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01499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8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2、#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3、;#160;&#160;&#160;&#160;&#160;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16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危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为此,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发20092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11号)和山西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晋政办发200774号)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一、发展基

4、础(一)文化产业强劲增长据统计,2004到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5%,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0.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0%,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GDP增长0.7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超过房地产业(6.7%)和金融保险业(7.9%),已经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市场主体迅速崛起统计显示,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81271个,文化个体户69238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64万人。涌现出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英语周报社、太原文广集团和山

5、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三)文化精品生产成果丰硕电视剧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晋德裕等文化精品,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的节日&#183;清明节、大同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艺术节、关公文化节等一批重大品牌文化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树立了山西的良好文化形象,增强了山西文化的软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在全国各地演出均已达500场以上,票房均突破1000余万元。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在中央

6、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达6.62%,电视剧走西口的平均收视率更达到了9.6%。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品牌之一。二、发展潜力(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山西文化资源蕴藏丰厚,特色鲜明,品质卓越,色彩斑斓,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018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8个。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9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1个项

7、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尧、虞舜、荀况、韩非、晋文公、关羽、王唯、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关汉卿、傅山、赵树理等历史文化名人,彪炳史册,影响深远。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类型丰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有待拓展的发展空间从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基本构成来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实现产业增加值38.70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10%,比全国同期比重低13个百分点左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实现产业增加值79.50亿元,占全省文化产

8、业增加值的49.50%,比全国同期比重高27个百分点左右;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相关层”,实现产业增加值42.50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40%,比全国同期比重低14个百分点左右。可以看出,我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相关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播影视、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制造、印刷包装等行业发展潜力还很大。同时,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协同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的关联结合还有极大的延伸空间。(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07年,山西人均GDP达到2213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据抽样调查,2007年我省城

9、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1054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47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371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76元。全省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消费达到84.9亿元。按照国际经验进行测算,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家庭文化娱乐消费将占总支出的18%。据此,2007年,山西居民文化消费总额应该在309.6亿元,而实际的消费额仅为84.9亿元,二者相比存在224.7亿元的差距。这说明山西文化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开发与挖掘。与此同时,我省网络等新型文化消费持续上扬,目前已有网民819万;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省文化资源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能够蕴育更为广

10、阔的市场需求。(四)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 山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全国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处于黄河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环渤海经济圈,市场潜力巨大。晋豫陕、晋冀豫、晋冀蒙三个“三角地带”是我省与周邻诸省(区)加强文化产业协作的桥梁,这些地带都可以同质文明为纽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补共赢格局。随着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石太快速客运专线、大运快速客运线、太中银铁路、中南部铁路大通道等的开通,长治、运城、大同、吕梁、五台山、临汾机场全面通航,太原武宿机场升格为4E级国际机场,将大大缩短山西与外界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的区位协作,提高市场配置各类文化资源的效率

11、,拓宽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五)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具有逆势而上的特点。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会进一步刺激出版物、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大众文化消费,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契机。同时,文化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易于与新技术对接、产品技术含量高和吸收就业能力强等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省委、省人民政府把文化产业列为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明确提出要以服务业为突破口,发展新兴产业。特别强调要重点发展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要提高

12、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这些战略部署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07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建设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山西科技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体育中心和山西地质博物馆等重点工程。2008年起,山西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纳入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各市考核的44项指标体系中,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改善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为手段,

13、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坚持工程化布局、项目化操作,努力把我省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二)基本原则1.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着眼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健全文化产业法规,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与措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4、。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考虑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引导各类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社会责任,努力生产和提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环境。4.坚持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原则。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休闲、体育特别是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旅游激发文化活力,靠文化增添旅游魅力。加强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会展经济、城市建设、家居服饰等的融合,推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

15、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5.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相交融的原则。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四、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总体目标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预期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到2015年达到5%以上。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在本行业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

16、率大幅提高,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精品不断涌现,市场繁荣有序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文化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二)主要任务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个格局,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十五大项目,振兴九大行业。1.形成一个格局形成“一个中心、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省会太原在区位、交通、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把太原建成我省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影视剧与动漫产品制作中心、新闻出版与版权贸易中心、演艺与娱乐中心、艺术品创作生产与贸易中心、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17、文化创意与会展中心、文化产品与文化物资流通中心,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以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基本覆盖全省的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孵化和培育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佛教与边塞文化产业区。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市场化运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形成富有佛教文化特征和边塞风情的文化产业链。晋商文化产业区。以中部太原、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业态,提升产业层次,构建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根祖文化产业区。以南部临汾、运城一带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盐池文化、道教文化、关公文化、名楼名寺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加大保护力度,注入新的创意,强化联动发展,培育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太行文化产业区。以东南部阳泉、长治、晋城</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