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民间玩具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084853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民间玩具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画民间玩具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画民间玩具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画民间玩具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画民间玩具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民间玩具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民间玩具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间玩具作者: 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11-01-19中国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十六七世纪时,中国的民间玩具已流传至海外,同时也出现了受外来影响的的玩具如“洋片”和一些益智玩具。一些原具有酬神性和巫术色彩浓厚的作品,也成为弄小儿之具的玩物。如门神被制成“果食将军”,成为小儿的腹中之物;月神兔儿爷也成为玩偶;那些拴魂狮、端午辟邪香包和散灾风筝,早已没有了神和巫的色彩,成为小孩子的玩具和陪伴了。具有教育功能的九连环和七巧板一类的玩具己非常普及。各种民间耍货在庙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让人们把“庙会”这一概念,变成了具体的、形形色色的“玩意儿”了。老北京的庙会,

2、与民间工艺利玩具关系最密切的就要算海王村厂甸庙会了,据孙殿起先生在琉璃厂小志中记载,1936年春节厂甸庙会所见民间玩具计有2l类,四五十种。主要有:猴戏玩物(中约辛夷,蝉壳做猴头及四肢,形式多种,有情节和景物);腊制玩具(捏成各种瓜果和花、鸟、鱼、虫,可漂浮于水面);玻璃玩具(磕模瓜果);烧砖玩具(土泥捏制或用模子做成的小建筑并彩绘);江米人;风车(为厂甸特殊玩具);空竹(即是空钟,响动玩具);扑扑登(即琉璃喇叭、吹时发出扑登扑登的响声);走马灯;仙鹤灯(香面团成,可点燃,展开似鹤);气球(当时属于创新玩具):泥铁小玩具(各种小仪仗,兵马人物等);锡制玩具(以刀、枪、剑为多);木制玩具;料器玩

3、具(以器皿为主,也有飞禽走兽);鬃人(称为“盘中好戏”,敲击可使盘中戏人转动);弓燕(竹木弓铁丝弦上穿泥捏小鸟等,倒置可使之滑动);弩弓(打弹用的弹弓,可用之射鸟)。由此看来,厂甸庙会的玩具既丰富多采,又有地方特色。清人澹圆在厂甸竹枝词中写到:“最是儿童欢喜物,空钟喇叭大葫芦。”除了这些玩具外,到上个世纪初,在厂甸里见到的玩具还有像糖人、桦木盒、桦木环、绒花、绢花、玻璃景、彩蛋、灯彩(花灯)、九连环、竹蛇、小鼓、扳不倒、皮老虎、年画升官图(儿童棋具)、螺丝转、胡子、鬼脸、戏剧脸谱,以及各种乐器、花炮等。北京的民间玩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朋,达到鼎盛。不仅汇集南北诸多玩具,还有不少

4、清王朝的贵族因清朝灭亡而成为手艺人,靠制作玩意儿为生。著名作家曹雪芹因同情手艺人,写就了南鹞北鸢考工记一书,向他们传授糊扎风筝的技艺,从而形成了日后“曹氏风筝”的流派。作为商家和手艺人,每年赶庙会是非常重要的商机,决不能错过。有时一天要赶几场场。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不仅吸引了市井百姓,还深深吸引了文人雅士。他们在游览之余,有感而发的杂咏、竹枝词等作品相当丰富,如清末的“首都杂咏”中对一些玩具的描写:“任凭直上任风翱,丰满何需假羽毛?百尺丝纶归掌握,每嗟牵引小儿曹。咏风筝”;又如厂甸正月竹枝词:“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皆十分传神。现代庙会上,特设有礼品、书籍、年货、工艺品、日用百

5、货等卖场或“特色一条街”,所卖内容,无所不包,玩好吃够后,人们又享受了购物的乐趣。空竹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

6、入云表。扑扑登扑扑登儿和琉璃喇叭都是玻璃制的儿童玩具。扑扑登是以绛红色玻璃吹成的葫芦状的东西,底部很薄,使其共鸣腔增大,稍一吹气便咕咚作响,有种金属声音。琉璃喇叭是用蓝色玻璃烧成的三尺多长,一头大一头小的细管,小的一端是吹口,卖的人用钢锯打一个豁口,用力吹便发出高亢而嘹亮的声音。不过这两种玩具都是玻璃做的,大人不愿给小孩买,怕的是易破碎而致伤,可是小孩爱玩多偷着买。走马灯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年走马灯,以细秫秸作架,糊上彩纸,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底扎一钉尖,立于下横梁卡住的一小块玻璃上;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

7、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的正面可以观人,从背面白纸可以看影。鬃人“鬃人”是北京独有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产生于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鬃人是受到京剧艺术的影响而产生的。老北京人称鬃人为铜盘人,这种鬃人的首创是老艺人王春佩。当时王春佩只在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摆摊出售鬃人。此后王春佩将这一手艺传给他的儿子王汉卿。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民间艺术几乎失传。后王汉卿将制作鬃人的手艺传给白大成。白大成,1940年出生,1959年开始学习制作鬃人,成为现在鬃人制作手艺唯一的继承人。受京剧的影响,鬃人作品呈现出主要以表现京剧人物为主的特点。每个人物底部都有一圈鬃毛,利用

8、鬃毛的弹性和击打铜盘产生的共振,人物就转动起来。因此,鬃人也是民间手工艺品中唯一具有动态效果的艺术品。北京鬃人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于铜盘中,轻轻敲打铜盘,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此为北京民间工艺中的绝活。近年来,白大成曾多次出国进行艺术交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并喜爱中国的民间艺术。白大成还在北京各大庙会与相关部门合作举办了多场大型传统文化讲座,从而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如今,白大成已经决定将鬃人技艺

9、传给其子白霖。糖人糖人以蔗糖和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的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会变黑,也就自

10、然毁坏了。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多卖到几块钱。有的地段由于外国游客居多(如什刹海的酒吧街),会卖到10块钱。 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吹糖人庙会上吹糖人的吹糖人是把糖料吹制成各种造型。据说吹糖人技艺始于明末清初,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

11、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跳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画糖人画糖人,是民间用食糖来造型的艺术样式,多流传于四川各地,以自贡地区的品种最多、内容最为丰富,其造型亦最为趣味。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味的糖人摊,制作过程很时精彩。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即成。画糖

12、人,顾名思义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而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这时,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因为在浇铸时,糖料是经火加温后溶开的,一旦冷却后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民间艺人要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进行造型,以求一气呵成。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便可以插上草把出售了。画糖人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

13、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塑糖人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吹糖人有金瓜、石榴、桃子、鸡狗、猴吃桃、元宝灯笼、寿星、和合二仙、渔翁钓鱼;画糖人有文人武士、宝剑、龙凤、麒麟、鸟兽等;塑糖人有罗汉、财神、寿星、狮子、宝塔等。卖糖人的手艺人将糖稀慢慢倾倒在石板上,勾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附上小竹棍,凝住,小孩子们边吃边玩,是过去庙会不可缺少的风景。面人儿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14、。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及清朝的扬州画舫录等古籍上均有记载。“面人郎”的创始人郎绍安被称为北京面人的“泰斗”。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要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

15、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九连环九连环是中国民间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曾以玉石为材料制成两个互贯的圆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后来,以铜或铁代替玉石,成为妇女儿童的玩具。它在中国差不多有二千年的历史。九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其制作,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

16、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子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此外,也可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状。同时,九连环也是按照一种顺序来解的。解九连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训练人的耐心。不仅如此,九连环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增加环数提高难度,但环数增加将使解开步骤呈几何级数递增,且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解环方法,因此通常所见仍是九环为主。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在逛庙会的时候依旧可以看到许多卖拨浪鼓的摊子,虽说挑担子的货郎是难以见到了,但是“嘭-嘭-嘭嘭嘭” 那熟悉的鼓声却时常能在我们耳边响起。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