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05720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 姓名:陈永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指导教师:赵金康 2011-05 IV 摘 要 19271937 年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败到复苏的发展过程。南京国民政 府建立初期,农业经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战争、世界经济大危机等外部因素的重重 打击,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复兴农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国 民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救治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政策措施。统一水利行 政,开展农业合作运动,进行农业科技改良,实施土地改革,推行垦殖政策等,这些 政策措施的实施对农业经济

2、由衰败走向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一定成效。新式 农业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农业科技的改良与推广,农业资本主义成份与农产品商 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总值、农业对外贸易 等均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虽然走出了衰败的阴影,向复苏的道路发展,但 从整体上来看无疑是落后的。导致中国农业经济落后的内部因素依然强大顽固,主要 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短缺,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田经营面积狭小分 散,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少,田赋捐税苛重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农业政策实 施的成效,长期制约着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农业政策 II

3、I ABSTRACT During 1927-1937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y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from the decline to recover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due to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civil wars, and the world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Chinas

4、 agricultural economy went into a woeful predicamen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political domination, to reviv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increase revenu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policies for remedying and developing the agriculture, such as,

5、 to unify the water conservancy administration, to initiate development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s, to improve and spread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lement the land reform, and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cultivating wastelands, etc.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

6、s and policie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agriculture from its decline to recovery, and attained success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a new agricult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was organized and developed;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made better and disseminated; the agricultural compo

7、sit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increased; the areas of land cultivation were expanded; and the crop output, the agricultural total value and the foreign trade of agriculture had increasingly developed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

8、is period went out of the shadow of the decline and to the road of the recovery, yet it was undoubtedly backward in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The internal factors resulting in Chinas agricultural IV backwardness remained obstinately strong,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backwardness and shortage of agri

9、cultural production tools, the low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smallness and scatter of farming operations, the low skil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heavy land taxation and other taxes, and so on and so large. These factors seriously had undermined t

10、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restricted, in a long ru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decline and recovery; national government; agricultural policy III 绪 论 1 绪 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主要最 根本的政治经济问题。农业发

11、展关系国家治乱兴衰和人民生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 民富则国家盛,农业稳则社会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十年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 十分重要的转型期,也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急剧变化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是 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个高潮期,影响重大而深远,长期以来,备受 社会各界关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长期战乱,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和世界经济大危机 的冲击,中国的传统农业陷入了严重困境。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后,清醒地认 识到: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是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及富强国家的先决条件。 开始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先后颁布和实施了 一系列

12、有利于恢复和振兴农业的政策、法令,农业农村经济开始走向复苏并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如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 兴起,农业中资本主义成分的增长,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增加等,但是中国 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由于当 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没有发生大 的变化,从整体上看,整个农业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 当前,中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度的转型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正 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中国的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农业发展缓慢,农 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拉大,

13、“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 史是一面镜子,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农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今天的农业,否则便失去 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 2 了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从翰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在“第二次 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农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具有不可替代 性,什么时候也不能忽视“三农”问题。她还指出,20 世纪 50、60、70 年代发展工业 都是靠农业支持的,研究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不要忘记当代小农( 近代史研究2007 年 第 2 期) 。农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国民

14、政府 时期的农业不仅使我们更全面、客观、深刻认知 19271937 年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了 解当时人们对解决这一问题所付出的探索和努力,多层面、多角度把握中国农业由传 统向现代转型的漫长艰难历程,也可为今天的“三农”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和有益的 启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271937 年的十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开端时期,对于 国民政府来说,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长期以来,这一 时期的农业和农村问题备受学术界、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关注和热议,涌现出了一 大批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较高的文献资料和论著,以下对这一时

15、期农业农村问题的 研究做一简单的回顾与分析。 1.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进行规模较大和有重要影响调查研究是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美 籍教授卜凯主持的。调查后写成中国农家经济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和中国 土地利用 (成都金陵大学出版社 1941 年版) 。卜凯是从农场经营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 业农村经济问题的,他认为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办法就是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 业生产技术水平。美国著名学者珀金斯著的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 (上海 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作者侧重于生产力方面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农业是不断发展 的,农业总产量和人均亩产量是不断增长的。黄宗智

16、著的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 绪 论 3 迁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2000 年 版),认为近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糊口农业,是过密化农业,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或 “内卷化” 。马若孟著的中国农民经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作者利用大 量的满铁资料对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做了研究,得出了中国近代农业经济问题的主要原 因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并没有其它大的问题,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同时认 为 18901937 年间中国的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费正清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该书的基调与珀金 斯的基本一致,认为 1949 年以前中国农业部门的基本情况还是不错的。美国学者赵冈 的地主经济制度质疑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 年第 2 期) ,该文对 20 世纪二 三十年代中国的地权分配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租佃制类似西方的股份公司, “视经 济效率所需,作必要的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租佃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