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Lun****ng 文档编号:11699122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pdf(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4 年第 4期 ( 总第 2 5 0 期) 北 方 音 乐 No r t he m M u s i c NO 4 2 0 1 4 ( C u mu l a t i v e l y N O 2 5 0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 斯雯 (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鸟鲁木齐 8 3 0 0 5 4 ) 【 摘 要】随着社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冲击,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重大危机,采 取有效的措施和传承方式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促进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与保护相关

2、学术论文的搜集和整理 ,通过四个层面的梳理对其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 要地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学术研究 ,国 外学界主要在音乐类非遗理论探讨与建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 保护体系的历时性、反思性与建议性,音乐类非遗保护与管理的 经验性研究三方面展开 了一定的研究。与国外对音乐类非遗保护 传承研究相 比,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的方法和理 念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学界近些年来主要从以下 四个方面对 音乐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进行 了一定的研究 。 一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

3、产保护基本理念与方法 桑德诺瓦 “ 有所为”亦 “ 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 一文中指出音乐类非遗的保 护应遵循 “ 有所为”与 “ 有所不为” 的基本理念,对于原生态音 乐文化我们必须保护,而那些为了迎合社会 、市场发展而丧失了民 族音乐文化本体 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应该坚决杜绝 。当今音乐类非遗 的实践既要主动学习外来 的优秀理论成果 ,又要寻求中国本土化的 理性实践,应提倡并鼓励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创新思维。 刘承华 “ 保存 ”与 “ 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 一文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进 行基本概念梳理 , 区分 了 “

4、 遗产”与 “ 需要保护的遗产 ”的不 同 , 提出了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技术性 、行为性 、符号性 、口传 性四大特点 。而音乐类非遗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精神性 、对受众 的 高度依赖性 、成果形态的易逝性的特殊性质 ,加大了音乐类非遗 的保护难度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音乐文化本体的基础上让 它长久延续和发展下去,而保护应围绕保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 维护 ,开辟 “ 生存”之路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对篆研究 周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提出要想做好保 护音乐类非遗的工作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 1 )要保护好音乐类非 遗 自身的 “ 生态环境”,不同的音乐类非遗

5、存在不同的人类群体 , 我们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手段。 ( 2 )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来说 ,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应该是存在于不同人类群体所具有 的音乐类非遗 “ 本体风格”。 ( 3) 所有音乐类非遗的存在都是以 传承人为前提的,再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必须通过传承人鲜活的表 演得以体现,因此传承人作为保护好音乐类非遗的载体是做好传 承与保护的关键。 王捷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文提出当前对于中 国传统音乐文化 的传承与保护仍然存在显著的问题。首先 ,政府 要为民间传承人提供一定 的经济资助 ,让身处农村 、贫困地区的 民间传承人可以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人到非遗文化 的 传承中。

6、其次要让音乐类非遗不要失去 自身的功能性,将其音乐 文化精髓保存下来 。最后要给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构建一个 “ 自然 1 2 N o r t h e r n M u s i c 环境”,通过开专场音乐演 出同时让这些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这 将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与问题研究 张晓霞、卢小兵 浅谈西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 的现状 、困境及对策 一 文指出,首先,西北地区传统音乐在 传承方面呈现出后继乏人 的现象 。其次存在一定的 “ 轻保护 、重 开发”思想 ,甚至出现把音乐非遗项 目作为 “ 摇钱树”的现象。 由于生存环境的

7、改变 ,很多传统音乐非遗只能被各种唱片 、电影 等现代技术记录下来成为 “ 博物馆里的艺术”。 最后从整体上来看, 西北音乐非遗的保护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文章针对 以上问题分 别对政府、学者、音乐院校、广播媒体等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李爱真 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经验与 存在问题探究一文就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 中所取得 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深入研究 ,提出作 为政 府要主导改善非遗 的传统环境;要以人为本 ,确立民间传承人 的 主体地位;要广泛宣传培育具有保护意识的多层次保护主体;要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作用。这是传承与保护地域性优秀音乐 文化的重要

8、途径。 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研究 沈洁 音乐教育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初探指 出各类院校通过课 堂教育、聘请 民间艺人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对 其进行保护、 研究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观 、 教师的教学观 , 同时要防止将 “ 传承” 沦为 “ 模仿”, 把保护变为 “ 发 明”。 韩若男 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思考 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基地,应承担起音乐类非遗 保护传承的重担。而高师院校在保护音乐类非遗方面具有很大的 优势,高校通过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非遗保护氛围、加大 课程改革力度、完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课程体系等举措 ,在保护 音乐类非遗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以上论文普遍认为音乐类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而教育 传承是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在高校 中突出 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 , 创新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方式 , 规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 的最有效的载体。但 是 ,上述研究大 多还停 留在 “ 讨论”阶段 。对于学校在 “ 非遗” 传承和创新机制的研究更是薄弱点。 作者简介 : 斯雯 ( 1 9 8 2 -) ,女 ,浙江东阳人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儿童发展与教 育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 究方向 : 基础音 乐 教 育与少数 民族双语音乐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