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04011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07 大小:10.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2.(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概论1. 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指医师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临床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实验室前:包括医师对患者的分析、检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师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临床实验室:接收合格的患者样本,对其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方法的分析,获得对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实验数据。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服务。实验室后:临床医师结合实验室检验项

2、目报告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2. 实验诊断学发展的五方面变化自动化 标准化 分子化 个体化 床旁化 床旁检查(POCT)是指在患者旁边进行的医学检验。3. 实验诊断质量体系和影响因素1)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2) 影响实验诊断的因素实验室前因素 实验室因素 实验室后因素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重点)1) 血液种类:全血 血浆 血清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采血(婴儿) 静脉(大部分) 动脉(血气分析仪)采血时间:空腹采血(临床生化) 特定时间采血(激素、药物) 随时采血(急诊)采集后处理:真空采血管 抗凝剂 草酸盐 2mg/ml血液

3、 枸橼酸钠 5mg/ml 肝素:0.1-0.2mg/ml EDTA-Na2:1-2mg/ml 及时送检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并立即注入血培养皿2) 骨髓标本:形态学检查(立即制片-干燥) 培养(无菌操作,立即送检)3) 排泄物 体液标本中段尿标本(女性尤为重要) 粪便标本 痰标本5. 实验诊断的应用和评价1) 正确选择检查项目 确定诊断 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针对性 有效性 经济性 及时性2) 常用的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诊断灵敏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诊断特异性:只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诊断准确度:只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的检验结果中

4、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比。连续定量数据分析:使用检验项目临床性能评价(ROC)分析方法制成评价曲线。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1. 血液学的一般检测的定义血液学的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液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2.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6.0*1012 血红蛋白170g成年女性5.5*1012 血红蛋白160g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

5、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的见于新生儿胎儿以及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 原因未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 血红蛋白可高达180-200 血容量增加 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

6、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比成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以及妊娠期妇女也会低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形 大小一致 d=6-9m 平均7.5m 厚度边缘部约2m,中央约1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中央淡染区(中央苍白区),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3-2/5大小异常小红细胞:d10m 见于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d15m见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直径可相差1倍以上 见于病理性造血 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达到中度以上也可见。

7、形态异常球形细胞:d2.9m 体积小球圆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0%才可)椭圆形细胞:横径/长径25%-50%可诊断)口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如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 遗传性口型细胞增多症 DIC 酒精中毒靶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 异常血红蛋白并 可占20%以上镰形细胞:镰状细胞贫血(HbS病)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 珠蛋白生成障碍 溶血性贫血棘细胞:棘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脂蛋白血症) 脾切除后 酒精中毒性肝病 尿毒症裂细胞: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破坏 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恶性高血压 严重烧伤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8、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高色素性:巨幼细胞贫血 球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蓝灰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 正常人有1% 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红细胞增生旺盛 见于红细胞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最多见 结构的异常 嗜碱性点彩: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聚形成 见于铅中毒 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类型贫血 染色质小体:内含圆形紫红色小体 是核的残余物质 见于溶血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

9、呈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 有核红细胞:正常人的存在骨髓中,新生儿可在外周血涂片中见到。 病理性的见于 1)各种溶血性贫血2) 红白血病 3)髓外造血 4)其他如骨髓转移癌 严重缺氧等3.白细胞检测参考值成人 (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临床意义见于分类计数 白细胞高于正常成为白细胞增多 低于正常成为白细胞减少。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后,饱餐或淋

10、浴后高温或严寒可有短暂性升高。病理性增高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 在某些急重度感染时,白细胞不但不高反而下降。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5) 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5*109 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0.5*109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原因 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贫血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 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相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11、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在疾病进展期出现核右移的现象提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1)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可出现: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颗粒,大小不均,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 空泡形成:胞质或胞核可见 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

12、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m 核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较大,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甚至在10叶以上。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3)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m,故称为此。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4)其他:Pelger-Huet畸形 家族性粒细胞异常 Chediak-Higashi畸形 胞中含有数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5m的包涵体 呈淡紫红色或蓝紫色。 Alder-R

13、eilly畸形:中性粒细胞中含有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 May-Hegglin畸形: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嗜酸性粒细胞参考值:0.5%-5% 绝对值:(0.05-0.5)*109/L临床意义: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 减少: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嗜碱性粒细胞参考值:0-1% 绝对值:(0-0.1)*109/L临床意义: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其他如糖尿病等 减少:无意义淋巴细胞可分为大淋巴细胞(10-15m 10%)和小淋巴细胞(6-10m 90%)参考值20%-40% 绝对值为(0.8-4)*109/L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会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1)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2) 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 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恢复期4) 移植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不高。【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异形淋巴细胞】1) 型(泡沫型) 胞体较大,呈椭圆形或者圆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