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06450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11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入北”文人群论1、相关定义1.1、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从统计物理学来看,网络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个体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近 年来,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1,12。一方面,这些网络模型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拓扑性质,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网络的结构,从而知道人们如何 有效地利用和构造网络,如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等,另一方面,网络还可以作为现象的 背景舞台,为其它领域的研究提供平台,如流行病模型,沙堆模型、地震模型、Ising 模型等。下面将对网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网络机制模型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图 1.3 该网络中 i 点的度数为 3,j 点的度数为 0 节点的”

2、度”k (Degree):关于节点最基本的概念是”度,某个点的度 k 定义 为和该点相连接的边的条数,也可以定义为该格点的最近邻格点数1,2, 3, 4,如图 1.3 所示,点 i 的度数为 3,而点 j 的度数为 0。应当注意,并不是网络中所有的格点 都有相同的度,而是满足一定的度分布,我们用”度分布”函数 (k ) 表示。它给出 i j 4 了一个任意选择的节点正好有k 条边的概率。度分布函数反应了网络系统的宏观统计 特征。理论上利用度分布特性可以计算出其它表征全局参数的量化数值。 聚集系数C (Clustering coeficient):对于一个节点,聚集系数可定义为: 2 ( 1)

3、i i i i CE =k k ? (1.1) 上式中k i 是格点 i 的度,也就是说格点 i 有k i 个最近邻。E i 为这k i 个最近邻格点 中实际存在的连接边数目(边数)。21k i ( ki ? 1) 为k i 个最近邻格点中所有可能的连接边 数目。不难看到C i 是一个局部几何量,它描述格点 i 附近的聚集程度。整个网络的 聚集系数定义为所有节点点聚集系数C i 的平均值,即: 1 i i C C =n (1.2) 最短路径长度l(Shortest path):网络中两点(i,j)之间可能有多条路径把它 们连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最短的那条感兴趣,就把这条最短的路径的长度

4、定义为(i,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li , j 。显然,对于无向网络,li , j= l j , i ,如果 两点相邻,则令li , j = 1 。那么在无向网络中,其”平均路径长度”定义为: , 2 l=N( N + 1) i j l i j (1.3) 对于有向网络,由于边有方向性,一般来说,li , j l j ,i ,不能用公式(1.3)表示。平 均路径长度描述了节点之间的平均分离,同时也反应了网络的尺寸,因此,l 又常被 称为网络的”直径”。 小世界效应(Small worlds effect):小世界最为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由社会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 在 196

5、7 年提出来的”六度分离”概念13,他断定在美国大多数人之 间相互认识的途径的典型长度为六。在网络拓扑学中这些节点的既不是完全规则的 也不是完全随机连接的,而是在这二者之间随机连接的。这些特性的通称为小世界 5 效应。小世界特性看起来似乎表征了大多数复杂网络的特性。真实网络中社会网络、 演员网络、WWW、引用网络等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集系数,这些网 络都会出现小世界效应。 有些网络中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并不对称,或者说具有方向性,这些网络称为有 向网络,如 WWW 网络、细胞内化学反应网络、食物链网络、引文网络、电力网络、 神经网络进出口商品网络等。当我们忽略边的方向时,或者反过来看,

6、认为任何一 条边都是双向的时候,有向网络就成为无向网络。目前已得到研究的典型无向网络 包括: Internet 网络,电影演员合作网络,科学家合作网络,人类性关系网络,蛋 白质互作用网络,语言学网络,蛋白质折叠关系网络等。有些网络中个体与个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连接)强度并不相同,为此引入加权网络的概念,如科学家网络、 生态系统网络以及万维网等。在不同的网络机制上,除上述特征量外,以及社区型 结构、容错和网络安全等,还有其特有的网络特征量。如无向网络中的介数 (Betweenness)及其分布特征, 连通集团的规模分布。有向网络中的 In 度和 Out 度的 分布特征,基于顶点的 In-Out

7、度关联性等,加权网络中的权及其分布特征,权的相 关性,权与度的相关性等等。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出于对真实网络拓扑结构的好奇,科研工作者们对相应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 并提出理论模型。一方面,这些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真实系统本身的拓扑性质,使人 们更清晰的认识网络的结构,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构造网络,如预防和 控制传染病等。另一方面,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平台,如 Ising 模型、XY模型以 及随机共振等。下面将对几个基本机制模型做一下介绍。 规则网络:我们把一维链,二维正方晶格等称为规则网络。规则网络是指平移对 称性晶格,任何一个格点的近邻数目都相同。这只是对于该网络的通俗描述,不是严 格

8、定义。 随机网络:对比规则网络来说,随机网络是另一个极端。由 N 个格点构成的图中, 可以存在C N2 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还有一种生成 随机网络的方法是,给一个概率 p ,对于C N2 中任何一个可能连接,我们都尝试一遍 6 以概率 p 的连接。如果选择M= pC N2 ,这两种随机网络模型实际上等价。 小世界网络(Small World 网络)7:Watts 和 Strogatz 发现,只需要在规则网络 上稍作随机改动就可以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性质。改动的方法是,对于规则网络的每一 个顶点的所有边,以概率 p 断开一个端点,并重新连接,连接的新的端点从网络中的

9、其它顶点里随机选择,如果所选的顶点已经与此顶点相连,则再随机选择别的顶点来 重连。当p = 0 时就是规则网络,p = 1 则为完全随机网络。对于0?p ? 1 的情况,存 在一个很大的 p 的取值范围,使得网络具有比较大的”聚集系数”和比较小的”平均 路径长度 “14。实证研究发现,大量的实际网络存在这种 Small World 现象。在 Watts 和 Strogatz 的工作之后,不同的作者构建了许多 Small World 网络上的动力学模型 14-20,研究表明,这些模型都具有大的平均集聚程度,和小的平均最短距离,其表现 能力给人于深刻的印象。也有些工作者对 W-S 小世界网络作了一

10、些改进,如:由 Watts 和 Newman 提出的 W-N 小世界网络。在这个改变的 W-N 小世界网络中,没有边是重 新连接的,这样就不会有点和自己相连,并且也不会出现在节点对之间存在连线而又 增加连线的情况,而只是在随机选择的节点对之间加入”捷径”。如 p 定义为每个格 点加入连线的几率,则参数 p 可以控制这些捷径的密度,使得可以同原始的模型一样, 设捷径的平均数目为Lkp(L 为网络的节点数),则平均连接度为2Lk (1+ p ) 。这种模 型的特点是不存在不连通的点,并且平均的节点之间的距离也是有限的。 无标度网络(Scale Free 网络) 21:在小世界网络的研究兴起之后,越

11、来越多的科 学家投入到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去。大家发现还有许多特征几何量,可以表示特定的结 构功能关系,并且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普适性。无标度网络具有与小世界网络不同特征。 其主要的特征是网络的节点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由于其缺乏一个描述系统的特征尺 度,因而被称为无标度网络。这种网络最早是由 Baraba?i 和 Albert 提出(1999)21。 众所周知,幂律分布在统计物理学相变与临界现象,以及在更一般的所谓自组织临界 性(SOC)现象中的具有特殊地位。实证研究发现,大量的实际网络可以被认为是 Scale 7 Free 网络6。 1.2、两晋时期占卜的概念与方式 在进行一切的研究、探索之前,须要

12、在开始阶段将研究对象的定义及其所涵 盖的范围加以界定与阐明。有了明确的定义和范围,研究才能在既定的基础上和 框架内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 这篇论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两晋时期的”通过某种方式或征兆来推断、预测 未来吉凶祸福的活动”,本文以”占卜”一词作为这些活动的表达。下面即以个 人浅薄的认识,对两晋时期占卜活动的概念与此时占卜活动的方式这两个问题进 行阐述。 1.3、基准人群及高暴露风险子人群定义 5.1.1 基准人群和工况5.1.1 基准人群和工况 基准人群为 2006 年北京居民的基础情况,整个北京人口被划分为”城市”和 “农村”两部分,这两部分人群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有所差别,主要在于农村人口

13、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仍在使用固体燃料进行炊事烹饪182, 219。基准工况(Baseline) 则针对这两部分人群进行分别定义,用 O-B 表示整个人口的基准工况,用 U-B 和 R-B 分别表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基准工况。所有参数均设定为尽量反映现实实际情 况。 1.4、占卜的概念 为什么以”占卜”一词作为各种占验方式的概括呢?因为 “占卜”一词在 正史中首先出现于晋书,并且能够概括所有预测未来的占验活动。 晋书虽然是唐初所修纂,距离刘宋代晋之时已有二百多年,但是它使用、 保存的大多是两晋时期的史料,是能够反映两晋时期的历史风貌的。”占卜”一 词在晋书中出现了三次: 韩友,字景先,庐江舒人也。为

14、书生,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 能图宅相冢,亦行京、费厌胜之术。 张昌,本义阳蛮也。少为平氏县吏,武力过人,每自占卜,言应当富贵。 (何琦)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三则材料中的”占卜”一词,有的只是表示一种占验方式,如韩友传中 9 的”占卜”指的是易卦这种占验方式。而张昌传与何琦传中所说的 “占卜”所指的便是不确定的、所有的占验方式了。因此可以知道,在晋书 中,”占卜”一词是能够涵盖当时所有的预测吉凶祸福方式的。 由于文章所探讨的对象是两晋时期预测未来吉凶祸福的活动,因此便以在正 史中首次出现于晋书的”占卜”一词作为这些预测活动的总称。 1.5、IT 产业的定义tion Tech

15、nology 的缩写,是信息技术的简称。具体是指利用电 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等的相关技术。 IT 产业亦称信息技术产业或信息产业。一般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 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1当然由于信息 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同,所以如何界定信息产 业所包含的范围还众说纷纭。 信息产业理论的提出:信息经济学最早是由斯蒂格勒(G.Stigler)2在 1961 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论文中提出的。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 马克卢 普(F.Machlup,19021983)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在该论

16、著中首 次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即用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反映美国知识产业 的发展状况。”知识产业”基本上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它包括了教育、科 学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施和信息活动等五个方面,据他的测算美国在 1958 年的 GNP 中有 29%来自信息产业,整个劳动者的投入 32%以上来自信息生 产和活动。 197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经济学家马克 优里 波拉特(M.V.Porat)完 成了其经典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在马克卢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 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式提出信息产业的概念。基于马克卢普的理论,波拉特第 一次系统提出信息经济的评测方法,建立了一个以信息部门占 GNP 比例为指标 体系的测算模型,称为波拉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信息部门划分两个部门,即一 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是指直接从事信息活动且直接向市场 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