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秦安小曲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705941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文化秦安小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戏曲文化秦安小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戏曲文化秦安小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戏曲文化秦安小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文化秦安小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戏曲文化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等县境内古老的汉族曲艺品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形成于16世纪时的明代中叶历史悠久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传统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 小曲在秦安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500多年来它记载和传唱着成纪人的情怀和心声见证着高原小城的喜怒哀乐和今昔变迁秦安老调(小曲)始于明而盛行于清,有花调和老调之分花调是清朝末年由陕西传入的词曲格调等很像眉户剧在流行过程中受方言和民歌

2、的影响花调的曲调风格略有变化但仍保留了“眉户”调的基本面貌故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至今仍活跃在部分乡村老调产生于明朝已有500年的历史明弘治年间胡缵宗首创秦安小曲“四六越调”流传至今至清代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老调在民国后期得到普及其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宽广纯厚韵脚幽雅细腻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多为蜡花舞的伴奏曲被称为“含苞待放的戏曲新花” 小曲的诞生与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缵宗有关据甘肃新通志记载胡缵宗幼年时继母待他非常严厉深夜读书时连灯油也不给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灯陪他读书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缵宗在他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胡缵宗为官后“抚绥安辑民以

3、大苏”“开石堰溉民田”“廉洁辨治”“至能称职”罢官后“开阁著书”题诗赋字他一生的成就与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姐姐分不开秦安小曲之所以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钟爱恰恰是因为它背后有这样一位品格高丽的文人和他同样深明大义的姐姐 文士秀才的垂青让秦安小曲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出尽了风头清代张思诚创作的小登科李文赞创作的闺怨、想情郎等都是当时红了又红的剧目秦安小曲还有一种不同于上面所述的这些“老调”的流派叫“花调”是清末由陕西传入秦安的俗称“土眉户”它融进了秦安方言和当地民歌的曲调适宜抒情不强调剧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头道口是普通老百姓抒唱悲欢、传情达意的喉嗓 有清一代小曲鼎盛之时的秦安大地俨然是胡汉杂居

4、、市井鳞列、莽汉弹弦、娇女卖唱的自由的艺术土壤不管是商旅羁客还是市井小贩但凡腰中有些许细软的都在茶馆里一边咂摸几口茯茶一边听几出小曲一派陶然忘机的气象 秦安人爱小曲几乎到了陶醉和溺爱的程度文艺专家们也认为秦安小曲“音调高而不炸节奏紧而不急变化多而不乱起迭繁而不硬”旋律迂回一波三叹色彩明朗极尽灵巧但小曲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只囿于一处而没有走出秦安呢笔者觉得除了曲调、题材等承袭旧用缺乏创新外最主要的还是时代的原因“曲”这种戏剧形式鼎盛于元朝至明代杂剧和传奇基本垄断了戏曲舞台小曲的问世本身就迟到了几百年但小曲的艺术之花之所以开到了今天而没有凋谢是因为它没有失去秦安这块热情的土壤 解放后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许多秦安艺人尝试着创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移植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艺术品位xx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剧莺莺拷红、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不断夺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与时俱进、讴歌主旋律的时代强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