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羌族舞蹈特点

郭**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08KB
约4页
文档ID:117059743
解读羌族舞蹈特点_第1页
1/4

解读羌族舞蹈特点    羌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他们在祭祀时以舞蹈娱神在各种类型的祭祀舞蹈中又都以巫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统归为巫舞      羌族生活在中国的四川省岷江流域有古老的文化传统羌族舞蹈在民风习俗和群众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放牧、狩猎、盖房、治病等活动羌族人民都要跳舞从流传至今的羌族舞蹈艺术中还反映出羌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汉族、藏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传统的渊源关系羌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以巫表演为主的祭祀舞──巫舞和“锅庄”(羌语称锅庄为“洒朗”)      羌族巫舞是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巫觋则是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1]巫舞约有以下几种形式:      跳皮鼓或称羊皮鼓      是羌族巫的主要舞蹈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传羌族人每遇病、丧之事都要请巫师跳皮鼓巫师一般为2人1人举短戈在前1人左手持单面鼓右手持弯把鼓锤敲击,并摇晃鼓内的小铁环哗哗作响开始在一阵吆喝和鼓声震天的热烈、紧张气氛中边击鼓边跳走步时脚不停的颤动带有神秘感主要步法有:甩鼓步两脚八字分开鼓先落在两胯之间然后向上甩同时击鼓两边踮跳步前脚向前跳后脚以脚尖点地跟出左右交换击鼓还有开胯下蹲跳步、松膝绕步等也有原地打“旋子”的技巧动作其动作节奏明快激烈而敏捷一般在老年人死后跳皮鼓要进行3天3夜死者的亲朋故友都要参加跳皮鼓人数不限跟在巫师身后从右到左或由左到右地跳动先成曲线队形然后成圆圈跳皮鼓以表演者手中所持羊皮鼓、串铃等为伴奏节拍多以为常见,较少鼓点种类繁多,相传过去跳皮鼓的鼓点曾有108种之多      猫舞      是属于农节期间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由巫师在祭祀中跳是源于羌族古老民间舞蹈的一种舞时双手做猫爪状有单腿踮跳、双腿蹲跳、开胯甩腰踏步等动作多模拟猫的动态以灵活、短线条动作为主独具特色      跳叶隆      是由巫师绕着火塘跳的丧事舞蹈巫师弓身弯腰拍手跳碎步用脚尖踮地前行两手前伸颤抖不停动作有神秘和恐惧色彩它的某些舞姿类似猫舞      跳麻龙      巫师在祈雨时所跳的舞蹈舞者手持带把的龙头,龙身是用6.7米余长的粗麻绳做成舞动龙头时长麻绳盘旋飞舞啪啪作响其动作技巧难度大舞步多采用以蹲跳为主的跳皮鼓的动作巫师边跳边念祈雨的咒语      跳盔甲      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过去多用于有战功的民族战士或有功德的老人的葬礼故亦称大葬舞表演时人数不定舞者身穿生牛皮制的铠甲头戴野鸡翎和麦杆皮盔手中各持弩、矛领舞的巫师要挂上肩铃舞队形成对垒的两排跳前高唱象征胜利的战歌,动作以踮跳步、模仿冲杀,弩矛飞舞伴随着震天吼声叮铃声表现羌族人民的威武气概      羌族祭祀舞      羌族祭祀舞是祭祀山神、祈求丰收的舞蹈来源于古西羌风俗舞者戴凤、狮、虎、豹、牛、羊、猪等面具以凤领头碎步入场舞蹈中有传统的套路动作分“充柱”、“甘柱”、“央柱”3套,以鸟为祭此种遗风在茂汶县羌族中仍有流传每年十月初一青壮年手执羽毛到山上唱歌跳舞以娱神      喜事锅庄      是在节日、婚嫁和劳动之余时所跳男女相对各成一排拉手而舞常由能歌善舞的老者带头男女一唱一答,边唱边舞当舞蹈进入快板时,男女两排相互交换位置或众人拉手相继从别人腋下钻过穿梭不停动作以脚步多变、膝部颤动、腰胯扭动为基本特征舞时动作随歌声节奏加快最后达到高潮舞者人数可达数十人之多常通宵达旦气氛热烈      忧事锅庄      是为老人举行丧事所跳的舞蹈在丧事之后,死者的亲朋都参加舞蹈一般在室外旷地表演伴唱的内容主要是歌颂死者生前的高贵品德和表示怀念之情舞蹈气氛低沉舞时男在前女在后拉手成弧形或圆圈动作沉稳、缓慢各地忧事锅庄风格特点不尽相同有的步伐单一反复跳动有的舞步活跃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