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0350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座桥连起千万个梦瑞安市飞云江大桥侧记王骏从枫桥夜泊中让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桥,到再别康桥里让徐志摩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桥;从冰心小说桥中连通两国文化与情感的桥,到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里工人为之不懈奋斗的桥;从“断桥残雪”中充满着对美好爱情憧憬的桥,到“卢沟晓月”里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珍视的桥。桥,自古以来便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交通设施而存在,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无数文人骚客、寻常百姓的乡情愁思、梦想希冀。对瑞安百姓而言,飞云江大桥正是这样一座不可替代的梦想之“桥”。 2012年5月29日,天气仍然沉浸在连绵的阴雨之中。昏暗的天色,隐约的细雨,却丝毫没有影响瑞安人激动的心情。在飞云江大桥北岸引桥处,

2、早早地便排起了汽车的长龙,聚集起了人的海洋。上午10时整,烟花爆竹声伴随着掌声、欢呼声、相机快门声在飞云江滚滚的江面上荡漾开来。一辆警车带领着长长的车龙自北向南驶向飞云江姐妹桥老桥。至此,飞云江姐妹桥终于携带者瑞安人十余载的梦想,展开彩色的羽翼在飞云江上腾空而起!一、滚滚飞云水,千年渡江难这是一块浸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她坐拥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地处上海经济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这里枕山面海,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丽旖旎,被称为“天瑞地安之城”这就是中国农村综经济实力百强县(市)浙江瑞安。瑞安水系发达,密如蛛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特色。全境江、河、湖水面面积105728.55亩,均

3、属于飞云江水系。如果说,是飞云江的滚滚江水孕育了这座市井繁华、商贸发达、人文荟萃的千年古城,那么,飞云渡正是瑞安走向中国,乃至走向世界的窗口。飞云渡口约始设于南宋,自古为浙南闽北交通要津。“飞云渡口水茫茫,历历风帆海外樯。江面乱流行十里,依稀风景似钱塘。”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自福州还杭过瑞安中如此描述飞云江渡口。飞云江自古江宽流急,灾害频繁,又因古时船身小、易受天气影响,翻船事故多发。据旧志另星记载,从明万历二年(1574)至民国27年(1938),在中游以下河湾段就发生过“洪水横溢”、“江潮内溢”、“陆地行舟”的水患37次。下游河口的飓掀海溢的灾害更甚,自南宋至民国就发生过32次,其中乾道二年

4、(1166)八月十七日“夜潮入城”、“漂民庐,毁盐田、坏农稼”,就酿成“浮尸蔽川,存者十一”的惨景。生于宋元之交的林景熙在飞云渡诗中写到:“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民间也有谚语:“飞云江十个关,个个都是鬼门关”。1915年,由瑞安乡贤项湘藻等人创办的瑞安通济轮船公司将河轮引用于飞云渡。1958年10月,瑞安轮船公司成立,实行轮渡和船渡并航,后专航轮渡。渡轮初为机轮拖驳船,1978年钢质渡轮投入营运。1985年,飞云渡3艘客轮对开,每5分钟1班,日渡旅客3至4万人。至此,沿用千年的木船摆渡退出了历史舞台,飞云渡进入了轮渡时

5、代。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而来。今年63岁的市轮船公司职工陈永森,自1978年始驾驶渡轮往来于飞云江南北两岸。“在飞云江大桥通车前,渡轮是飞云江两岸百姓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都有很多等待渡江的老百姓。尤其是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码头上人头攒动,渡轮根本没有时间停靠在码头休息,必须在码头之间来回穿梭,马不停蹄地运送乘客。”据市轮船公司历史资料显示,1978年飞云渡完成人渡1172万人次,高峰期达到日渡5万人次,80年代末到达顶峰。而对于汽车驾驶员来说,等待“飞云渡”是行走在104国道上最让人害怕的事情之一。瑞安市志记载,飞云车渡始于1955年,日均渡汽车20余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汽车数量逐渐增多

6、。1982年渡口车渡运量达22.81万车次,日均624车次;1983年达26.7万车次,日均720车次。尤其在1984年9月瓯江大桥通车后,来自全国的车辆开始涌向飞云渡口,导致汽车渡承运压力剧增。1984年飞云江渡口汽车渡运量达37.63万辆,日均突破1000车次大关,1987年最高日达2453辆,而此时车渡仅有4艘渡轮。据瑞安交通志记载,飞云江南北两岸待渡汽车时常排成长达五六公里的长龙,最长达10公里,汽车待渡时间最长达168小时。如果遭遇台风、低潮、雾天,渡轮,还时常出现事故,以致驾驶员们抱怨:“跑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62岁的瑞安市江城运输公司驾驶员颜春林自1973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

7、驾驶过拖拉机、货车、客车等多种类型的机动车,在飞云江南北两岸跑运输。家住飞云江大桥南岸入口附近的他介绍说:“80年代是飞云车渡最堵的时候,汽车在南岸最远排到瑞安与平阳交界,北岸经常排到东门。一些外地的司机没有料到飞云渡口会出现这样的长龙,以致一车水果全烂在渡口。那时候车队伍里时常发生偷盗,一些司机为了争一个靠前的位置,甚至动手打架。”万古不息的滔滔江水,在哺育瑞安大地的同时,也羁绊着人们出行的步伐。行路难,这是往来于飞云江两岸的人的切身感受。建设一座桥,这萦绕在瑞安人民、来往旅客心中千年的愿望与期盼变得日益急切起来。 二、天堑变通途,巨龙跨两岸1984年,对于云江两岸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

8、的一年。1984年6月6日,瑞安县委第五届全委会一致同意把建设飞云江大桥工程正式写入县第六届党代会的报告。同年9月25日,飞云江大桥建设蓝皮书正式形成。建设飞云江大桥,这个在瑞安人心头萦绕千年的梦想,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资金、选址等诸多难题也严峻地摆在各级领导的面前。1984年9月27日,或许仍然有很多人无法忘却这一天。就是这一天,建设飞云江大桥的难题遇见了希望的曙光。当天,繁忙的南门渡口引路上,汽车长龙在缓缓向前蠕动。一群人拥着几名长者,在候渡的汽车长龙中来回走动,不时地向司机询问。这其中就有当时的交通部副部长子刚。故事还得退回到两天前说起建设飞云江大桥的蓝皮书正式形成的当天,恰逢瓯

9、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子刚副部长和浙江省省长薛驹应邀来到温州参加庆典。在第二天商讨温州交通问题会议期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向子刚副部长提出建设飞云江大桥的设想。子刚副部长当场表示,飞云江大桥按照瓯江大桥的投资比例,交通部出20%的资金。当时飞云江大桥已经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3795万元,相当于2座瓯江大桥的建设投资额,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承担总投资额的80%无疑是巨大的压力。这时,时任瑞安县委书记的张桂生突然闯进会议室,娓娓陈述了飞云江渡口的历史和现状,说明建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听了浙江、温州以及瑞安的汇报,子刚决定到飞云江渡口看个究竟。9月27日,他和薛驹、袁芳烈等人来到飞云

10、江渡口,发现过江车队竟然排到几公里以外的莘塍镇仙桥路口,有的司机甚至要等上几天几夜才能过江。子刚当场拍板由交通部出50%资金建设飞云江大桥。资金的难题得到了的解决,但飞云江大桥的选址又让当时的瑞安政府产生了为难。据了解,当时飞云江大桥选址主要拟订了2套方案:第一套方案为市区西门礁石至飞云吴桥村(即现温福铁路飞云江特大桥路径);第二套方案为原隆山乡十八家村处至飞云东风村。据当时一位县政府领导回忆:“按第一套方案修建大桥,江面较窄,且江中心有小岛,相对而言造价低、技术难度小。但是此处地理偏僻,且大桥不能和104国道很好地衔接。而第二套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相对的造价和难度也就大大提高。”经

11、过仔细认真的研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飞云江行路难的问题,瑞安政府最终选择了造价高、难度大的第二套方案。1985年4月2日,飞云江大桥建桥工程会审会议上通过了设计方案。11月27日,飞云江大桥主桥实行公开招标,铁道部大桥局第四桥梁工程处中标,承担建桥重任。冲破种种困境,飞云儿女的大桥梦终于起航。在建桥过程中,瑞安政府主要负责房屋拆迁、安保、后勤保障等工作。在施工人员进场前,隆山乡十八家村附近的房子还没有拆除,到处都是稻田。得知飞云江大桥将从村里经过,当时仙降、城郊和城关二区一镇12个村的5000多农户热烈欢迎,积极配合政府工作。1985年4月至6月,短短两个月时间,瑞安政府顺利完成征地150亩,迁

12、房1115平方米,移葬墓穴357座。1986年3月15日,施工队伍陆续进场,飞云江大桥正式破土动工。作为当时中国最长的公路桥,飞云江大桥建设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潮汐、台风等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工程建设者面前。1986年8月12日,飞云江大桥工地正在施工的一号桥墩告急。连日的雨水冲刷,使一号墩承台基坑周围地表出现了大裂缝,软状海淤泥向基坑内滑动。根据潮汐预报,8月18日的大潮水位要漫过江边滩地,一号桥墩基坑将全部“泡汤”,这将导致下一步架梁工程无法按期实施。抢筑一号桥墩,犹如背水一战。危急时刻,一支多工种的抢险队伍打响了“一号桥墩保卫战”,夜以继日拼搏在一号墩工点,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战,终于将承台钢

13、筋和基桩钢筋牢牢绑扎在一起。为了大桥顺利竣工通车,瑞安人上下一心,积极保障飞云江大桥建设的后勤。当时,钢材、水泥等工程建材是国家计划供应物资,国家向飞云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提供了23000吨水泥,5900吨钢材。当时县机关职工宿舍正在修建,有人提出借用部分水泥,日后归还,但是被县领导严词拒绝。据时任飞云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宣传科科长高圻前介绍,1986年瑞安大旱,大桥施工人员饮水困难。城区、莘塍两地群众想方设法节水,每天支援大桥工地150吨饮用水,极大地缓解了建桥工人生活用水紧张状况;温州和瑞安组织各地的汽车20多辆,为大桥工地突击抢运水泥300多吨,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需要;瑞安个体劳动者近百人先后两次

14、到大桥工地,为大桥建设者提供理发、补鞋、修车等生活服务。1989年1月6日,飞云江大桥顺利竣工通车。飞云江大桥作为当时全国最大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全长1721米,最大跨度62米,桥面宽13米。其中5个主孔跨径均达62米,是当时全国乃至亚洲同类桥梁之首。就是这样一座桥梁,从破土动工到竣工通车,仅仅耗费了不到3年的时间,其速度可以说是创造了我国公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一条巨龙腾空而起,云江两岸天堑变通途。车辆只需两分钟就可以顺利过江,“行路难”终于变成了历史,而飞云汽车渡也于1989年淡出了历史舞台。三、南北齐发展,“堵”字人人叹一位桥梁专家曾说:一座桥建成了,就会形成一个交通圈,而这

15、个交通圈往往会带动一个经济圈。飞云江大桥的顺利通车不仅畅通了飞云江两岸的交通,更促进了瑞安南北两岸经济的突飞猛进。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汽车数量的一路攀升。在2000年前,瑞安的汽车总数尚未过1万辆。但2001年以后,瑞安的车辆数量开始不断激升,势不可挡。至2008年的7年间,瑞安一下子新增了9万多辆汽车,平均每天新增36辆,其中2006年新增15219辆,平均每天新增近42辆;2007年新增汽车14146辆,平均每天新增近40辆。据统计,至2008年1月底,瑞安市汽车保有量就已突破了10万辆大关。在这之后,车辆激增的步伐不曾停止。据介绍,2008年与2009年,每年新增车辆均达2万余辆,平均每个工

16、作日上牌的数量高达111辆,其中私家车的占了80%以上。这也逐渐演变成了飞云江大桥不能承受之重。飞云江大桥原设计日通车辆为1.5万辆,而18年后日通车辆增加到了5万多辆。据交警部门介绍,大桥上原设计只有双行道,每向只有一个机动车道,而衔接大桥引桥的两边均有4个以上机动车道,从两边汇集来的车辆到了大桥入口时,骤然减缩,形成瓶颈。同时,随着来往车辆的激增,车流量远远超出大桥原通行设计能力,通行能力明显下降。大量新手不熟练操作以及部分司机不遵守规则争先恐后地插队,大桥阻塞情况日益严重,节假日尤甚。针对飞云江大桥堵塞问题,交警部门没少动脑筋。他们在大桥北岸引桥处设置流动红绿灯,以此分流车辆,但一到高峰期,车辆便排起了更长的队伍,甚至影响其他道路正常通行。比如,高架桥方向的红灯亮时,车辆排到104国道周湖段;新商城方向的红灯亮时,车队排到了瑞光大道上。交警部门只好调配警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