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Lun****ng 文档编号:11699387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海 探 索 认识三角形( 第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刘 雪 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章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平行线的 性质进行了探索 ,具备了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三 角形内角和结论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学习 三角形 内角和的结论 时是通过撕 、 拼的方法 得到的 , 具备了直观操作的经验 , 同时以前的数学学习, 学生 经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 ,具备了合作学习的经验和 能力。 二 、 教 学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要 素,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 0 o 和直角三角形两锐 角互余, 会对三角形按角分类。 ( 2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 、 操作

2、、 想象、 推理的 活动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 能力 。 ( 3 ) 情感与态度: 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 意义,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性 。 三 、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 8 0 。 ,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 0 。 的探究与合情推 理 。 四 、 教 学方 法 引导发现法 , 合作探究法 。 五 、 教 学 准 备 三角板, 多媒体。 六 、 教 学 过 程 第一环 节: 活动引入 活动内容: 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 用三根笔摆 出一个三角形。 活动

3、目的: 使学生能从活动中回顾旧知, 引起学 习兴趣 , 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 第二环 节: 概念讲解 参照学生所画图形 ,提出问题 这些三角形 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归纳 : 1 三角形定义 : 由不在 同一直线上 的 4 三条线段首 尾顺 次相接所组成 的图形 叫 R 作三角形。符号表示: , 如图AAB C 。 s 每 s s : 的, 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 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 , 而 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 比如在学 习了特殊 四边形 以后 ,可以设计 了这 样一道 开放题 ; 已知 :如 图所示 , AAB C 中

4、, E、 F 、 D分别 是4曰、 A C、 B C 上的点 ,且D E aC , D F A B,要使四边形 A E DF ;菱形, 在不改变图形的前提下, 你需添加 的一个条件是 试证明: 这个多边形是菱形。 这 样的开放性作 业加深学生 对知识 的理解 , 优 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 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 提 高了他 们的数学 素养 。 四 作 业 设 计 的 多样 性 传统的数学作业大部分是单纯的计算和常规的 应用题 , 作业形式单调。 长时间的笔头练习不但增加 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 限制。所以数学作业设计应多样性。书面与 口头结 合; 思考与动手操一起的

5、; 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 有独立完成的与小组合作完成的等多种形式相结 合 。 如在讲授七年级数学“ 平面直角坐标系” 时, 作 业可以设计为: ( 1 )怎样告诉家长你的教室所在位 置; ( 2 ) 你在教室的哪一个位置; ( 3 ) 按一定比例制作 学校简易平面 图。 对于这个作业题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客观事 物可以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抽象出来,渗透函数 建模 思想。 另外 老师可以布置每周学 习时 间安排表 、长 时 间上网危害的调查表等一些实践性 的作业 ,让学生 自由组成合作小组 , 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调查。 教师 可以全程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 ,并及时进行指导和 解决学生存在疑惑的

6、问题。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 生的参与意识以及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既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 精心设计 、 合理布置数学作业, 不但能使 教师有效快速的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及时调 节课堂教学 , 而且能使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 减 轻学生 的课业 负担 , 巩固和 内化知识 , 产 生新 的学 习欲望 , 提高学习的效率, 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 考文献 : 1 党维玲 : 关于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 宁夏 教育科研 , 2 0 0 7 年第3 期。 2 王均列: 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 , 华章 ( 教 学探索 ) , 2 0 0 7 年第9 期。 3 王明一 : 在设计中

7、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 中小学教学研究 , 2 0 0 7 年第9 期。 4 蔡朱峰: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教学设 计) 2 0 0 7 年第6 期。 ( 作者单位 : 衢 州市衢 口区第一初 中) 教海探索 2 三个基本要素 : 边 , 角 , 顶点 。 活动 目的: 通过画图、 摆图, 引导学生归纳三角 形的概念、 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 的能力 。 3 练习题 : 如图, 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 其中以 AB 为边的三角形有几个? A B 是哪几个三 角形的公共边? C 是哪几个三角形的公 共角? 习题 目的 : 加深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 第三环 节: 操作探 究 1

8、 4 人小组合作 , 利用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 片, 撕、 拼等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 8 0 。 , 然后各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设计的方案并合情说理。 2 学生设计验证方法图: 3 第三个图拼出的学生不多, 第四个图有困难, 需 老师启发 引导 : 生答 : 三个角拼出了平角。( 第二个图学生容易 拼出, 并说理清楚) 师问: 撕两个角还可怎样拼?( 一角的两侧) 师说 : 第二章 , 我们也学习了1 8 0 。 , 在什么情况 下会有 1 8 0 的角出现 呢? 生答 :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师问: 那能不能只撕一个角去拼呢? 启发 : 利用删画效果, 让学生感受角的位置 发生

9、变化 , 但角的大小没变。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撕拼, 老师指导, 学生合情说 理 。 归纳: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 8 0 。 活动 目的: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到各小组指 导 , 参与他们的讨论 , 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指导, 从而 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 难点。 4 练习题: 在A B C 中, ( 1 ) ZC = 7 0 。 , LA- 5 0 。 , 则 口 : 。 ( 2) ZB=1 0 0 。 , A= C, 贝0 C = 。 ( 3 ) 2 Z _ A= LB + LC, 则 A= 。 习题目的:运用并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1 8 0 。 , 掌握用方程思想求三角形的角

10、度问题。 2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 几个钝角? 几个 锐角? 第四环 节: 三角形分类 1 观察下图三角形三个 内角的特点, 可以将三 角形按角分类 : 量 A c A B B c 分类 :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2 直角三角形的符号、 斜边 、 直角边, A 有一个内角为9 0 。 的三角形,m t 作直角三 I 角形( 数学符号: R t X ) 。 c L 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边, 直角的对边称为斜边。 3 师问: 直角三角形有许多性质, 你能发现它的 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发现: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活动目的: 使学生借助图形 , 根据三角形内角

11、的 大小 ,把三角形按角分类。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 习, 使学生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 4 练 习题 : ( 1 ) 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7 O 。 , 另一个锐角 ( ) 度。 ( 2 ) 一 个三角形两个 内角 的度数分别如下 , 这个 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 1 ) 3 0 o 和6 0 o ( 2 ) 4 0 o 和7 0 o ( 3 ) 5 0 o 和2 0 。 ( 3 ) 已知 AC B = 9 0 。 , C B 于D, ( 1 ) 图中有几个R t A?分别是哪几个? A 。 ( 2 ) 1 和 A有什么关 系? 2 和 呢? 习题 目的: 练习是 由易到难 , 由简到繁设计的

12、,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使 不 同的学生 得到不 同的发展 , 特别是 “ 学 习有 困难 ” 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 第五环 节: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你 还有 哪些 问题 ?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 自己 的收获与感想 , 并敢于说 出 自己的困惑 。 第六环节 : 布置作业 习题4 1 1 , 2 ( 直接填写在教材上) , 3 , 5 。 七 、 板 书设 计 认 识三角形 。 1 三角形 定义 。 2 三角形 三个 内角 的和等于 1 8 0 o 。 3 三角形按角分类 。 锐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4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八 、 教 学 反 思 1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 动手操作 、 思考 、 表达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 0 。 ,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 力。 2 通过让学生剪、 拼及合 隋说理 , 使学生的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提高。 3 每个环节都配有练习题 , 便于学生及时加深 对知识 的理解 。 4 若能更好地把握时间和节奏 , 效果会更好。 在 备课时,更应思考学生怎么学,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学 。 ( 作者 单位 : 西北大学附属 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