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01204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1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 宋文辉 。引言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就是表达自动事件的自动动结式变成表 达使动事件的使动动结式的语法过程,简称为“动结式的使动化”。 从结构形式上看,这种现象可分为两类。一类使动化之后无 使动标记,如: ( 1 ) a 小王急哭了。b 他急哭了小王。 一种有使动标记,如: ( 2 ) a 他睡着了。b 安眠药使他睡着了。 ( 2 b ) 有使动标记“使”。两类的共性是,自动动结式只有主体一个 题元,而使动动结式则有“致使者”和“受使者”两个题元,前者是产 生影响的实体,后者是受影响的实体,如( 1 a ) “小王”是主体,在 ( 1 b ) 中作受使者,( 1 b ) 还有

2、一个致使者“他”。本文只讨论无使动 标记的一类,说明其认知语义限制。 不用使动标记表达使动事件的句式也很多,为了便于论述,本 文主要讨论“把”字句和一般主谓宾句的情况。 从句式变换关系上看,表示使动的句子可以由表达自动事件 - 文章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相关部分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 中得到了导师沈家煊先生的悉心指导,改写过程中曾经向张伯江先生、刘丹青先生和 董秀芳博士请教,获益匪浅,在此谨致谢忱当然一切遗留问题都由作者自己负责 1 1 3 的一般主谓句( 如( 3 a ) ) 或者重动句( 如( 4 a ) ) 变换而来。如: ( 3 ) a 我累倒了。 b 艰苦的工作累倒了他。

3、艰苦的工作把他累倒了。 ( 4 ) a 我走路走累了。b 这段路可把我走累了。 本文不讨论具体的变换机制,只考察变换后形成的表达使动事件 的句子合法与否的限制条件。 一已有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研究思路大致有三种:第一,从动结式使动化的句法生 成机制来研究,如袁毓林( 2 0 0 1 ) 、王玲玲、何元建( 2 0 0 2 ) 等,其问题 在于他们所提出的句法生成过程都没有设置限制条件,本文旨在 寻求限制条件,所以对此不作讨论;第二,从致使者与动结式的动 词或者补语的题元关系出发寻求使动化成立的限制条件;第三,以 动结式的动词或者补语能否使动化作为动结式使动化的限制条 件。下面分别讨论后两

4、种思路。 1 1 致使者与动结式的动词或者补语的题元关系 李亚非( L i1 9 9 5 ) 用使役角色的指派来分析自动动结式使动 化的条件。使役角色和题元不同,属于使役等级,由致使者( c a u s e r ) 和受使者( c a u s e e ) 两个角色组成。致使者的等级高于受使者。 等级高的致使者指派给主语,等级低的受使者指派给宾语。致使 者的指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a 只有主语不从补语接受题元时,才能接受动结式的致使者 角色。 b 当使役角色指派与题元指派两者发生矛盾时以前者为准, 即使役角色的指派优先。 以下举例说明: ( 5 ) a 衣服洗累了姐姐。 b 衣服洗破了姐姐。

5、1 】4 ( 5 a ) 主语“衣服”是动词“洗”的受事,而不是补语“累”的题元,因此 可以成为致使者;但是( 5 b ) 。衣服”是动词“洗”的受事,也是补语 “破”的经历者,因此不能成为致使者。 但是,这个规则有一定问题。因为有: ( 6 ) a 艰苦的工作病倒了李四。b 艰苦的工作累倒了李四。 ( 6 a ) 和( 6 b ) 都合乎上述使役角色指派规则,主语“艰苦的工作”都 没有从补语“倒”获得题元,因为不能说: ( 7 r ) 喂苦的工作倒人。 但只有( 6 b ) 合法。李亚非认为这是因为( 6 a ) 违反了题元准则。按 照题元准则,每个论元都必须在深层结构中被指派题元( H a

6、 e g e m a n1 9 9 4 :4 7 ) 。( 6 a ) 的主语“艰苦的工作”没有从补语获得题元, 也没有从动词获得题元,因为不能说: ( 8 ) 艰苦的工作病人。 但是可以说: ( 9 ) 艰苦的工作累人。 这样( 6 b ) “艰苦的工作”只能解释为是从使动化的“累”获得了题 元角色。但是这样分析却阻碍了其理论的成立。首先,它导致了 内部矛盾。其规则次序是使役角色的指派先于题元角色的指派, 但用题元准则来解释( 6 ) 就隐含着题元指派要先于使役角色的指 派。其次,如果承认( 6 b ) “艰苦的工作”是从动结式的使动化后的 动词“累”获得的题元,那么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认为(

7、 5 a ) 的“衣 服”是从使动化的补语“累”获得的题元,而( 5 b ) 不合法是因为“衣 服”没有从“洗破”的补语“破”获得题元,因为“破”不能使动化。但 是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其理论成立的可能性。 1 2 以动结式的动词或者补语能否使动化为限制条件 这种观点过去很多学者都曾提到,以下以任鹰( 2 0 0 1 ) 为例来 说明。 1 】5 任鹰指出有些动结式有自动和使动两种用法,如: ( 1 0 ) a 他喝醉了酒。b 酒喝醉了他。( 任2 0 0 1 :3 2 2 ) 她认为( 1 0 b ) 之所以能表达使动事件是因为补语使动化了( 任 2 0 0 1 :3 2 2 ) ,因为可以说“

8、酒可以醉人”。不过王红旗先生指出 ( 1 0 b ) 的语感有问题,只有改为下列形式才合法: ( 1 1 ) 一瓶酒就喝醉了他。 这说明,即使是补语可以使动化的动结式,其使动化成立与否也受 到一定限制。另外下列事实也给这种说法的成立造成了困难。 ( 1 2 ) 一碗饭就吃饱了他。 “饱”不能使动化,因为没有“饭可以饱人”的说法,但是在和( 1 1 ) 相 同的格式中“吃饱”一样可以使动化。因此任鹰的分析就更成问题 了。 上述使动化是“一就”句式的因素使然。在一般的没有 “一就”的“把”字句与一般主谓宾句中也存在和上述( 1 2 ) 一样 的情况,也就是动结式的补语不能使动化,但整个动结式却可以

9、使 动化。 “把”字句如: ( 1 3 ) a 我吃吐了。b 那碗饭把我吃吐了。 “吐”并不能使动化,因为不能说“那碗饭吐人”,而“吃吐”可以使 动化。 一般主谓宾句如: ( 1 4 ) a 我洗惨了。b 那盆衣服可洗惨了我了。 同样“惨”不能使动化,不能说“洗衣服惨人”,而“洗惨”却可以使 动化。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先看“把”字句: ( 1 5 ) 这部电影把我看糊涂了。 ( 1 6 ) 这件事把他高兴坏了。 ( 1 7 ) 这个游戏把他玩入迷了。 】6 ( 1 8 ) 那篇稿子把我改晕了。 ( 1 9 ) 这一大碗茶把我喝暖和了。 ( 2 0 ) 这个澡把她洗精神了。 ( 2 1 ) 瑜伽

10、功把她练温柔了。 ( 2 2 ) 这场球把大家都踢兴奋了。 ( 2 3 ) 这一趟火车把我的腿坐软了,把腰坐酸了。 ( 2 4 ) 长期的写作把我的屁股都写大了。 再看一般主谓宾句: ( 2 5 ) 繁重的工作累倒了老支书。 ( 2 6 ) 强烈的胃痉挛疼醒了她。 ( 2 7 ) 这里的劣质饭菜吃跑了所有的客人。 ( 2 8 ) 这个消息急哭了我妹妹。 ( 2 9 ) 那幅画看傻了老收藏家。 ( 3 0 ) 张三的故事笑死我了。 ( 3 1 ) 无休止的排练练病了小龙。 ( 3 2 ) 那篇文章看怒了老李。 ( 3 3 ) 这场戏听迷糊了一大半观众。 ( 3 4 ) 这一大堆衣服可累坏了我嫂子

11、了。 与任鹰的观点相似,似乎也可以从动结式的动词能否使动化 来论述问题,但是显然这种看法也和上述事实矛盾,因为上述例句 虽然也有动词可以使动化的情况,但是也有很多情况是动结式的 动词和补语都不能使动化,而动结式却可以使动化。这就迫使我 们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1 3 上述理论不能成功的原因 上述研究不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其所依据的与语法相 关的信息不全面。已有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动结式的动词或补语 的句法、语义特征出发来解决问题的。但是并非所有与语法相关 的信息都已经词汇化或者语法化了( 沈家煊2 0 0 4 ) 。具体说,某些 信息往往与具体的情境相关,还没有完全固定为某词

12、项的意义或 者与某句法过程形成固定的联系,但是它们又的确影响着句子合 】7 法与否。忽视这些信息,仅从已经固定化的词项的句法语义特征 出发来解释语法现象就往往不能完全奏效。 此外,已有研究总是试图对相关现象作出精确的、完全的预 测。但因为与语法相关的尚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信息并不能被规 律性地预测到,相关的语法现象也就不能完全被预测。这是研究 对象自身的性质导致的必然结果。这正是语言学不同于物理学那 样的“硬”科学的根本原因。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我们不能对 相关现象做出完全的预测,但是却可以从一定原则出发给予一致 性的合理的解释,本文就旨在实践这个思路。 = 使动化限制条件的初步分析 由上可知

13、,探求使动化的限制条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句法和 语义因素,我们认为从使动事件概念化的认知机制出发来分析可 能会有所突破。这个方面与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关系密切,其所 包含的与语法相关的信息也更为全面。 从认知机制上看,使动化就是一个将自动事件重新概念化为 使动事件的过程。重新概念化的基础是事件的概念结构的构成成 分的凸显程度发生了变化。客观世界中任何事件都不是凭空自发 发生的,都有其使因,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这些使因在认知上不凸 显,事件才被概念化为自动事件。动结式的使动化就是自动事件 的使因在认知上的凸显化,自动事件被重新概念化为使动事件的 过程。其凸显化的过程也就是其影响力被注意到的过程。使因凸

14、显化之后就被概念化为致使者。这样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成立的 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凸显的致使者。 我们认为合格的也就是凸显的致使者应符合如下认知上的限 制条件: ( 3 5 ) a 致使者与受使者有密切联系。 1 】8 b 致使者对受使者有明显的、较大的影响。 c 致使者的影响力能够自然实施。 这三个条件内部联系紧密,实际上就是对使动事件的原型从不同 角度所作的说明。其中( 3 5 a ) 是基础,只有致使者和受使者有密切 联系才有发生致使的可能。如果按照常规把使动事件分析为致使 事件和结果事件两个部分,则( 3 5 a ) 的意思就是:致使事件和结果 事件之间必须有密切联系。( 3 5 b ) 是三

15、个条件的核心,因为只有 影响力大的实体认知上才凸显,才适宜被概念化为致使者。M a l l ( 2 0 0 1 ) 提出如使动事件成立,则致使事件必须可以观察到,也就是 说致使者和受使者之间的力量作用明显,可以观察到,这与我们的 看法是一致的。( 3 5 c ) 说明影响力的实施方式与事件的结果有自 然联系,违反这种联系则背离事件的理想的认知模型,不能构成合 法的事件。 这些条件不仅适用于动词和补语不能使动化的动结式,也适 用于动词和补语能够使动化的动结式。与已有研究不同,这里的 条件都是倾向性的,并不强调完全的预测,但是可以一贯地完全地 解释相关现象。 三对限制条件的具体讨论 我们提出的三个

16、条件是一个整体,内部联系非常紧密,很难分 开来论证,但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还是要分开来说明。另外 因为概念结构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所以很难穷尽性列举,以下 讨论只以典型情况来说明问题。 3 1 致使者和受使者有密切联系 这个条件的实质就是致使者与受使者概念距离要近。概念距 离的远近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择要说明。 3 1 1 客观时空距离的大小 11 9 ( 3 6 ) a 胃的强烈痉挛把她疼醒T 。b 。孩子的哭声把她疼醒7 。 ( 3 6 b ) 主语“孩子的哭声”也没有从动结式“疼醒”的动词和补 语获得题元,按照李亚非的分析应该违反题元准则,不合法,事实 似乎说明他的说法正确。但与( 3 6 b ) 形成对立的是,( 3 6 a ) 的主语 “胃的强烈痉挛”和( 3 6 b ) 的“孩子的哭声”都没有从动结式“疼醒” 的动词或者补语获得题元,可是“疼醒”使动化却合法,李亚非的理 论无法解释。另外两个句子的“疼醒”的“醒”都不能使动化,所谓 “醒目”之类都是比喻的用法,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