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3195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伏尔泰启蒙戏剧研究1、相关定义1.1、()概念解析 1.学界的认识 本文涉及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历史连续性”1,我们有必要明确其含义。 19 世纪时,历史连续性作为一种历史观念由德国学者德罗伊森(Droysen)引入 到历史理论中。很多学者对这一概念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指历史时间的连续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线性历史时间的产生为历史连续性观念提供了基础。一些学者不考虑具体的 历史发展进程,单纯从线性时间的角度肯定历史的连续发展。这种观点简单明了, 有利于世界史、通史的研究,缺点是没有深入探究历史连续性的丰富内涵,只是 简单的将历史时间的连续等同于历史发展的连续。

2、 (2)指历史发展进程的连续 这种理解涉及到历史连续发展的动力、起点与终点、连续发展的趋向等内容。 如德罗伊森认为历史的”延续性”既不是从开端便得以确定的、完整无缺的前后 排列的一连串事件,也不是设定好结尾的进步过程(目的性),而仅仅是未来开 放式的变化运动。而伽达默尔(Gadamer)把”连续性”解释为历史进程中的建 构形式。认为历史的”连续性”是对非连续性的存在体验。要求人类调和已经出 现的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把决定其自身的传统置于破坏性变化之中,以 这种方式把”延续性”置于历史的”变迁”之中。 (3)在认识论层面上 指对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理解。如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特纳(Baumgart

3、ner)把 “连续性”诠释为历史认识的一种建构。他提出在历史的”连续性”中,存在着 历史描述的建构,即在回顾中把过去按照时间的变化描述为连续不断的进程。 2.本文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本.文.的.意.义.上.,.历.史.连.续.性.是.指.始.终.伴.随.不.同.时.代.因.果.关.联.的. 长.时.段.历.史.时.间.里.的.变.化.运.动.的.历.史.过.程.。. 历史连续性一般没有时空条件的限制,把未来纳入分析的视野,把历史看作 是一次的、不重复的过程,通过整个历史过程来实现历史的最终目的,因此遵循 线性时间;历史的连续发展过程有其内在的运动机制,这就涉及历史连续发展的 动因和因果解释;

4、历史主体的连续发展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展 开的进步、退步或者循环。因此,这一概念包括历史主体、历史时间、动力、 发展模式、因果解释等范畴。 1.2、相关概念和问题的厘清 本文主要从艺术形式入手,来探究中国戏曲逐渐”戏剧化”的转换过程。 8 我们平时所说的艺术形式,是指某种艺术作品内部的结构组织、外在的表现 形态,以及包括语言、体裁和表现手法等诸要素在内的总和。戏剧作为八大艺术 形式的一种,不仅具备了所有艺术的共通性,而且还有其独特性,是集时空艺术 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作为模仿艺术的一种,戏剧的形式,不仅影响其再现生活的 能力,而且还会影响观众的观感,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受教育的程度。

5、由此可见, 戏剧的形式对戏剧内容的充分展现,以及戏剧功用的发挥都举足轻重。这也是晚 清戏曲改良运动和”五四”戏剧改良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里涉及到的戏剧形 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演员服饰、舞台美术布景、音乐和唱腔、戏剧冲突 的形式和效果、表演动作等等。虽然中国传统戏曲样式和西方戏剧形式在主要要 素的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即都是在矛盾和冲突的暴露和解决中反映基 本的社会生活面貌,以抒发主体感受的。然而,更多的是不同:就整体风格而言, 戏剧的求真,主要是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有益模仿,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戏曲追 求写意,更多的是追求艺术上的真实的美。话剧的中心是导演,而戏曲的中心却 是演员,这

6、就导致了两者在舞台形式上的差异。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戏曲多程 式化的表演,多呈现出”捧角制”的特点,而戏剧则是相对自由,采取”多人多 角色”演出形式。 在现代戏剧的萌芽阶段,一方面,戏曲的程式化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不改 良已难以继续生存,而改良后的戏曲又对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晚清 以降的中国社会,危机加深,西方思潮的涌入,为戏曲的改良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戏曲改良的发生,既是戏曲自身演变的结果,也是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碰撞的产 物。经过晚清戏曲的改良,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开始酝酿,并且产生了文明戏、时 装戏等崭新的戏剧形式。但是,由于改良的不彻底性,戏剧形式依旧不能摆脱发 展的瓶颈,开始呼唤

7、更为深刻的改革,引发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这就是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刺激下掀起的继晚清掀起的又一改良运动。经过这次改良之后, 现代戏剧形式基本形成。 本文选取的是戏曲改良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戏剧形式的生成过程。很长时间以 来,研究者大都把戏曲和戏剧作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戏剧形式,来独立研究和探索, 从而未能对戏曲是如何在与戏剧的互动中完成嬗变这一史实作出具体的阐释。本 文无意摭拾前人对戏剧史的研究,而主要集中在试图以客观的史料,回归历史现 9 场,以期找到新的戏剧形式演变的历史脉络,并发掘戏曲在现代戏剧形式形成过 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本文还试图厘清戏剧在转变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对 戏曲施加影响的

8、,两者的水乳交融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此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 对京剧的历史作出整体回顾和恰切评价,还可以对当前的戏剧如何进行符合历史 潮流的改良、如何探索新的戏剧形式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1.3、戏剧性的定义 “戏剧性”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美学范畴,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 感情、意志及潜意识等)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 观众的感官(百度百科) 在国外,戏剧理论家们对戏剧性各持不同的解释:德国理论家A?施莱格尔 认为”戏剧性在于剧中人物相互影响、相互较量”(百度百科);德国剧作家弗莱 塔克认为”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以及由于自 己的或别人的行动在

9、心灵中所引起的影响”,即”一个行为的形成及其对心灵的 后果”(论戏剧情节);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认为戏剧性是”情节的高度集中, 各部分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东西”,其特点是”表达时的某种激情,及展现各 种力量彼此间的冲突”(戏剧理论史稿);美国戏剧教育家G?贝克则认为戏剧 性是”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戏剧理 论史稿)。 目前,对于”戏剧性”还没有权威性的终极定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音乐学 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在歌剧美学论纲中提到”:尽管这一概念无论在艺术 中还是在曰常生活中经常被人们使用,而要对它下一个精确的界说依然十分困 难。在我们看来,戏剧性不是别的,而是在剧

10、场的戏剧虚拟表演中吸引观众的审 美注意,激起他们的情感反应的东西;用我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衡量一个 戏剧作品是否具有戏剧性,应当有两条标准,一是引人入胜,二是扣人心弦” 。同时也指出”冲突是戏剧性的源泉” 。二、音乐的戏剧性 戏剧性概念运用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往往只是一种借喻,通常理解为”冲突 或某种突发性情绪变化与对比,并将这一切通过一系列印象材料与手段的特殊处 11 理体现出来”。(歌剧美学论纲) 一般而言,在音响结构中,”由于作曲家对音色、音高、音强、节奏、乐思、 主题、结构等等的特殊处理,造成了情绪的转换、变化和强烈对比,从而在听众 的心灵中唤起某种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情感体验”。(歌剧

11、美学论纲) 1.4、启蒙的源流与定义 具备近代意义的”启蒙”一词来源于西方,主要是源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启蒙运 动,即西方近代历史上进行的一场旨在推倒封建神权的运动,它的内涵甚广涉及 哲学、宗教、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作为西方历史上第二 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彻底将处于封建神权桎梏之下的人们带上了理性的 坦途,使遮蔽于教权下的人性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启蒙的内涵主要是指,启迪 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反对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宗教迷信,从而打破陈旧的观 念,使人性获得解放。在中国,启蒙一词出现也比较早,虽不完全具备现代”启 蒙”的价值内涵,但亦被用以说明引导、开启等意义。启蒙一词在中

12、国最早见于 易 蒙中:”蒙以养正,圣功也。” 梁启超作为中国社会较早接受西方思想的思想家,对于启蒙的内涵亦做了个 人的解读。从新民思想的角度来讲,新民思想本应被理解为一种启蒙的思想,其 不仅为启蒙创造了必要条件,亦起到了深刻的启蒙意义与价值作用。对于启蒙的 定义,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这样说道:”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 出来。未成年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知性。”这就是说,如 果要想获得本质的自由、走出蒙昧与黑暗,则需要在他人的引导与启发之下获得 自我超越的能力,即启蒙是作为一种外在性力量而存在的。那么,在最为通俗的 角度上来解读启蒙的话,我们应当将其理解为基于个人现实

13、条件的制约而处于一 - 55- 种蒙昧的状态,要出离这种状态则必然需要外在性的力量加以引导、启迪从而使 自身走出这一状态,并以此实现思想上的”涅槃”。这也就是说,启蒙意味着在思 想上接受洗礼使意志坚强,从而获得解放与自由。在近代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 的出现是基于打破传统”神权”、”教权”的束缚,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 运动。相较而言,近代中国社会处于急速转型过程,即由封建社会形态向近代化 社会形态转变,处于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钳制下的民众亦需要打破固有的”窠 臼”实现思想上的更新。中国近代社会进行的启蒙运动,力图将国人从专制主义 思想的枷锁与麻木不仁的劣根性中解放出来,使其得到以民主、独

14、立、自由为内 容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从而彻底一扫国民迂腐不堪的精神状态,在重铸国民 道德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国民的精神、气质。 1.5、启蒙的概念和表现的展开,随着启蒙进行,启蒙逐渐有狭义和广义之 分。狭义的”启蒙”就是指 18 世纪发生在西方的那场关系到哲学、宗教、政治、 文学的伟大的思想和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者们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独立性问题, 要求远离宗教神学的精神奴役。广义的”启蒙”则是指一切唯客观真理是从的理 性活动,是指人类思想史上和当前现实中一切反封闭、反僵化、反黑暗、反蒙蔽、 反愚昧,总之,就是反一切形式的”精神奴役”的思想运动与文化精神。在当前, 这种”精神奴役”的主要表现形式

15、之一就是现代神话的兴起,现代神话表面上塑 造的是人,实际上表现的是神,因此,披着”启蒙”外衣的现代神话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启蒙”。启蒙的向度始终是”人”包括人性解放,上升人格的完成,启蒙 的效果应是鼓励人的自我提升,而不是现代神话的启蒙使人生发一种崇拜意识, 因此,启蒙任重而道远,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提出要在启蒙自 身中寻找”启蒙退变成神话”的原因,他们在启蒙辩证法的前言中阐明了研 究启蒙的起点:”我们认为这些断片的贡献在于,它们阐明了启蒙倒退成神话,其 原因不能到本身已经成为目的的民族主义神话、异教主义神话以及其他神话中去 寻找,而只能到畏惧真理的启蒙自身中去寻找。 我们必须以思想

16、史和现实的角度 去理解启蒙和神话这两个概念。”2那么,启蒙包含着什么样的要素使它退化成了神 8 话,我们要研究启蒙辩证法,就要从启蒙精神入手,深入探讨启蒙的内涵。 一、启蒙和科学知识 (一)科学知识对启蒙的作用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的开篇就提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 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启蒙的纲领就 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3这是他们所认为的启蒙的要义, 他们在这里提出了启蒙的目标和实施过程,目标是人们头脑中自主意识的产生, 实施过程是用知识来武装头脑,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展开启蒙的过程。启蒙运动在 自己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技术、知识和权力的媾和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科 学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人类生存条件的极大改善。但由于启蒙运动过度强调科学技 术的工具性,最终走向了”现代性”的反面,造成了大量的生态危机和人性的堕 落,这正成为阻碍人类健康前行最大的阻碍。 当然,启蒙过程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引导,关于科学知识对启蒙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