数的现代音乐作品都是被忘却的后备军”,更加触动了在座的绝大部分埋头于现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最敏感的神经,于是,一场有关现代音乐的正面交锋便不可回避地展开了。作曲家金湘赞赏、佩服卞祖善直抒己见的勇气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但也认为其某些观念存在局限和偏见。他返京后以论坛上的即兴发言为基础于中央音乐学院等地进行了有关现代音乐的专题讲座,相关的内容以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为题连载于音乐周报20_年4月26日和5月3日上。作者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心情将现代音乐比喻成“魔鬼”,分别从观念与技术的角度对西方和中国的现代音乐进行了比较全面地介绍,然后直入主题,指出”卞、谭之争的

8、实质是:延续于世界乐坛多年的两种音乐观之争在中国大地上的继续”,并给争论的双方各封了一个用其自身的话说“是没有丝毫贬义的”称号:“卞祖善是西方古典乐派在中国的卫道士,谭盾是西方现代乐派在中国的急先锋。”呼吁我们“持一种正确反映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多元观念,正确地、心平气和地对待两者之争”。文章在结束之前还指出了卞、谭之争中存在着的一些无价值、无意义的东西,提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问题”供大家思考,并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探讨氛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当代的中国民族乐派而群策群力”。最后作者下了一个清楚的结论:“中国的作曲家群体正在走向成熟,中国的现代音乐肯定是会更迅猛地发展”。从客观的角度

9、来看,金湘的许多观点都是恰当的、中肯的,是作为一位在现代音乐创作上有着很深造诣与影响的作曲家,不自觉地透露出的同现代音乐的深厚感情和对现代音乐发展的殷切期望。紧随此文,卞祖善先生在人民音乐20_年6月号上发表题为从钟馗捉鬼谈起答金湘先生一文,直接针对前述金湘的文章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为方便读者参考,编辑先生又特地将这两篇文章刊登在一起)。卞文主要就金湘在文中提出的几个实质性问题一一进行反驳,有些地方甚至具体到了逐字逐句的地步。不过最后卞祖善的表态是十分诚恳的:“既然发展中国的现代音乐,建立中国的现代民族乐派,是一切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应该加强团结、携手前进。”这一轮站

10、在卞祖善这边的是20_年5月31日音乐周报上的文章“跑调”的争论。该文认为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这篇文章“有些走了题”,“跑了争论的调”,同时对其中把现代音乐比作“魔鬼”,以及“作曲家技术过关后,比的就是观念”的说法也表示了不同看法。但文中这些观点都没有充分展开,欠缺说服力。这次争论到此也应该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因为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已陈述得十分清楚,再争下去难免会陷入乏味与无聊的文字游戏中。4月5日音乐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谭盾话题常谈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音乐批评如果永远只以一种框子去框定一切对象、诠释一切对象的话,那只能显示其理论的灰色和某种主观的情绪而已。”纵观此次争论的来龙去脉,出于关心我国

11、当代音乐事业发展的良好愿望,笔者想对此事及有关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师友同仁不吝赐教。如何认识谭盾的音乐观念与创作1992年,谭盾受日本桑托里音乐厅及该厅艺术总监武满彻先生委约要和东京交响乐团开一场音乐会。根据规定,音乐会上除了演出被选定的作品外,还必须由被委约的作曲家选出两位他认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和一位比他本人更年轻的作曲家的作品一起演出。谭盾选择的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作曲家分别是前苏联作曲家肖 斯塔科维奇和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谭盾早期的作品如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乐队序曲、钢琴协奏曲、两乐章交响曲等都比较明显地带有欧洲晚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风格的痕迹,这显然是

12、受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风格的影响。由于这些作品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的观念,因此尽管有不少地方显得幼稚、粗糙,但都没有引起较大的争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谭盾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主要表现为大胆地摒弃欧洲传统音乐创作模式的各种规范,注重新音色的开掘,探索音响组合的各种可能性,从而使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包括出国前创作的弦乐队慢板、乐队与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后改名为道极),以及赴美以后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戏韵、土迹、距离、声音的形式、风迹、九歌、死与火、鬼戏、马可波罗、红色气象、牡丹亭以及这次的“永恒的水”水乐与视觉融合新经验等等。这些作品体裁、形式、手

13、法各异,但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近年来他一贯追求的创作原则:无限提高音乐创作中材料使用的各种可能性。这也就是他受约翰凯奇影响的突出表现。433”这样极端的例子即使在现代音乐当中也是少见的(约翰凯奇还作有一首000”)。它之所以被较多的人所了解,是因为许多音乐理论家和美学家经常把它作为极端观念化的反面典型。当然,应该说433”也并不是全无意义的。首先,它体现的“整体声音”观念虽然与现代的音乐实践不完全相容,但对于现代音乐积极寻求新的音色、丰富声音的表现范围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次,它虽然在表面上是静止的,被称为“无声音乐”,但在无声的背景下却是各种自然声音的偶然结合。约翰凯奇一系列“偶然音乐”的实验对现

14、代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斯托克豪森、贝里奥等都从中受到启发并在创作中进行实践。鲁托斯拉夫斯基发展了这种手法,用“有控制的偶然”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谭盾接受了约翰凯奇“整体声音”的观念,在创作中大量采用了乐队非常规演奏的音响以及各种自然音响,如乐队队员的喊叫声、拍打乐器声、翻谱声、搅水声等等。约翰凯奇在433”中将“寂静”也视为一种声音,以及在“无声”的基础上让各种自然声音偶然结合的观念也被谭盾借用了过来,突出表现在乐队剧场:Re中的一段全体休止中,而且还加上了指挥,意图使休止符也具有力度的变化。当然,此举也与433”一样引起较大争议。因为从传统的意义来理解,休止符是不可能具有力度变化的。但我

15、们也不得不承认,狂风暴雨般音乐之间的短暂间隙与哀怨抒情的音乐之间的片刻停顿给予听众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休止时乐队指挥手势的强弱变化对于剧场内的电流声、场外的干扰声以及听众各种无意识的声音等确实起不了作用,但对于现场听众的心理感受还是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的。只不过这种尝试在作品中只能是作为一种陪衬偶尔为之,用得太多、太过则难逃“纯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之嫌。在谭盾的一些作品中还要求观众一起参与演出,如也是在乐队剧场:Re中,乐曲开始时观众在指挥的带领下集体哼鸣D(Re)音,乐曲的高潮时又齐声用同样的音高念唱谭盾的“六字经文”:HongMiLaGaYiGo。不管这“六字经文”是真如作曲家自己所解释的那样选自中国、英国、印地安、印度、日本和非洲六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字,还是作为一些简单的、无实际意义的衬词,这种试图拉近乐队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也部分参与到演出中来的尝试无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音乐起源于生活,最初音乐的创造者也就是音乐的表演者,后来在漫长的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观众逐渐被固定到听众席上,完全成为了被动的欣赏者。在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现代的戏剧、舞蹈、音乐演出都设法让观众亲自参与,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他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如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