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03371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 錦烨文字工作室关注全国各地“两学一做”的自选动作,量身定制各类文章QQ1454245388.下文,有錦烨文字工作室整理,希望对网友有用。 1 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80周年。我本人有一个“走走党史”的理念,首先走了红军长征路。从2003年始,结合出差、讲学,不仅基本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同时走了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2013年还对西路军悲壮历程作了考察。这样,对红军长征历史就有了比较多的亲历、亲知的感受和体验。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80周年之际,我主要根据个人的

2、实地考察,谈谈对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的一些看法。 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发展阶段 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对它的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 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地、完整地把握它?这是过去讲长征的书上没有涉及的,因而成了“长征行”考察的重点。 经过考察,我感到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

3、重考验。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为了全面把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正确说明长征历史,首先必须明确关于长征的若干基本概念,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 红军长征,就最后到达陕北这个历史的主线而言,毫无疑问,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历史起点。但是,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 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

4、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极其罕见。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地是讲二万五千里。这是讲的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

5、因此,除了继续肯定中央红军的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外,还应当广泛宣传整个红军长征的里程为六万五千里,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样比较完整。 对红军为什么长征,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加以区别 战略转移的原因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这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有如上述,红军长征首先从中央红军长征开始。而中央红军所在的中央苏区,在鼎盛时期的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大,相当于两个半海南岛;人口45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曾达到13万人。以中央苏区为依托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拥有13个苏区,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这么大一

6、个中央苏区和“红色中国”,怎么几乎丧失殆尽呢?从党的指导方面言,这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推行错误的政治和军事路线的结果。由博古负总责的中央领导,面对国民党反动集团调集50万重兵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党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取得胜利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在许多方面听凭共产国际派来的所谓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历经一年的消耗,中央红军遭受重创,中央苏区日益缩小,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在这里,往往被忽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即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混在一起,不加区别。其实,这是两个问

7、题,应区别开来。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的失败,从主观方面说,无疑要归咎于错误路线。但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前者说白了,是死路,不仅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而且苏区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基本耗尽,再难以支撑一场需要大量兵员和物资的战争。进行战略转移,从理论上说是活路,只要指导思想正确,保存革命力量就能再图发展。这就是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此,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一个问题;在这个危急关头作出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决定,则是另一个问题。对前者要否定,对后者要肯定。不能因为否定前者,就不作分析

8、地认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也是错误的。 红军长征出发地不是一个,而是多元的 这些年开展红色旅游,一些地方争着打“长征出发地”牌,对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争论愈趋激烈。我在考察红军长征路后,形成了“长征出发地的多元论”概念,即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只一个。比如,就中央红军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长征出发地,带有标志意义;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的,如红九军团就是从会昌出发的,因而也是长征出发地。属于这个层面的出发地,还有石城、长汀、兴国、宁化等县。讲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多元性

9、,并不等于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都是长征出发地。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上述所列,还只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长征既然是“31”的长征,其他红军长征还有各自的出发地,如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罗山等。因此,红军长征出发地不只有唯一的一个,而是多元的。 “长征”概念的最早使用和长征目的地的不断变化 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西征”、“远征”。使用“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的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发布的告工农

10、劳苦群众书中。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在瑞金出发时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

11、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明确了上述问题,红军长征基本内涵包括的三方面斗争,就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来全面把握。 第一方面的斗争,即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搏斗。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名山百丈关战役和甘南的“岷、临、舟战役”最为激烈。红二方面军的战斗以在云贵高原转战乌蒙山的大迂回作战和在陇南的“成、徽、两、康战役”最为著名。红二十五军以在河南方城独树镇和甘

12、肃泾川王母宫塬的血战最为艰险。 第二方面的党内斗争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这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的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第三方面的斗争,即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生死搏弈,以过雪山草地最为艰难。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四川宝兴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四川丹巴至道孚的党

13、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云南中甸至四川乡城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遭遇的最大的艰难险阻。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牺牲者更多。 红军长征在上述三方面的斗争中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 关于红军长征历程的基本阶段。红军长征,既然经历三方面的严峻斗争,而上述三方面的斗争又是交错发展的。这样,我将红军长征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实行战略大转移。其间,博古主导的党中央坚持错误军事指挥,使

14、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时,在湘江战役中遭到惨重损失。它教育了广大红军将士,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实践基础。 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至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遵义会议批判了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四过赤水河,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初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小金达维实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会师。这5个月,中央红军长征尽管比较艰苦,但完全改变了此前的被动局面,是红军牵着蒋介石鼻子走而非常主动和顺心的一段。 从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至9月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 在红

15、军两大主力会师后,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野心逐渐膨胀,一方面不同意中央的北上方针,另一方面又伸手要权,直至另立中央,同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中央分庭抗礼。从两河口会议始,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中央对张国焘作了仁至义尽的规劝和争取工作,同他的分裂主义行径进行了反复斗争,最后坚持北上路线,克服了过草地的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到哈达铺之后,明确了陕北为长征落脚点。 中央红军从1935年9月到哈达铺至12月瓦窑堡会议。中央红军在通渭榜罗镇会议整编为陕甘支队后,行动更为便捷,进军打仗更为顺利,于10月下旬到达吴起镇,11月下旬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将西北作为全国革命新的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根据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党的政治路线作了重大调整,为迎接历史转折的新阶段作了重要准备。 从1935年12月中央瓦窑堡会议后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会师。这一年,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为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作了很大努力。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南下9个月后破产。在中共中央和在红四方面军工作坚持正确主张的领导干部以及红二、六军团负责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红四方面军先是与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6月在四川甘孜实现会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