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707580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论文 论文摘要: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为后世展现了中国魏晋文人这一独具个性的群体的生活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向来被视作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初祖事实上世说新语在一些章节条目中还保留了大量极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文章特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简要论述世说新语在这一方面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世说新语;文学批评:文献 世说新语原称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原书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由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所作梁刘孝标为之作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这部着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发端之作它对于小说这一文体在后

2、世的成熟和演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事实上拿我们今天的小说艺术虚构性这一衡量标准来看把它界定为完全意义上的小说还是值得商榷的世说新语侧重记载了魏晋文人群体的言谈举止堪称为当时文人提供谈资并借以学习揣摩的“名士的教科书”正如中国小说史略所言它属于“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之作同时由于世说新语一书中记录的人物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史传的色彩因此它的史料文献价值也逐渐为今人所重视本文以文学一门为例证进行归纳探究试图使人们对世说新语在文学批评成果方面进行重新认识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承载传统文化的论着典籍然而由于改朝换代的纷飞战火、最高统治者的文化钳制加之一些史料保存上不可克服的自然因素很

3、多书籍典章已经灰飞烟灭对我们今人来说的确是莫大的损失与遗憾为了尽量恢复这些已经散佚的作品的原貌我们努力在一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典籍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思想光辉在世说新语文学中我们可以追溯一些论着在当时的创作和流散情况郑玄想为春秋左氏传作注还没完成一次外出遇见服虔有感于服虔也潜心于为左传作注与自己志同道合于是郑玄把自己注过的部分都给了服虔因此有了服虔的春秋左氏传解谊另如老子的成书过程究竟最初它就分为道、德两部分还是后人的编排划分?文学中有一条目谈到何晏刚完成老子注去拜访王弼发现王弼的注精深奥秘于是心悦诚服把自己的注改成了道、德二论魏晋时为前代各家经典作注似乎是蔚然成风文学中提到单为庄子作注的就有几十家但

4、由于道家精意的高妙鲜有人能参透其中向秀的注解可谓精妙绝伦但秋水、至乐在他离世时可惜没有注完才华出众的郭象对向秀的遗作略加改动又补注了秋水、至乐因此传世的有向秀、郭象两种庄子的注本其实义理阐释是相同的尽管世说新语还有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记载其性仍有待于我们借助其他文章典籍作对比确证但是它毕竟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学遗产积存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条值得探寻的路径 魏晋时期是一个极其崇尚美的时代这种美包括外在的声色之美、内在的涵养之美体现在具体作家、作品上它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从文学)一门能够明显嗅出那段岁月文坛上独有的气息首先一些千古传诵的佳作在刘义庆的笔下多有提及这使得后人对它们的解读变得有据可查

5、当时众多名士喜欢钻研庄子逍遥游的理趣但少有人能够超越郭象、向秀的唯有支遁的观点高超出众“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若想把逍遥游的真谛透彻领悟恐怕一定要从郭象、向秀、支遁等人的注释、宏论人手了魏晋时人清谈玄远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展现了他们特有的审美取向一次谢安趁弟子们聚会的时候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哥谟定命远遒辰告”认为这句颇有高人的深意在当时的作品品评和流传过程中被所谓社会名士认可也是相当重要的确实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左思拿自己的三都赋给别人看人们都讥讽诋毁不屑一顾只有张华对此文有极高的评价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和张衡的二京赋鼎足为三并建

6、议他请名士作个宣传于是左思请皇甫谧为三都赋写了序其作立刻身价倍增一时洛阳纸贵这说明中国文人很早就有了借助名人效应推介自己的文学产品的自觉意识在那样一个年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文学对作品的传播情况也多有记述:当裴启的语林刚刚问世就被远近大加传颂当时的名流少年没有不传技的人手一份尤其是记载王世殉的经王公酒垆下赋颇有文采了解作品当时的写作背景方便我们把握诗文的深层涵义并能够进一步很好地认识作者以及他的相关作品刘义庆记载了今人家喻户晓的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为什么曹植后期的诗风由原有的意气昂扬转为哀愁低落显然君臣、兄弟之间的不容政治上的恐慌与失意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在对当时文人作品的评议赏析中

7、文学一门不乏精辟的论断往往数语即勾勒出一位文人的文学风貌它们与其他论着中的评语相互呼应更加具备了说服力如孙绰说:“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意思是说潘岳的文章之绚丽如同披着锦缎无处不美:陆机的文章好比沙粒中选金子常常能发现珍宝另一条目中孙绰又说:“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即潘岳的文章浅显简练陆机的文章深奥芜杂潘岳、陆机是两位重要的太康诗人在晋书潘岳传中记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续文章志中说:“岳为文选言简章清绮绝伦”文章传对陆文也有赞语:“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可见刘义庆的记述恰是时人文学观的反映是比较客观的另外我们结合他们的作品去品味亦会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此外文

8、学一门还有对其他作家、作品的评论譬如简文帝称赞许询说:“玄度(许询字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世说新语中涉及文学批评理论的观点比比皆是从中可以看出魏晋文人的创作论、鉴赏论等文学思想与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的观念相契合在文学的记载当中笔者搜罗了几条依此来加以分析阐释作家的学养一方面来自于先天的禀赋另一方面后天的勤奋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刘义庆对后者非常重视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诸葛玄年轻时不肯读书与人谈论虽显其天分卓拔但终究是功底不够扎实深厚于是他接受了王衍的建议认真读了老子、庄子等道家着作再与人谈论则又上了一个层次虽然受魏晋谈玄之风的影响这一条目重在说明大量接受老庄思想对名士言谈的裨益但侧面也强调了后

9、天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条目讲的是天生才华横溢的殷仲文由于读书不多文才难有大的长进时人傅亮叹息道:“如果殷仲文读书有袁豹的一半文才就不会比班固差”文学中还有个别条目说明当时的文人反对文学创作上的因袭模仿并认为那是鄙陋不堪的:对于庾亮出于同族之情广为宣传庾闻的扬都赋谢安持相反的态度:“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俭狭”即贫乏小气之意文学作品能够感染人说服人甚至调动人的情绪主旨、文采与逻辑结构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文学也以实例对这一点作了印证擅长清谈的乐广却不擅长写文章前文提及长于华美文辞的潘岳根据乐广的意旨写成一篇表章名噪一时时人评价之:“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可见文章需要

10、一个中心意旨与合理的结构安排此外文章像做衣服一样只有剪裁得当才能配合好的文采流传于世孙绰评论曹毗的才质就像“白地明光锦”却被裁为下等仆人的裤子“非无文采酷无裁制”在文学中我们能从一些材料中看到魏晋文人对文章声律音韵的要求同样是非常高的庾闻在扬都赋中写道:“温挺义之标庾(庾亮)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后来他把“望”改成“俊”“亮”改成“润”一者为避庾亮的名讳二者是为了“俊”与“润”的隔句押韵又如孙绰写好天台赋后拿给范启看说:“您试着扔在地上一定会发出钟磬之声”范启说:“恐怕你的钟磬之声不合音律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言与意文与情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是经常被谈到的论题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多处提

11、及在文学一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则条目中从中不难看出当时文人对这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和看法综观这些言论都集中体现了魏晋之际玄学思想具有的思辨哲学的色彩以“无”为体以“有”为用在文学认识论上便产生了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的基本概念如“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牙后慧”即指言外的理趣说明对语言的解读不能单纯拘泥于表面文字而要仔细体味文字之外的作者用意而言语仅仅是抽象的“意”的载体文人作诗文一般都是有所寄托的功利目的明显特别是他们经常把诗文作为个人情感的依托:王季看了孙楚的诗感慨“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另如“刘伶着酒德颂意气所寄”魏晋是以形见神遗形取神的美学观念兴起的时代世说新语臧否人物无需刻画全貌只用片言只语

12、便可达到令人铭记于心的效果这种形神观直接地出现在文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里郭璞有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回应道:“水声宏大风声瑟瑟实在难以表达每次读到这首诗觉得精神和形体具有超越之感”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盛行使后来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很多与庄子“物化”、“得意忘言”等文学理念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笔者于此不再一一列举仅就以上几条管窥一二 虽然本文仅是对世说新语之文学篇中关于文学批评文献的举例与分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致看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有一定文献价值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罕有的黄金时代即使是并非专论的世说新语这样的志人小说集在有意无意中也为我们今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文献材料这的确让千百年后的今人感到振奋同时它也在鞭策着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发掘与之相关的更多的文学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