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99717 上传时间:2017-09-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题点 黪麓 文许保利 1978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百代表性的重 厌钢铁公司、戌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6户地方国营 工业企业率先进行 扩火企业自主权试点 ,由此启动了国百企业改车。目前,国有企业改车已 是过32午的历程,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在各种改苹举梧探索中前行。百相当数量的国有企 业倒在改阜的路上,但半竟也百相当数量的国百企业 突出重固 ,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之路。今 天的固有企业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固有企业,这种变化使我们对固百企业改车与发展的一些问题有 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I、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取向问题 关

2、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取向,曾主要有三种观 点: 第一,计划化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改革并不是要否定指令性计划,而是在调整指令 性计划的同时,完善指令性计划,发挥好指令性 计划的主导作用。此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分 为两个部分:受指令性计划调节的部分,即有相 当部分的重要国有企业仍然要执行指令性计划, 它们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受市场调节的部分,即 一部分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不再执行指令性计 划,完全受市场调节,它们是国民经济的补充。 第二,市场化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逐渐直到最后取消对国有企 业的指令性计划,让国有企业直接面对市场自主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3、。为 此,就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体制与 机制的转换。 第三,私有化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国有企业改革主旨就是将国有企业改为非国有企 业,除少数垄断领域外,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要改 为各种形式的私有企业。因此,改革的主要任务 就是有步骤地出售国有企业的资产,直至售完为 止。此时,国民经济中只有一些垄断行业保留一 定数量的国有企业。 而付诸实施的主流观点则明确否定私有化取 向,即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要改为私有企业,而是 在保持国有企业性质的同时,赋予企业更多的经 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国家 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并为此还出台了一些相 应的政策。在所有制形式上,明确提出,以公

4、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 是,不搞私有化并不否定将一些国有企业通过适 当方式改为私有企业。因为一些在计划体制下生 存的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后,由于产品、技术或 机制等原因陷入困境,只能改制为民营或私营企 业,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完全不同于主动出售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行为。 至于说是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党的十四 大前,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当时的提法就是计 划与市场的结合,而怎样结合则可谓观点众多, 总之就是计划与市场都要有,哪个都不能被否 定。党的十四大后,则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 就是市场化,不再提计划。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 践来看,虽然在提法上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但 201 0

5、 9 姿产 17 l专家煦点 ZHUA lAGUA l磊 实际上在按照市场化的目标前进,因为对国有企 业的指令性计划在不断地缩小,而直接面向市场 的部分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取向就是在坚持国有企 业性质不变的同时,积极推进企业经营行为的市 场化,使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 主体。这样的改革取向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 计划取向的改革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它实际上 是要继续坚持并完善原来的计划体制,只不过是 让计划体制外生存一部分受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 活动,而它们又主要是由非公有制经济组成的。 显然,这时并不存在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而私 有化取向首先就面临着意识形态的障碍,因为

6、启 动改革后,明确说明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这自 然就否定了私有化的改革。同时,私有化也面临 实际操作的难度,它相当于实行前苏联、东欧国 家的休克疗法式改革,这必然会带来国民经济的 大衰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当时经济发 展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很难承受经济如此波动 而带来的社会压力。这种巨大风险可能引发的后 果,是任何改革者都不会做出的选择。 二、关于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问题 既然改革的取向是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 化,那么国有企业就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 争。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 入市场,通

7、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 用。”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 “建立$-I-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 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 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存在于竞争 性领域。要求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实际上 就是要国有企业退出市场,这同国有企业改革的 市场化取向显然是相悖的。因此,让国有企业退 出竞争性领域的倡导者本质上就是国有企业改革 私有化取向的主张者,只不过是换个角度的说法 而已。

8、因为企业的资产是有专用性的,竞争性领 蘩STATE AssETS酾AKAG芝M 莩 域的资产很难转化为垄断性领域的资产,那么这 种退出只能是选择出售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 结果则是一种自然的私有化。 一般来说,所谓的竞争性领域是指市场准入 不会受到限制,只要投资者有实力、有意愿就能 够进入。而垄断性领域则是市场准入受到限制, 必须经准许后方能进入,但即使这样的领域,如 果企业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也仍然存在竞争。 以此判断,除非是自然垄断行业,其他所有领域 都是有竞争的,只不过是由于市场准入的方式不 同,它们被分为垄断性领域和竞争性领域。目 前,因准入限制而形成的垄断性领域主要是电 网、军工、石

9、油、电信,它们拥有国家给予的特 许经营权。当然,在某些竞争性领域,对项目投 资也要进行核准,进行市场准入的审核,而这种 核准是针对所有投资企业。一些企业的投资没有 被通过,在核准中被筛选下来,只是因为它的投 资项目被淘汰,而不能视为市场准入的限制。让 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意味着国有企业只能 存在于受到准入限制的垄断性领域。此时,非国 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相互竞争,而国有企业在垄 断性领域相互竞争。由于不处于同一领域,所以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关系,如果有关 系只能是上下游的交易关系。 进行如此泾渭分明的经营领域划分依据就是 国有企业在垄断性领域有效率、非国有企业在竞 争性领域有效率,

10、这样的判断可能在西方经济学 的教科书有论述,但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经济 发展还没有这样的答案。同时,让国有企业退出 竞争性领域更存在操作上的难题。如果这样,在 中央企业中除电网、军工、石油、电信领域外, 其他领域的国有企业可能都要退出。而对垄断行 业的改革一直都在讨论和探索,打破垄断又是 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势必又会扩大竞争性领域的 范围。这样,仅中央企业的退出规模就将是巨大 的。退给谁?退给外资,他们当然欢迎,但这显 然不是选择。那么,可供选择的只能是退给民营 企业,但就民营企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它们 很难能够经营管理好这些资产,还承担不了这样 的重任。所以,退!就面临一个接的难题。换一 个

11、角度,如果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运行良好,为 何要退出?只能说非国有企业做得更好,这说明 非国有企业更有竞争力,那么它就有能力进入竞 争性领域并将已有的国有企业逐渐淘汰出市场, 从而不存在让国有企业主动退出的问题。 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理由无非有 二:一是认为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在 竞争性领域退出。如果确实如此,提出“国有企业 退出竞争性领域”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话题,因为 市场竞争的结果,会无 隋地淘汰没有竞争力的国有 企业。即使国有企业不想退,残酷的市场现实,也 会自然将其逐出市场。当然,历史上确实有国有企 业经营困难,受到救助而艰难地生存,但这并不仅 仅由于它是国有企业,而是

12、它担负着社会保障的责 任。在社会保障没有社会化的情况下,这样的国有 企业是很难退出市场的。二是认为国有企业占据不 平等的竞争地位。而这种不平等的主要方面就是国 有企业拥有银行信贷的融资优势。这确实是客观现 实。但这种优势主要不在于它们是国有企业,而是 因为它们是大企业。目前的国有企业均已集团化、 大型化。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银行信贷优 势,这是国际惯例。 国有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已是定论。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它存在于哪些领域,是 由企业的能力所决定的,而非人为的界定。如果 企业在某些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难以持续经营, 它只能选择退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它能够在某些领域

13、做得好,而强行其退出, 这同国民经济的效率是相悖的。当然,在国有企 业经营中,它会从某些市场中退出而进入新的市 场,但这是企业经营中所进行的业务或市场领域 的调整,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同主张国有企业退 出竞争性领域是根本不同的。 三、关于近几年国有企业发展问题 2003年以来,是国家对于国有企业支持政 策最少的时期,但又是国有企业发展最快的时 期。以中央企业为例,20032009年,主营业 务收入由447万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 l789;实现利润由3006Z,元增加到7500Z,元, 年均增长1646;两项指标的增幅均远超过国 民经济的增长率。以前,有关国有企业的论述更 多的是摆脱困境

14、、如何搞好,对国有企业是否能 够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更多的是探索。国资委 组建运行初期,对于国有企业的未来,人们给出 的还是更多的不确定性。而到了今天,再谈国有 Z瓣 盎 焱 l焱 专家舰点 篱藏 企业时, “摆脱困境、如何搞好”的论述已经少 见,怀疑“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 展”者在减少。相反,却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 批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扩张太快,挤占了 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甚至将国有企业的发展视 为市场经济改革的障碍。现在,人们已很少否定 国有企业能够搞好,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已树 立起能够搞好的信心。 今天的国有企业能够有如此的变化,主要源 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立有

15、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实际上就是政府作为 出资人如何管理国有企业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以 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 9791997年,以行业主管部 门为主导的体制。国有企业隶属于各行业主管部 门,由它们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国有企业的运 行受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此时,国有企业很 难摆脱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政企不分 始终困扰国有企业的运行,相应地国有企业也就 很难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第二阶段,19982002年,多部门共同管理 的体制。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行业 主管部门,加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各行业主 管部门管理的国有企

16、业组建了几十家企业集团, 国有企业全部实现集团化。计委、财政、劳动人 事、企业工委等政府部门各司其责,共同管理国 有企业集团。这种体制使国有企业摆脱了指令性 计划,彻底实现了市场化,但多部门共同管理导 致职责不清,缺乏搞好国有企业的责任主体。 第三阶段,2003年以来,出资人主导下的监 管体制。针对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弊端,2003年, 将原来各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职能分离出来组建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其专司对国有企业 集团履行出资人职责。因此,对国有企业集团的 管理由政府各部门的多家管理变为国有资产监督 管理委员会的专门管理。这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的重大变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既不同于 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也不同于现行的政府部 门,它是专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对搞 好国有企业负责。国有企业的发展实绩证明,这 种体制是有效的。 20109 萄资产篱理 篓 专家艇点 20 ZHUA lAGUA l焱 (二)体制与机制转换实现突破 l979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了扩大企 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两步“利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