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04040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93 大小: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3页
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3页
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3页
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3页
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风险案例库(PPT 293)第三部分证券业风险案例解析(2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生百万人抢购新股认购证风波。一张小 小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吸引百万人南下深圳。一张表售介100元,仍 然不能阻止抢购风。 8月7日,深市发布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发售公告,宣布该年发行 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 可认购1000股。 认购越多,中签比例越大,意味着获利机会越大。从道理上说, 只要买到十张表,必能抽中其一。这不是明摆着吗? 8月初,约150万人涌入深圳买认购证。连8月10日至12日广州至 深圳的火车票,其黑市价格都暴涨,30多元的软座票炒到200多元。 第三部分 证券业风险案例 案例1-49 深圳8.10风波震撼全

2、国 一、案例介绍 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包17.5公斤的身份证邮件,共计身份证2800个。 150万人杀入深圳,杀向300个认购表发售点,平均每个点5000人。各点营业 面积一般为2000平方米,等于每个股民仅有0.4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8月,南国深圳正值酷暑。酷暑之中,男女老少,勾肩抱腰,没有羞涩,没 有不好意思,没有温良恭俭让。紧紧靠在一起,才能防止别人“加塞”。 因为在人们看,买上认购抽签表,就拿到了“芝麻开门”的敲门砖。 8月7日上午,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的消息见报以后,马上就有人在一些发售 网点排起队伍。 8月8日,深圳市各个发售网点均已出现排队长龙。 8月9日上午8点,遍布深圳全

3、市城乡的303个网点同时开始发售抽签表。 奇怪的是,有的发售点仅开门营业二三个小时,便宣布抽签表卖光;有的数 千人的长蛇队中,只有30多人买到表;还有的发售点刚刚宣布卖完,便 有“黄牛”手握数以百计的抽签表登台亮相,以每张500元至800元的高价 四处兜售。 当日下午4点30分,派售新股结束。50万张认购申请表已各归其主,但仍有 上万人没有买上。 望着“售馨”的通知,他们排队拥挤的烦恼,空手而归的失望,再加上听说“ 走后门”的怨恨交织在一起。这些人仍围在卖认购中签表的地方,久 久不肯离去。 由于巨大的暴利机会,由于没有经验、组织工作不严密,再加上利用关系走 后门等不正当之风和舞弊行为,最终爆发

4、8.10风波。 晚上10点至11点,深圳市政府门前有人游行、示威,并与治安人员发生冲突 ,焚毁了公安人员的值勤巡逻车。游行示威的导火索,是传闻新股发行 中存在舞弊行为。 8月11日凌晨,深圳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再增发500万张认购兑换券( 合计50万张认购申请表)。股民于是重新回到发售点排起“长龙”。 当日晚上,深圳市长出面发表电视讲话,事态逐步稳定。 (资料来源:参见周焕涛著股市红与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原因分析 深圳8.10风波轰动全国,其沉痛教训发人深省。 股市作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仍然按计划经济的方法来管理,势必 出乱子。例如这次发售新股,事先确定抽签表的发售量、

5、中签率等;但 到底会有多少人来购买,却一无所知。结果造成供需矛盾突出。 在发售过程中,缺乏应变能力。当着百万人南下深圳,面对发售前 和发售过程中的排队长龙,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结果,还是等到群众上 街游行、发生骚乱以后才临时补救。显然已晚了三秋。 对发售工作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全市工商、监察部门出动700多人 ,在303个发售点值勤,平均每个网点二人以上。可是发行中大量截留, 徇私舞弊的现象仍普遍发生,事后,政府对各个单位售表情况进行了调 查,对33名处、科级干部在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过程中的舞弊行为进行 了处分。 风波的实质,还是供需关系失衡。百万人和几十亿资金挤到深圳这个 小地方,挤到有限的认

6、购证这一条独木桥上,岂能不出事? 三、启示 8.10风波说明,供求关系失衡不仅会造成商品市场急烈波动,而且 也会造成股票市场整体风险。如何协调好供求关系,是中国股票市场发 展初期必须始终要关注的问题。而且即使证券市场发育成熟了,一些热 门新股的发行仍然需要加强管理,否则仍可以引发乱子。例如2000年2月 23日,香港李嘉诚属下的科技股 招股上市,一下子40多万人涌向 汇丰10间分行递交认购表格,引起大混乱,其中旺角区20万人交表,排 队人龙高峰时达5万人,长4公里,造成大塞车,警方快速应变部队、冲 锋队紧急出动防止引起骚乱。这次认股超额认购2000倍,抽中机会不足 30万分之一。事件发生时,特

7、首及特区政府高度关注,事后,责成证监 会、联交所、汇丰银行、 公司及其上市保荐人BNP百富勒提交报 告,检讨香港金融市场在制度、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这告诉我们 ,即使将来我国证券市场比较完善了,仍然有必要作好防止招股引发乱 子的应变措施。 8.10风波也说明了这种新股发行方式必须改进。从此以后,新股认 购方式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从发行青岛啤酒开始,无限量发行认购表 ,成为当时全国新股发行的主要方式。它的好处是从根本上杜绝了新股 发行中的营私舞弊行为。但弊端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过大,费用惊人,加 大了认购者的成本。 1993年10月,青岛海尔采用“无限量发售专项定期定额存单”的方式,把 中签凭证

8、与银行存单合二为一,减少了纸张浪费和工作量,降低了发行 费用。 1993年11月,济南轻骑采用“全额保证金存入定额定期特种储 蓄存款”的方式,克服了无限量售表的缺陷,减少了盲目投资,避免 了中签表的黑市交易。 但是,海尔与轻骑的发行方式也有不足。主要是地域性太强, 只利于当地投资者和实力雄厚的投资者认购,而对全国广大中小投 资者极为不便。另外,这种方式将大量认购资金长期锁定,对股市 的抽血作用明显。还有,股票确认与托管工作量巨大。 1994年6月,广东星湖采用的“全额预交、比例配售、余款即退 ”的发行方式,避免了成本高、资金锁定时间过长的缺点;但在地域 性及托管、确认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 19

9、94年6月25日,哈岁宝(沪)、琼金盘(深)采用上网竞价 发行方式实施。它的发行费用低,覆盖面广,资金锁定时间短,登 记过户量小,都是优点。但竞价方式,容易使新股发行价格波动过 大,不利于市场稳定。 1995年1月18日,仪征化纤利用上交所交易系统上网定价发行1 亿元新股,自此,上网定价发行成为我国新股发行主要方式。“全额 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和“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转存”作 为补充。不过到了1998年,后两种补充已不再采用。 1999年7月底证监会发生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允 许股本在4亿元以上的公司采取向法人配售和对公众上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发 行新股,1999年9月,

10、“首钢股份”成为只采用法人配售发行的国企大盘股并获 得巨大成功。但随之而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6月,兰光科技发行,14家战略 投资者持仓期清一色是6个月,明摆着过把瘾就跑;万千宠爱集一身的隆平高 科,其战略投资者持股期也一律是半年。在上百家法人申请配售少数胜出的 情况下,谁是“战略”没有标准,全凭上市公司一言而决。到底这当中是否存 在黑箱操作就不得而知了。在境外,新股是存在风险的,一般投资者兴趣都 不大,只有长线投资者考虑介入。而我国目前的新股则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肥 肉”,人人争抢,从一级市场云集数千亿资金就可见一斑。因此,不少人士认 为,在目前一二级市场仍然存在差价的情况下,见利忘义的事情还会

11、出现, 倒不如干脆取消法人配售的特权。 法人配售欠缺公正的议论,终于引起管理层的关注,尽管没有发文件, 但改革并未停顿过。2000年6月,“诚志股份”、“波导股份”在向法人配售时, 采用了全新的竞价方式,即发行价格只限底价,不设上限,最终由实际竞价 配售结果来确定。过去发新股、市盈率在1015倍左右,现在改革新股发行 方式,实行“市场化定价”,市盈率达到2030倍,甚4050倍。围绕新股发 行方式的改革,市场上多方争论再起。 有的观点指出,目前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方向越来越有利于 正在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目前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对一部分机 构、企业、团体有利,对于他们来说,中了一个法人配售战略者

12、的号可以买50100万股的新股,等于过去打1012个新股的号; 目前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有利于部分承销商,他们可以与发新股 的上市公司一起,无形中拥有了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特权。 然而,对于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不少人士还是深感忧虑。 有观点认为,目前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方式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公正、公开。过去,中小散户中有一部分可以从一级市场新股 中得几个号获利,而发行方式一改,没有三四百万资金无法中号 ,中小散户只能出局。而且目前这种发行方式对未能发行上市, 未能排上队募资、融资的公司不利,因为股市总量是有限的,而 本来一个公司幕1亿元资金就够了,现在要募走23个亿,无形中 使不少企业被挤在资本

13、市场之外。 更有观点认为,高价发行新股是对我国股市大吸血,是危险 的自杀行为。全国有成百成千企业急需上市,高价发行新股之后 ,一个一般的企业发行新股一次性向股市挖走巨额资金,中国脆 弱的股市恐怕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坚决制止高价发行新股。 当然究竟新股发行方式改革是否成功之举,尚有待于在股市 发展中验证,毕竟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是广大股民共同的心声。 然而,从疯狂抢购到有序配售,从携带现金四处奔走的原始 方式到电子化网络化的上网发行,从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人们 还是清晰地看到新中国证券市场不断求索发展的脚印。 案例1-50 “苏三山”事件 一、案例介绍 (一)一条不足千字的“新闻”,就像一颗千磅重

14、的 “TNT” 1993年11月6日。海南。 当天特区证券报已摆在该报老总们的面前: “北海正大置业致函本报向社会公众收购苏三山 股票”的巨大标题竖六栏,格外刺眼醒目。 这条独家 新闻定会像颗重磅炸弹,把深圳连日来低沉萎靡的股 市炸它个惊涛骇浪! 果真!当日的海南特区证券报在深圳、海南 、北京、贵阳、上海等地被报购一空。于是,8日开盘 仅为8.30元的“苏三山”扬起了“牛”气,一个劲地狂涨! 深圳股市一扫数日低迷颓态,显示出勃勃生机。 “苏三山”更像初升的太阳娇媚可爱。大手的买盘层出 不穷。“苏三山”最高升至11.50元,单股成交金额达2.2 亿元,创下深圳股市个股纪录。 北京交易所内人头攒动

15、,大户出手汹涌而至 。 贵阳近千名股民以11元以上的价格买入200万 元的“苏三山” “苏三山”股票真的那么“牛”吗? (二)扑朔迷离的“苏三山” 当疯狂的股民还卷在“苏三山”巨大的旋风不能自拔时,深圳 交易所却表现出了分外的冷静。他们从不正常的旋风里看到了魔 鬼般的股市在冷酷地操纵着被“涨”疯头脑的股民。 11日下午,深圳交易所发言人就所谓“北海正大”收购“苏三 山”一事发表郑重声明,称至今该所未收到任何报告,忠告广大股 民对自身投资行为作出慎重决策。 这一郑重声明,在“苏三山”浪潮中只像一个肥皂泡泡,冒了 冒头,便被股民们狂热的惊呼声击破。当日的“苏三山”一度急挫 至8.6元后,很快回稳在

16、9.5元左右。 11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就11月6日海南特区证券报 刊登的“苏三山”股票消息向新闻媒介发表谈话,称北海工商部门 无“北海正大”企业登记纪录;海南特区证券报应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如果说,海南特区证券报刊登的“北海正大”收购“苏三 山”股票的消息是颗千磅炸弹炸得股市惊涛骇浪的话,那么,中国 证监会的声明更像万磅炸弹,直把股民们炸得目瞪口呆! 尽管“苏三山”马上跳空跌到8.6元,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已摆在 那里: 据统计,11月8日,“苏三山”从8.15元至9.5元之间成交量是 562万元,11元左右成交450万股;11月9日,“苏三山”约有400万 股在11元以上成交,1000多万股在10元以下成交,即约有1000万 股民是斩仓出货,每股净损失1元以上;11月10日,尚有740万股 在10元以下成交全国的股民们无端损失达2000多万元!波动 国家资金2亿多元! 股民们愤怒了! 深圳、贵阳、上海等地的一些交易所被愤怒的股民围得水泄 不通 引发“苏三山”事件的风波到底是新闻的偶然失实,还是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