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48146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要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XXXX学校 我校自从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保证大课间活动的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和渗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索以民族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教育特色,把民族艺术(游戏、体育运动、舞蹈)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从而丰富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从小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动发展,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大课间 融入渗透 传承发扬一

2、、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为响应教育部关于落实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的意见(教体艺200510号)全区上下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校也不例外,学校更改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把原来的课间操延长到40分钟。形成一个学校领导监督,班主任组织,体育教师管理,其他教师积极参与的良性模式。但是随着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活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不尽如人意,对大课间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通过对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其原因在于1、活动内容仅限于做操、体育达标项目和球类,内容缺乏新意。2、模式呆板,组织形式机械化,学生缺乏激情,敷衍了事。3、个别班主任缺

3、乏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放养式”管理 ,学生游荡的多,活动的少;或者是让部分好学生活动,而剥夺了后进生的活动时间。4、学生缺乏锻炼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保证大课间活动的质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改革我校大课间操形式势在必行。为改变现状,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生活活泼,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我校决定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来。我国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它往往与民俗民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资

4、源,并使之发扬光大。(二)目的和意义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到阳光下、操场中、大自然里充分享受民族体育的魅力和乐趣。让学生在玩中陶冶情操,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学校增添活力。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融育智、育德于健体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二、研究的实践与措施目前,虽然国内也有学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研究,但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少之又少,且反映的资料不多,起融合性、系统性、阶段性不强

5、,特别是缺乏一套适宜学生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教材。又据笔者了解,把一些民族体育活动融入到幼儿体育活动中去,组织幼儿玩民族体育游戏的实践在江苏已经初见成效,这为小学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研究以启示与借鉴。因此,我校将在此方面进行探讨,开展民族体育运动更强调系统性、趣味性、阶段性,让学生在音乐、动作、思维、创新中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一)内容设计1.理论依据(1) 学生学习和发展理论依据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养身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其特点是简单易学、简捷易赛,当然在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民族体育活动要符合小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特点,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小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是

6、在有趣味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在主动活动和多种感官参与下进行的,他们更倾向于把学习、游戏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故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把各民族的运动照搬照抄,让学生学习动作技能。(2) 快乐主义体育理论依据所谓“快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因某种身心快感所引起的舒适性满足体验;而是积极参与的精神,对自我发展的肯定,乐观坦然地对待失败与困难,并从中体验到个人内在的精神体验等。1.各年级内容安排(1)根据小学生高中低年段学生的生理和特点,我们体育教师制定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根据低段学生的身体特点、认知水平特点和低段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我们把项目规定

7、为:韵律活动摘葡萄(维吾尔族)、袋鼠跳、拔河(回族)、跳绳(汉族)、珍珠球、跳皮筋(汉族)、抽陀螺(瑶族)、打珠子、踩高跷等。根据中段学生抽象思维开始长足发展,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性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养成团结友爱,文明守纪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把项目规定为玩空竹(汉族)、飞绣球(壮族)、滚铁环、踩高跷、爬竿(景颇族)、斗鸡(蒙古族)、踢毽子(回族)、拔河(回族)、抽陀螺(瑶族)等。根据高段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抽象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又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重点培养学生的弹跳力、速度和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我们把项目规定为赛跳跑(塔塔尔族)、大板鞋、踩高跷、跳竹竿舞、踢毽子(回族)、两人三足跑、独脚

8、舞、跳长绳(汉族)等。体育教师把高中低年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制成调查表(见表一)分别发给各班主任,由他们在学生中调查决定选出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上报体育组,由体育教师汇总成表。(见表二)大课间活动各年段民族体育运动项目选择意向表(表一)低段必选韵律活动摘葡萄(维吾尔族) 袋鼠跳 跳皮筋(汉族) 高跷(汉族)自选(特色项目)拔河(回族) 珍珠球 抽陀螺(瑶族) 蹴球(壮族) 木头人 呼啦圈接力 踢毽子(回族)打珠子 举风车(汉族)中段必选滚铁环 高跷 跳长绳 袋鼠跳自选(特色项目)溜溜球 飞绣球(壮族)爬杆(景颇族)斗鸡(蒙古族)抽陀螺(瑶族)踢毽子 放风筝(朝鲜族) 拔河 两人三足跑高段必选高跷(

9、汉族) 跳长绳(汉族) 踢毽子(回族) 蹴鞠(壮族)自选(特色项目)赛跳跑(塔塔尔族) 大班鞋(壮族)竹竿舞抽陀螺 呼啦圈接力 滚铁环 独脚舞 放风筝(朝鲜族)溜溜球其中必选项目均需开展,自选项目各班任选12个项目。根据各班反馈情况判定一学期学校民族 体育活动安排表(表二)年级/内容/周次14周58周912周1316周低段韵律活动摘葡萄+自选项目袋鼠跳+自选项目跳皮筋+自选项目高跷+自选项目中段滚铁环+自选项目高跷+自选项目袋鼠跳+自选项目跳长绳+自选项目高段高跷+自选项目跳长绳+自选项目踢毽子+自选项目蹴鞠+自选项目在年段的活动项目时间得到确定后,对场地进行统一规划。大课间活动区域划分表(表

10、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南教学楼前篮球场新操场南半区新操场后半区老操场前半区老操场后半区新篮球场(二)有效实施途径1、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体育活动也不例外。自从有了本课题的设想后,得到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规定任何学科或教师严禁任何借口来占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并与期末教师评比相挂钩。每次大课间活动由领导轮流到场监督。增添必要的活动器材,把自己所在的班级分成68个体育小组,由体育小骨干带领,协调班主任搞好活动,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班主任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在大课间活动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首先,班主任应该对本班学生参与的民族传统体

11、育项目的起源、演变、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以促进学生对自己所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蹴球” 蹴球、原称踢石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它是一项既具有竞赛价值和锻炼身体价值,又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次,班主任应该管理和组织好本班的活动秩序。使学生在积极有序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带给人的乐趣。3、体育教师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在大课间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保障。(1)体育教师通过书本和网络查找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关技法、内容、规则进行学习研究,对于不适合小学生的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2)体育教师要把所

12、选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在体育课、课间活动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有所学,有所乐。(3)体育教师要协调好班与班之间,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快乐高效地加入到活动中去。包括场地、技术指导、器材分配、现场组织、营造氛围等。(4)体育教师要把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以求更好地,更科学地组织。(5)发挥体育教师的才华,自制器材,并发动学生制作器材。4、积极鼓励和发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民族体育运动中来。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一项目活动都离不开其他教师的支持和帮助。采用领导督促与教师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有利于为学生树立榜样,融洽师生关系,增进自身的身体健康。5、

13、广泛宣传赢得家长的支持与参与。通过宣传窗、家长会,班主任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民族体育活动活动的意义和开展情况。(1)支持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2)帮助孩子自制器材,参与锻炼。(3)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趣味运动会、亲子活动、挑战赛等。(三)实践操作与措施1在民族体育项目普及阶段进行全面宣传发动工作。首先宣传发动学生了解课间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运用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能在上午的大课间活动顺利的进行,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多媒体、黑板报、橱窗、简报等阵地,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让学生知道每月大课间的活动方案、内容及方法。其次,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课向学生讲解和指导

14、该班级民族传统活动的内容的具体操作,并解决学生练习遇到的重点注意问题。如高年段“蹴鞠”是当今足球的前身,它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它的价值在于能充分发展人四肢的协调能力和忍耐力。在大课间中重点在于颠球和射门两个环节。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试练,教师要注意指导和鼓励。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极推广民族运动,形成体育特色。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众多民族体育项目中

15、,高跷运动无疑是成为了我校学生最为喜爱的一项民族运动。高跷又名高脚,是一项能很好发展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胆量,并且容易看到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到成功快乐的民族运动。首先是自制器材。体育教师自制器材,利用拖把柄、破旧课桌的“脚”,用铁丝和钉子把踏脚固定在木棒底部,一般踏脚离地面2025厘米左右。把制作的器材分发到各班。由于班级较多,光靠体育教师制作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于是我们发动学生来参与制作,令人欣慰的是好多家长也参与到制作中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目前,每班的高跷数在10付左右,已经能基本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另外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加强技术指导,通过示范讲解,利用口诀法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高跷斜放用力抓,紧帖直臂用力抓夹,靠边踩上马上走,手脚协调不放手”。在大课间活动中广泛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友谊赛。比赛总是让人兴奋,虽然这样的比赛没有什么奖励措施,但同学们却是非常乐意,勇争第一,为小组,为班级争光。好多学生摔倒了,在同伴和老师加油声中,继续爬起来前进,并最终获得成功,进一步激发和鼓励学生更加的投入,无形中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体验快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