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资料名人素材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707626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资料名人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作文资料名人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作文资料名人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作文资料名人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作文资料名人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资料名人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资料名人素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名人素材,现在用的已经够滥的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中总是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长篇累牍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能用吗?绝对能用,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那么怎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素材呢?一、把握一个运用原则:融入自我,感情真挚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

2、”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与心理与“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动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比如下面这个例子(话题:同情心):我再次抬头仰视他,然而我震惊了。暗淡的月光在他的眼角折射成无数白刃刺痛我的眼睛,一颗老泪顺着脸颊滑落,将我彻底淹没。透过他的温暖的泪,我看到他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穿行于雕栏玉砌的帝阙,站在圆环的中心冷眼旁观众诸侯的尔虞我诈,哼着小曲儿编鞋换米,讲着楚神龟静心垂钓,在林间和枯骨畅谈生死,在亡妻前鼓盆高歌他在想什么

3、呢?是对明月清风的眷恋,还是对名利权势的淡漠?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还是对孤芳自赏的无奈?是对血腥厮杀的不屑,还是对天下苍生的悲叹?泪水在地上溅起凄美的花朵,在心底荡出层层涟漪,我在轰鸣的回响中沉沉睡去【赏析】读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做为普通人的庄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对庄子充满同情的“我”。这正是作者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的结果。2、 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

4、还是不要用的好。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度。因此对素材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素材的切入点可有以下几个角度:1、从人物的内在精神切入话题。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材宝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用来阐释很多话题。例如2009安徽高考弯道超越: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

5、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毛泽东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毛泽东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2、从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话题。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这就要我们关注所写人物周遭境况:他的亲朋,他的同列、他的“上级”,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关注他的社会关系。例如对屈原要关注他和楚怀王的关系

6、,对曹操要关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许攸等等)的关系,对诸葛亮要关注他和刘备刘禅的关系,对岳飞要关注他和宋高宗的关系。这里面也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有些话题适合从这个角度切入。如“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竞争与合作”“信任”“宽容”等等话题。例如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

7、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

8、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

9、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亮点分析】作者把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写的如在目前,感悟动人心弦,怎么不打动阅卷者。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又如: 李白缘何称“诗仙”?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一位当代大诗人对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青莲居士谪仙

10、人”,这是两位古代大诗人对另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这位被盛赞的大诗人就是唐朝“诗仙”李白。 “嫉妒与相轻往往产生于相同之中同龄、同行、同时代”但又是什么原因使众多的大家甘愿臣服、众星捧月般地烘托着李白,或者说李白缘何称“诗仙”?我曾像屈原天问般地如此发问。终于,研究性学习给了我这个揭谜的机会。 他生于大唐盛世,那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开朗雍容的时代,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李白的成就与盛世密不可分。那个年代,经济发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如果没有那个年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他好比一条鱼,

11、如果放在一个鱼缸中,永远不会长大。而因为盛唐这片大海,让他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历史与思想交汇那一刻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生于开放盛唐的他,无疑是幸运的,而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更是不允许他仅仅呆在一个地方。他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浪漫,癫狂,豪义,他游历了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不能使他在任何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盛唐的社会安定及发达的道路交通为他远游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初到长安之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2、尽管他最后被排挤出长安,但就他这种狂放不羁的言行性格,恐怕除了雍容的唐朝,没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容忍。 他如一只敏锐的狼,对周围的社会充满了兴趣,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最终,他离开了长安到处游历。他的双脚和墨笔生动了大唐的江山。他深入社会,为自己的创作寻找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他的诗得以生存。他没有被那华丽的词藻所同化,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风格,他始终保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他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使他的诗得以永存。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家庭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李白不仅阅读儒家经典,六甲百家,还发展了他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这为他早年的崭露头角及

13、今后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身的天赋,自身的刻苦,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一时使他小有名气。最终他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新的活力,令所有的骚人墨客为之一惊。自此“诗仙”横空出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不羁,“乘酒捉月”,连死都是一首诗。“诗仙”的成就离不开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展示的舞台;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也离不开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不一定有大的成就,但却会更好地成长成才。就像今天,如果没有新课程的新理念,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李白探索”,我恐怕也不会对李白了解这么多,从而写出这篇自己还算满意的作文。【亮点分析】文章构思巧妙,以“诗仙”李白的巨大成就及他所处盛唐社会为主要内容,通过追

14、记李白的成才经历,揭示了成才与生长空间、成才与探索、成才与世人肯定的重要关系,与文题自然紧扣。作者深入探究,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巧妙构思,才使这篇文章脱颖而出。 3、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话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例如对项羽、曹操、诸葛亮等争议都很大。甚至对于屈原,一般都认为他死得伟大;但也有人认为屈原太执着,他其实不必死,就象陶渊明说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不妨洒脱一点。我们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例如“屈原”这个素材可这样用:用于2001年话题“诚信”,可从正面切入。屈原面对小人谗言,君王疏远,政治腐败,环境险恶,从来就

15、没有动摇过对国家的忠诚,从来没有忘记肩负的责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诚信”。用于2003年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可从正面切入。屈原被疏远流放,是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凭感情用事。也可运用比较,从反面切入。屈原流放荒蛮,自投汨罗,是感情冲动,对人生前途缺乏理性思考,能否学庄子、司马迁、陶渊明,即使不从政,也能为后人多留一点作品?用于2004年湖北话题“买镜”,可从正面切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屈原品格高尚,才华横溢,可以照见许多人的丑恶。他是一面明镜,我们要买的,当然就是屈子这样的“镜”。用于2005年湖北“出”与“入”,可运用比较从反面切入。屈原入世太深,只知

16、入而不知出,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何不学学庄子、陶渊明、苏轼,该入则入,该出则出,出入自如?评价历史人物固然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辩证地看待。但把历史人物做为素材运用于作文中,并非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有时可以根据“我”的理解做出评价。只有让“我”的色彩更浓一些,才能有创新思维,才能找到新的角度。例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题乌江亭(见项羽篇),就把别人认为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一些行为解读为是诚信,由此切入话题。在运用中,我们甚至还应学会逆向思维,把原有意义打破,或从反面看,去发现新的意义。例如可以把“英雄荆轲”理解为名利之徒,这就打破固有的评价,为思维和表达打通了出路。当然这也要把握一个度。但是,反面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