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07615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引言 -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2 1 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 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 以怒江丙中洛镇重丁村为例 叶文林光辉蒙睿 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新名词,它的提出绝不是简单的文 字游戏,而是源于人们对现行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传统文化消退问题的 理性思考。它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同时从规划到实施都贯以生态旅游的保护、教 育理念。因此,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必然导致某些规划 方法要有所创新。对旅游区域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旅游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以生态保 护、生态教育和适度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其空间布局既要体现 生态性,又要体现乡村性。t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其广泛的民族构成、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山区、半山区的自然 地理环境,使得本区域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有别于我国其他区域的旅游规划,规划方 法必须具有区域本土化特征。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 n 屺) 云南办事处资助项目 2 1 4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4 - 2 目前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 1 ) 目前流行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往往只注重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而忽视或 较少关注周边的农业( 牧业) 空间和自然空间。乡

3、村旅游绝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形式( 蒙 睿,2 0 0 7 )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时,以往的很多规划都将旅游产品、服务功能过 于集中地放置在生活空间,对居民生活空间之外的农业( 牧业) 和自然空间没有有效 利用,除了设计少量的诸如骑马、散步、农产品采摘等产品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其他 项目,农业( 牧业) 空间和自然空间更多地充当了乡村氛围和环境背景的角色。 ( 2 ) 空间布局规划方法中仍带有浓重的城镇规划的痕迹,不能充分体现乡村旅游 规划的特点。乡村旅游规划起源于城镇规划,但二者显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同等 对待。当前很多旅游规划公司会采取一种功利式的规划制作方式,即“工厂式”生产, 将城镇

4、规划、景区规划的方法直接嫁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使乡村旅游规划失去了自 身的特点。 ( 3 ) 规划空间往往局限于规划范围之内,忽视了所依托的外围空间环境。乡村旅 游的规划范围一般都不大,这就给空间布局和产品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乡村旅 游地的外围空间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分割性,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特 征、文化积淀与外围空间基本相同,一般不存在明显差异性,这些都给乡村旅游规划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外延性空间。目前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基本上很少涉及外围空间的 利用,尤其在线路设计上不能突破人为的地域界限。这样就产生两种负面效果,一是 局限的活动空间致使旅游产品、线路不足;二是不能将旅游收益辐

5、射至周边社区,容 易造成收入差距拉大。 一 ( 4 ) 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规划中,未能体现对乡村自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乡村生态旅游地往往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这些资源既包括纯粹的自然资源和原生态 的文化资源,也包括“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是乡村生态 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旅游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往很多乡村 旅游规划,在谈及保护时都会将重点放在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忽视了对乡村自 然资源,尤其是农业景观资源的保护,未能在空间布局上体现整体性保护的策略。 3 西南山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

6、模式与R i c h a r d 等( 1 9 7 3 ) 倡导的 “同心圆”空间布局模式( 图1 ) 和F o r s t e r ( 1 9 7 3 ) 提出的“三区”空间布局模式( 图 西南少数民蘸地区乡村生态壤游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2 1 5 2 ) 在形式上非常类似,但内容上则完全不同,为了讨论的方便起见在此姑且称之为 “类”空间布局模式。R i c h a r d 把国家公园由内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开放区, 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参考了这种模式,将开放区替代为试验区,并加大了 对保护区、缓冲区的保护力度。F o r s t e r 将旅游区分为严格保护的自然区、娱

7、乐区、服 务区,加拿大国家公园曾使用过这种空间布局模式。这两者模式的比较见图1 与图2 。 n L 一 图1 同心圆布局模式 “类”空间布局模式( 图3 ) 主要是针对中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聚集区乡村旅游地, 最早由叶文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空间布局方法,它将乡村空问区域划分为由内 到外的3 个圈层,即生活空间区域、生产空间区域和自然保育空间区域。与“同心圆” 和“三区”两种空间布局模式的由内到外保护力度递减状况不同,“类”空间布局模式 恰好相反。最外层的自然保育空问是需要大力实施保护的圈层,最内层的生活空间区 域是主要的旅游服务区和娱乐区,中间圈层则是由娱乐区向保护区的过渡地带。“类” 空间

8、布局模式的这一特征非常符合中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乡村生态旅游空间 布局设计,能够突出地体现规划的乡村性、民族文化性、保护性等特征。 G 国3“类”空间布局模式 3 1 生活空间 乡村生活空间区域原指乡村地社区居民的居住空间,这一空间区域不仅为社区居 、弋二一 二F 乳 一| l 一 黔甏 、酏 2 1 6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4 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场所,还为社区居民参与娱乐、教育、宗教信仰提供了可能。建 筑风格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透过建筑可以最直观地体现一个民族的 文化内涵。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充实乡村生活空间的建筑一般有两种,一种是 民居建筑,另一种是宗教建筑。如在藏

9、族村寨,气势浑厚的土掌房和嘛尼堆、白塔、 转经房等宗教建筑,共同营造出豪放、祥和、朴实的乡村氛围。人们的日常生活、宗 教仪式、节庆活动等则赋予了这些建筑以灵魂。 生活空间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空间区域,当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之后,通 过深入挖掘不同民族的乡村文化资源,原有生活空间区域就同时成为可以为旅游服务 的具有参观、体验、食宿、娱乐和教育功能的综合服务区域。 3 2 生产空间 生产空间区域是指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农业劳作场所,这里也是乡村重要的情 感交流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彼此传授经验、交流信息。旅游的介入,又使它成 为游客眼中的风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空间多为坝区、坡地,

10、可耕作 土地较少,且生产空间受地形地势限制,不能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这些反而成就 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许多独特的田园风光,如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元阳的“哈尼梯 田”,还有和着原生态劳动歌曲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劳作的场景,这些都使农业生产 变成了游客眼中的风景。 生产空间介于生活空间和自然保育空间两者之间,是人与自然的互动空间和缓冲 地带,在此区域可以欣赏乡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乐趣。 3 3 自然保育空间 自然保育空间区域是乡村旅游地居民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它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生活所需,是维系区域内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 空间。在中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保

11、育空间往往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傣族的“龙山”、彝族的“密枝林”和藏族的“神山”等。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坝 区”的傣族,在他们的村寨附近的“龙山”,被认为是神居住的地方,其动、植物是神 家园里的生灵,神的伴侣,是不能砍伐、狩猎和破坏的,在“龙山”内禁止放牧和开 垦。彝族的“密枝林”同样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圣境,在密枝林中不准伐木折枝,不准 放牧、捕猎,不准女性进入林中,更不准把死人葬在林中。传统上,每个藏族的村落 和寺庙都有它们各自的神山圣湖,通常是附近的山峰、森林、湖泊和河流,神山圣湖 是藏族人民神圣的地方,他们世代保护着这些净土。正因为是少数民族的宗教神山, 各类资源才得以完整地保存。 4

12、 4 4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空问布局模式研究2 1 7 良好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往往是形成乡村旅游地核心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 此区域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时,必须结合民族宗教文化,以保护为前提;通过生态小道 线路设计,控制游客数量和游览空间;通过解说教育,积极引导游客行为。这一空间 区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生态教育、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的功能。 4 案例分析 重丁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腹地,具有典型浓郁的怒江大峡谷风情。 村中共有4 7 户人家,由怒族、藏族、傈僳族、独龙族4 个少数民族构成,居民拥有喇 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本土宗教等不同宗教信仰。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动

13、植 物资源、典型独特的地质构造、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和谐共生的多民族文化,使重丁 村具备了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重丁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初次采用了“类”空间布局模式,同时在这3 大 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又依据同类产品相对集中、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原则,把3 大功 能分区细分成6 个次级功能分区,分别是民族文化参观体验区、乡村汽车旅馆休憩区、 水田观光体验区、旱地农事体验区、河谷观光体验区、面山观光体验区( 图4 ) 。 重丁村功能分区 生活空间区域 Il 生产空间区域 II 自然保育空间区域 民族 文化 参观 体验 区 乡村 汽车 旅馆 休憩 区 水田 观光 体验 区 早地 农事 体验

14、区 图4 重丁村功能分区示意图 河谷 观光 体验 区 面山 观光 体验 区 ( I ) 重丁村生活空间区域按旅游资源特性和旅游发展需要可以划成两个亚功能分 区,即民族文化参观体验区和乡村汽车旅馆休憩区。在民族文化参观体验区可以展示 重丁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多民族文化、多宗教信仰各具特色又和睦共处的 生活场景,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美食的兴趣, 提供游客参观、体验、购物的经历,并为中低端市场游客提供住宿接待。在乡村汽车 旅馆休憩区,怒江河谷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板栗园甜美的果林风光,为乡村汽车旅 馆提供了世外桃源般的外部环境,可作为家庭休闲度假、商务休闲的理想

15、之地。 2 1 8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4 ( 2 ) 重丁村生产空间区域主要根据土地类型和地理位置分为两个亚功能分区:水 田观光体验区、旱地农事体验区。水田观光体验区用以满足游客稻田观光、体味农趣 的需求,在念瓦洛河一侧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远处高黎贡山山脉的雄姿,在西侧大沟 的观景台上可以瞻仰嘎瓦嘎布雪山的神韵,在两个观景台都能俯看到重丁全貌。早地 农事体验区主要满足游客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事劳作、体味农趣的需求。 ( 3 ) 重丁村自然保育空间区域包括两个亚功能分区,分别是河谷观光体验区、面 山林地观光体验区,这两个区域除包含重丁村本身区域范围外,还包括外围延伸至周 围诸神山圣地的区域。在河

16、谷观光体验区的怒江河谷区域,可以使游客体验怒江独有 的交通工具溜索、猪槽舟,感受民族歌舞与怒江江水的共鸣,体味秋那桶的宁静,在 念瓦洛河河谷及格马洛河河谷区域,可以满足游客欣赏地质景观、水体景观的需求, 体验徒步、探险等特种旅游产品。在面山观光体验区能开发洞穴探险、高山攀越等特 种旅游产品,使游客感受垂直气候带生物的变化,欣赏重丁、高黎贡山及嘎瓦嘎布雪 山的美景。 5 结论与讨论 “类”空间布局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方法,与以往空间布局 模式相比它具有几点优势:一是简单实用、针对性强,在充分吸收“同心圆”和3 个 圈层空间布局模式形式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而提出: 二是增加了游客体验,因为扩大了活动空间范围,所以增加了产品、延长了线路,为 游客获得更多体验提供了可能;三是是加大了对乡村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由于 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保护和采取保护力度由内向外递增的保护策略,使得对乡村旅游资 源的保护更具科学性。当然,此空间布局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三个空间界限 并不是非常明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