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05342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历史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与 实践。 1.1954年我国确立了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2.“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国家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 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历史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历

2、史 课前预习 随堂训练 课堂探究 情境导入 历史 情境导入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 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 乃至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 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 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也被称为“窑洞对话”。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我国民 主政治建设有哪些特点? 历史 课前预习

3、课标要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 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史坐标: 历史 概念解读: 1.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 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民族区域

4、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 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着本质 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历史 知识梳理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军事条件: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政治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内容: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 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5、、从 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的总任务。 (3)准备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 主义即 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城市 新民主主义 人民民主主义 历史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 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

6、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 新纪元。 【特别提示】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 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是新中国新政府的 施政纲领。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 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独立主权 历史 (2)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 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 隆重举行。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通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

7、2)内容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 途径。 (3)两大原则: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 民主集中制 人民民主 历史 (4)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5)意义:开创了中国 的全新阶段。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形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确立:19

8、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完善: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的 方针。这一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历史 2.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

9、的一项 制度。 3.实施:到1958年,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 正式成立。 基本政治 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 历史 基础验证 一、请背写我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并说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 色,检验自己对教材知识的预习效果。 二、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1)思考:新中国对材料中思想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哪一制度上?地位如何? 答案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历史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职权,从此以后它作为独立的统

10、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 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 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2)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 样的变化?职能是什么? 答案提示: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或由立法机构变为协商机构);行使政治 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 历史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 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

11、种制度。” 注: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 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注: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史 【探究问题】 (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人民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结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统一管理国 家事务。 (2)情况: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变化:由代行

12、全国人大职权 ,变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历史 【知识拓展】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协 区 别别 性 质质 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权力的 机关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 的、具有 广泛代表性的爱爱国统统一战线战线 组织组织 职职 能 是国家权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权 、决定权权、任免权权和监监督权权 履行政治协协商、民主监监督和 参政议议政的职职能 产产生方式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选举产 生的政协协委员员是通过过民主协协商推 荐产产生的 联联系 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都有利于监监督国家机

13、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之前,人民政协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职能 开展工作,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国家各项项工作的开展 提供了政治保障 历史 探究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 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 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 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注: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 材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

14、 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 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 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中国青年报 注: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 【探究问题】 (1)从材料一分析,我国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有 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探究结论】 (1)由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国情所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 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15、主义的积极性,对 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 随堂训练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开创创政治建设设新阶阶段2、3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5 综综合6 历史 一、选择题 1.(2016北京海淀期末)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 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会议总议总 代表662人 党派代表165人 人民解放军军代表71人 团团体代表235人 区域代表116人 特别别邀请请人士75人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16、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历史 解析:A 由表格中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来看政协会议的与会人员涉 及多个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A项正确;这次 政协会议确立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 现出政协代表的人员构成,体现不出其产生方式,D项错误。 历史 解析:C 由材料中“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的主体地位”可以判断指 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C项正确。 2.(2016驻马店期末)2015年3月,习近平在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梦 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