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讲义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700618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6.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讲义(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医学心理学 编写 景志敏 绪 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心理学兴起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 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 。 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心 理 活 动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 :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

2、志过程 : 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心理 活动 个性心理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人格 ) 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心 理 学 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心理卫生 心身医学 行为医学 生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 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心身观、健康观、疾病观。 影响医学研究方法、对象、范畴和对策 。 几种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社会-心理-

3、生物医学模式 平衡医学模式 平衡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balance medical model) 心身观:一元论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健康观:阴阳平衡 疾病观:阴阳失衡 病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 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心病心药医” 生物医学模式 (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 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 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 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 方法机械化、绝

4、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 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 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 (holistic medical model) 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 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 互影响的、不可分割。 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 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 方式有关) 医生要对病人进行整体诊断

5、、治疗、护理, 并提高病人整体素质健康,预防现代病。 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 地位 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类死亡顺位的变化) 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改善医患关系 死亡顺位(前三位)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过去) 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癌症(现在) 2000我国死亡顺位排序 城市 农村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 心脏病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心脏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病、”“文明病” “慢性病 ”的特征 原因 多 病程长 难痊愈 遗传 年龄 性别 吸烟 缺乏锻炼 应激 不良个性 行为方式 机体 长时间 疾 病 症 状 健康概念的改变 健

6、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 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 。 WHO 医学心理学是新医学模式中的三大支柱 学科之一。 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第一阶段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隔 断、消灭传染源,预防疾病。 第二阶段个人卫生 :母婴保健、围产期 检查、免疫注射等提高个人体质,预防疾病 。 第三阶段行为卫生 ;改变有损健康的不 良卫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 防“现代病”。 (健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 、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等)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提高诊疗水平 降低医疗费用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临床疾病谱(综合医院的门诊病人) 美

7、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 1/3 中国上海(徐俊冕):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 各占30%多。 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为4-5%,约7千万抑郁 症患者,成为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 WHO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1/5的医生能 正确诊断出抑郁症,仅有1/5的医生会正确处理抑郁症 。 。 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 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 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 费难以计数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任务和分支学科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任务及观点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及其相关学科 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心

8、 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 研究心理因素对躯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 响. 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和康复中 的作用. 研究如何通过心理机制,达到治病.防病 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1、树立认识人的整体观 2、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3、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医学心理学分支与相关学科 临床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心理卫生 心身医学 行为医学 生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身统一的观点 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认知与自我评价的观点 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 实验法 心理测验法、心理评定量表法 调查法 观察法 前瞻性研究法

9、和回顾性研究法、纵向发 展研究法和横向研究法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阶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阶段: 3、机械论医学模式阶段: 4、生物医学模式阶段: 5、社会生态模式阶段: 6、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心理生理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 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 景所做出的评价,这些评价受个体的 信念,假设,思维方式等认知因素的影 响. 掌握要点 概念: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 问题:1.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如何认识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3.医学心理学的研

10、究对象是什么? 4.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5.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学派有哪些 ? 思考题: 你认为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你个人有何重要意义 。 (1)结束 编写 景志敏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 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 :喜、怒忧、哀、悲、恐、惊 意志过程 :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心理 活动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人 格 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等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进化与动物心理发生 个体脑发育与个体心理发

11、生发展 心理活动在脑部位的研究 临床观察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实质 科学心理学对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动物进化看:感应性感受性 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意识( Conscious) ()从个体发育来看:a人出生后,脑重量 的变化。 b “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思维最多 只有一些低级的感觉 ()脑的生理研究证明:a加拿大神经外科 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通适当电流刺激病人 有关脑区,因病人是局麻可报告受刺激的体 验证明皮层感觉区的存在。 b近几十年对大脑 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动物 鼠 猫 猴狗狮 猩猩 人 象 鲸 脑重( 克) 0.4301001202204

12、00140050007000 体重0.23.5546120507025007000 0 脑重指 数 0.060.430.521 种别 新皮质 旧皮质 古皮质 间脑皮质 刺猬 32.4 29.8 20.2 17.6 兔 56.0 14.0 23.8 6.2 低等猿猴 85.3 2.8 8.7 3.2 黑猩猩 93.8 1.3 3.32.1 人 94.9 0.6 2.2 2.3 ()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损伤 ,产生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 变化(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1861 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在临床观察 中发现一个病人30年内,仅能发一个音 而不能说话,病人去世后经尸检见病

13、人 左半球额叶第三额回上有一个鸡蛋大的 损伤,得出左半球参与言语控制的结论 ,并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 2.心理是对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包 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和心理反映。 ()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能力、 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能对现实 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如中学时代的同学,第一次 郊游),另外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 在的东西的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作者通 过构思,把现实中的人和猴、猪的主要特征结合起来而创造的。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

14、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狼孩”的故 事。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 产生不同的反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的实践经验 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人的心理反映总 是通过具体人实现的,总是带有个人特点的。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实质是:心 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 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人 都有自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认识过程就是 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 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感感 觉觉. . 与与 知知 觉觉. .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15、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 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 程。 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象都是客观 的具体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 ,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 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 理属性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 还依赖于知觉本身的特点。 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感知觉的意义 感知觉是人类一 切 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指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v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 进行加工的能力。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 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对对象知觉得比 较清晰,背景则知觉得比模糊。 知觉的选择性(图1) 知 觉 的 对 象 与 背 景 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