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00423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13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简明读本(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 言 陶行知自青年时期起就立志要使全中国人都受教育,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著,丰富的精神遗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国”、“建国”,而不是“为教育而教育”、“为读书而读书”的书呆子,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无私无畏为民主为真理而奋斗,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社会活动家、社会改革家;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纯洁的言行待人处世,在他心里,人间都是诗,“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他把人间的一切诗化,诗的天地,诗的生活,他自己就是诗的人,

2、一位卓越的“爱满天下的大众诗人”。 陶行知这么无私、无畏、天真、烂漫,让我们走近他,学习他,实事求是,还陶先生以历史本来面目,使他的精神在新世纪发扬光大。目 录第一章 陶行知生平 3 第二章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三大不朽贡献10第三章 陶行知的四大崇高精神24第四章 行知思想概论34第五章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42第六章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毕生奋斗的动力与总纲55第七章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灵魂60第八章 对陶行知诗歌的评价78第九章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87第十章 生活教育与书本知识 103第一章 陶行知生平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出自平民的巨人,他的一生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

3、瘁,在教育史上开创了个时代。他的贡献与世界上任何一位大教育家相比,都不逊色。 他是谁呢?他的名字叫陶行知。 陶行知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当代大文豪郭沫若赞扬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称誉他为“万世师表”。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尊重他,在他去世以后,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董必武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一、青少年求学时代 陶行知原名文浚,祖籍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陶生年还有1892、1893诸说,此处从众)。这个山村,景色宜人,可以望见巍峨雄伟的黄山,乡民勤俭朴实,算得上是典型的中国农民。这大概正是他热

4、爱故乡、热爱祖国的一个最早的感情基础吧!当时的皖南,人民是非常穷困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的陶行知,也过着艰难的日子。父亲颇有文化,做过乡镇职员,并曾小本经商,破产后回村务农,母亲在县城耶稣教堂里做佣工。陶行知经常挑菜进城,到教堂帮母亲干活。劳动给陶行知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周围农民痛苦的境况,使陶行知从小培育起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陶行知7岁随父到休宁县万安镇外祖父家,留在镇上吴尔宽家经馆伴读。15岁进入歙县城内崇一学堂读书,受该校校长英国传教士唐俊贤的青睐,这是一所开设新学科的中学。17岁进杭州广济医学堂,因校方歧视不入教的学生,愤而退学。1910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次年转入金陵大

5、学文科,受美国人包文校长器重。在校内参与创办金陵光学报,任中文版主笔,信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积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始研究王阳明,受其知行合一思想影响。1914年以第一名毕业,夏末靠借贷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州大学学市政,1915年夏获该校政治硕士学位。1915年秋,入哥伦比亚师范大学研究教育,为实验主义教育家杜威、孟禄的学生,1917年夏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出洋留学,使年轻的陶行知扩大了眼界,接触到欧美新的教育思潮,加强了改造处在内忧外患中的祖国的愿望。 1917年秋后回国,在轮船甲板上与同学畅谈理想,立志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受到教育。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为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而奋斗的艰难历

6、程。由于国危时艰,陶行知的纯洁理想总是不能如愿以偿。 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六个阶段 陶行知投身教育事业,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1立志改革,推动平民教育 陶行知留美回国以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19年初,中华新教育共进社成立,他任该社出版的新教育杂志主编。在此期间,他不仅使教务工作搞得井井有条,还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并著文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对革新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1921年末,与蔡元培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杜,任主任干事。1923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与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读

7、本。次年,积极筹备平民周刊,撰写平民教育概论。为了推行平民教育,奔走于河北、察哈尔、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遍地开花,仅两年时间,经平民学校学习,识得1000字,摘除文盲帽子的达50余万人。1925年,任新教育评论杂志主编。 2倡导乡村教育运动 1926年开始,陶行知集中精力提倡乡村教育。提出“到民间去”、“到农村去”的口号,鼓励同志到乡村去创办学校。次年春,亲自到南京北郊劳山创建全国第一所农村帅范晓庄乡村帅范。由蔡元培、王云五分任该校董事会的正副董事长,陶自任董事会秘书兼校长,赵若愚任第一院院长兼研究部长,陈鹤琴任第二院(幼儿师范)院长。在晓庄师范的办学实

8、践中,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928年他协助浙江省教育厅蒋梦麟、沈定一创办湘湖乡村师范,介绍晓庄师范学生操震球,王琳、程本海前往主持工作,由操任校长。他还亲自到校进行教学做合的研究与指导,使这所学校也办得十分出色。次年春,陶行知又派晓庄毕业的学生吴庭荣、蓝九盛、朱友梅到苏北建立淮安小学,自己一度兼任校长,后派汪达之专任,后来因宣传抗日救亡而闻名全国的新安旅行团,就是这个小学的创造。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因害怕晓庄师范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用武力封闭该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流亡口本。 3推行普及教育运动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继续坚持斗争,自此到1935年,是他投身普及教育运动时期。

9、在这期间,他担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并在副刊自由谈发表杂文,猛烈抨击“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主张一致对外,团结抗日。他以普及教育为手段,贯彻进步的政治主张。发起“科学下嫁运功”,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儿童科学丛书指导,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儿童中去。1932年在上海大场创建山海工学团,先后派马侣贤、朱泽甫、王作舟、张劲夫、林一心、徐明清等到总部和分部担任领导。在这一年他还派张宗鳞到广西桂林,戴自俺到河南百泉办学。1 933年发起组织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次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并在工学团推行艺友制与小先生制,张健、

10、侣朋、方友竹、陈挺夫、华荣根、杨应彬等都是这时培养的骨干,小先生制先后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名声远播海外,使普及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4倡导国难教育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同会”,并与沈体兰、王洞若、张劲夫、丁华等组织“国难教育社”,倡导大众歌曲和大众歌唱团,推行国难教育。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呼吁团结抗日。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各界救国会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出国,周游26个国家和地区,向华侨与世界人民宣传抗日救亡主张,成效卓著;在伦敦时,

11、曾三次拜谒马克思墓并写诗赞颂马克思:“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二四七四八,小坟葬伟大”(二四七四八为坟场编号)。 5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与全面(抗战)教育运动 七七抗战爆发,陶行知将“国难教育运动”改名为“战时教育运动”。1938年为了配合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号召,他又把“战时教育运动”改为“全面(抗战)教育运动”。这一年8月,他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补习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接着应聘为国民参政员,于l0月1日到达武汉,鼓励在武汉的晓庄学生参加抗战。11月到桂林,创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起草战时教育方案。12月25日生活教育社在桂林正式成立,李任仁、黄炎培、邵力子、刘季平、戴

12、伯韬、吴新稼,张劲夫、土洞若等30人为理事。陶被推为该社理事长。后又成立晓庄研究所,密切联系抗战实际,开展全面教育。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人才幼苗:1940年9月,周恩来、邓颖超专程访问了育才学校,留下了“一代胜似一代”的签名题词。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自由主义的陶行知的思想日趋激进。 6开展民主教育运动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陶行知渴望苦难中国和平统一,积极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提倡“民主教育”运动。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办民主星期刊,主编民主教育杂志。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陶行知多次往访晤谈。194

13、5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校长。1946年4月回到上海,先后在学校、工厂、机关、广场发表演讲一百次,进行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7月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还写信鼓励育才学校师生为民主事业而斗争到底。 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充分显示出他一心为民,永不满足,不断革新的优秀品格。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患脑溢血逝世,享年55岁,有子四人,陶宏、晓光、陶刚、陶城。他一生留下了近700万字的著述、演说稿与诗

14、作。今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组成编辑委员会,刘若曾、杨葆馄、董宝良分别为名誉主编、正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全集8卷本。后又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组织以方明为首的编辑委员会,征集资料在陶氏家属的大力支持下,由戴自俺为主编,胡晓风任特邀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2卷本陶行知全集,2002年9月出齐。 第二章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三大不朽贡献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也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大众诗人。他从爱国主义、自由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有过多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一生中从事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教育,但并非孤立地限于教育。他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三大不朽的贡献。 一、倡导生活教育运动,创办了许多第一流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陶行知在一生中,亲手创办或经他推动,陆续办起了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思想的许多当时堪称一流的学校。洪波所及,影响了计多地方,唤醒了许多青年,培养了许多革命志士与各种专门人才,在黑暗的旧中国,建立起了几处短暂的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小小的民主乐园,为改革旧教育作出了示范,为建立新教育展示了无穷光明的前途。这里仅举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亲手创办的三所著名的不同类型的学校: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为例,就不难看出他的突出的成就。 晓庄师范的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