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003626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2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培训剖析(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2015年6月 介绍 目标任务: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 配化、装修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 主要特征: 1)工程现场湿作业向工厂化预制生产转变 2)工程现场质量监管向工厂质量监管转变 3)工程现场农民工向工厂技术人员转变 1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2 前言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 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核心预制混凝土构配件 梁(叠合) 、柱(叠合) 楼板(叠合) 剪力墙、内外墙板 楼梯、阳台等 2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重点 预制构件 3 4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方

2、式的工业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标准化 以定型设计为基础 部品生产工厂化 以工厂制作为条件 现场施工装配化 以建造工法为核心 结构装修一体化 以建筑设计为前提 过程管理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2、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5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主体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内 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混凝土结构 生产效率 现场装配,生产效率高,减少人力 成本 5-6天一层楼,人工减少50%以上 现场工序多,生产效率低,人力投 入大 需6-7天一层,靠人海战术和低价劳 动力 工程质量 误差控制毫米级,墙体无渗漏、无 裂缝 室内

3、可实现100%无抹灰工程 误差控制厘米级,空间尺寸变形较 大 部品安装难以实现标准化,基层质 量差 技术集成 可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精细化 通过标准化、装配化形成集成技术 难以实现装修部品的标准化、精细 化 难以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信息 化 资源节约 施工节水60%、节材20%、节能 20% 垃圾减少80%、脚手架、支撑架减 少70% 水耗大、用电多、材料浪费严重 产生的垃圾多,大量脚手架、支撑 架 环境保护施工现场无扬尘、无废水、无噪音 施工现场有扬尘、废水、垃圾、噪 音 6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 设计阶段(100) 0.5 管理与效益(100) 0.

4、15 建造过程(100 ) 0.35 标准化设计评价(25) 预制率(25)、装配率设计评价(15) 集成技术(10)、室内装修评价(15) 信息技术应用评价(5 ) 设计深度评价(5) 工厂化制作评价(28) 装配化施工评价(54) 一体化装修评价(23) 信息化管理评价(30) 综合效益评价(70) 3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途径 二次拆分工程设计 构件生产现场装配 构件生产 (标准化) 少规格 多组合 工程设计 (标准化) 现场组装 系列构件产品标准: 质量控制标准: 初期阶段: 发展阶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 7 新型建筑工业化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

5、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 p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 化、管理信息化、装修一体化。 p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从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 而言的,“新型”二字主要是与我国以前的建筑工业 化相区别,着重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 合。 p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 主要方式和手段。 新型建筑工业化 为什么提出“建筑工业化”? p原因一:(国家政策)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效率 2013年初,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 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文件,将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作为一 项重要内容。其中 (八)推动建

6、筑工业化。 2013年底,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其中2014年十项 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七项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筑 产业现代化。 2014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 )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p原因二:劳动力下降,劳动成本上升 国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快速发展始于二战后,20世纪七、八 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 洲等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和技术革 新。目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在欧洲、新加坡以及高烈 度地震区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得到广泛

7、应用。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国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国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国家規範PCa技术书(日本 ) 日本PCa技术协会(已有中文译本) 日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规范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份关于在1995年神户大地震期间混凝土结构性能 的报告,显示了由于日本规范的改进,所产生的影响。 大量的根据1971年以前日本建筑规范建造的现浇混 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或被严重损害。 1971年,日本对建筑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要求增 加柱箍筋的数量。在1995年神户强烈地震期间,在如此 强烈的地面运动的区域中,凡是遵守日本1971年建筑设 计规范条款的建筑,没有一例倒塌,尽管有些被严重损 坏(混凝土保护层破碎或开裂

8、发生)。 1981年,日本又对建筑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它 引进了在梁柱节点部位,在梁中刻意地设置塑性铰的 要求。这个做法保证了塑性铰发生在梁中,并发生在 设计者预期的、希望发生的部位。 在1995年神户的大地震期间,在如此强烈的地面 运动的区域中,凡是遵守日本1981年建筑规范条款设 计的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倒塌,也没有不可修 复的重大损伤,而只有可修复的混凝土破碎或次要裂 缝发生。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p20世纪50年代:开创(主要是前苏联技术) p20世纪6080年代:发展 p20世纪90年代:低潮 传统装配式建筑存在问题: (1) 建筑功能/使用功能:户型单一、渗漏、不保温

9、、不节能,标准 低、质量差 (2)结构问题:抗震性能等 (3)效率与成本:与现浇结构相比无优势 p21世纪10年代:恢复、发展、创新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p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叠合构件 的受力性能,1977年开始对装配式结构体 系进行了研究和开发,1991年在借鉴前苏 联的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装配式大板居 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1992年编制了 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技 术规程。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p近年来,我国多家科研单位、高校等对装配 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国外先进技术、成熟 经验的借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

10、构在我国 多个省市得到了大力推广及应用。目前国家 已编制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深圳、上海、辽宁、安徽、 黑龙江等都已经编制了相应的地方规程。 p山东省规程编制 为加快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推 广应用,促进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安排, 山东建筑大学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依据国 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结合我 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程。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建筑面积:10380平方米 地下一层,地上15层,建筑高度45m 2-

11、15层采用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钢 支撑结构体系 南京万科上坊6-05栋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钢支撑结构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南京万科南站项目 栋号结构体系 建筑层数 (地上地 下) 建筑高度 (m) E04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 剪力墙结构 19261.050 F04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15249.050 G02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13+243.05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定义: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各种可靠的方式进 行连接,并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形成整体的混凝土结构 。 期望的效果: 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完全等同的 整体性、稳定性和延性。 装配整体式

12、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关键技术问题: (1)水平缝、竖缝的钢筋连接技术 (2)结合面抗剪性能:粗糙面、键槽、抗 剪钢筋 (3)新型配筋技术:大直径、大间距 (4)锚固技术:锚固板等机械锚固技术 (5)结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 柱吊装 小梁 吊装 叠合板底板吊装 大梁吊装 节点 箍筋 下一楼层

13、梁板钢筋铺设 浇筑混凝土 START (一)规程适用范围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的装 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 土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 土剪力墙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部分框支 剪力墙结构的民用建筑。 (一)规程适用范围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8度(0.2g ) 8度(0.3g )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60504025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13012010075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130(120 ) 110(100 ) 90(80)65(55)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110(100 ) 90(80)70(60)35(25) 装

14、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 剪力墙结构中,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50%时 ,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 剪力的80%时,应取括号中数值; 3 当结构中仅采用叠合梁、板构件,而竖向承重构件全部现浇时,其最大 适用高度同现浇结构。 (二)结构布置要求 p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重视结构布置的规 则性。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现浇结构。 p 特别不规则,是指具有较明显的薄弱部位, 可能引起不

15、良后果者,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2010第3.4.1条。 (三)叠合楼盖 p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装 配整体式结构中,下列部位楼盖宜采用现浇 混凝土 : 1 结构顶层、地下室顶层; 2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及其相关范 围; 3 结构体型收进处的楼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 4 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 5 斜柱上、下端周围局部楼盖 。 1.叠合板 装配叠合板的形式 常规的预制底板混凝土叠合板 桁架钢筋 混凝土叠合板 预制带肋底板 混凝土叠合板 1.叠合板 n 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 钢筋,可增加预制板 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 面抗剪性能。 n 钢筋桁架的下弦与上

16、 弦可作为楼板的下部 和上部受力钢筋使用 。 n 施工阶段,验算预制 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 ,可考虑桁架钢筋的 作用,减少预制板下 的临时支撑。 1.叠合板 n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的预制底板上设有板肋 且在板肋上预留孔洞,预留孔洞中布置横向穿孔钢 筋和管线,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单向板或双向板。 n 板肋的存在,增大了新、老混凝土接触面,板肋预 留孔洞内后浇叠合层混凝土与横向穿孔钢筋形成的 抗剪销栓,能保证叠合层混凝土与预制带肋底板形 成整体协调受力并共同承载,加强了叠合面的抗剪 性能 。 1.叠合板 2.叠合梁 n 叠合梁预制部分的截面形式: 叠合梁预制部分可采用矩形或凹口截面形式。 (a)矩形截面(b)凹口截面 2.叠合梁 n 叠合梁的箍筋形式: 可采用整体封闭箍筋或组合封闭箍筋的形式。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 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 (a)整体封闭箍(b)组合封闭箍 2.叠合梁 n 叠合梁的梁梁拼接节点: 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