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985456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中的泰国潮剧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      潮剧随潮人走出国界,成为移民海外的华人艺术。泰国潮剧与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潮剧乃至东南亚其他国家潮剧关系密切,它们在中国东南亚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互动着,形成了一个充满变异与多样化的潮剧网络,丰富了世界艺术舞台,成为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典型个案。本文从分析泰国潮商与潮剧的关系入手,演示中国东南亚间潮剧网络的成型,探究泰国潮剧在此网络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潮剧在海外传播的经验和问题,对中国传统戏曲摆脱当代困境,寻找新的路向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泰国潮商与潮剧经营&

2、nbsp;    潮人移民泰国始于明代,19世纪中期成为泰国华人移民最主要的方言集团。以经商为主要生计的潮人形成了强势传统,使潮语在泰国商业界乃至由潮人创办的华校成为通用语言,这也为以潮语为表演语言的潮剧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潮剧随商旅传播到泰国,其兴盛很大程度上与潮商的经营有关。潮商在泰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当的经济实力与现代运营理念,文化认同感较强,组织经验丰富。随着商业网络的建构,潮商极大地推动了潮剧事业的发展,泰国潮剧成为一种移民族群艺术。     (一)潮商与潮剧的市场运营    潮人在泰国商业街

3、逐步发家。经济实力的强盛使潮州方言成为这一区域的强势语言,潮剧由此成为潮人进行商业活动、神祗祭拜、社交娱乐的重要媒介。19世纪末,“三聘街一带的商家每年中国农历九月初七至十二会请六棚潮剧戏班。这六棚戏班相斗演,哪一棚演来最好,服装道具最佳者,则一整年声名大噪,人人传诵”1。    随着东南亚各地潮人移民的增多及其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南来及其他外来潮剧戏班不断留驻,泰国本土潮剧艺人得到培养,潮剧戏班应运而生,潮商开始介入。    20世纪20年代,郑智勇的花会厂雇用老三玉和新三玉两班,招徕赌客。周艾黎在海外潮剧纵横谈2一文中认为郑智勇雇

4、用戏班常年演出的做法为潮剧商品化的开始,到20年代,就有各埠潮商组成公司聘请潮剧团前去定点演出。泰国政府亦将潮剧演出当作一种商业性的华人娱乐。“由于剧团及演员人数增加,便向观众收费作为剧团的一种收入,政府因此便有征收税赋的政策。拉玛五世皇在1893年制定娱乐税条例,对演出的剧团征收娱乐税,而且在每次演出之前必须向政府官员要求发给许可证。对于戏剧征收的娱乐税率,在该条例的附件甲中,规定白天演出征收4铢,晚间演出也征收4铢;如果白天和晚间连续演出则征收6铢。”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位于耀华力路和石龙军路经常演出潮剧的戏院有真珠宫、真天、东舞台、西舞台、新中国、天

5、外天、南星、乐天、东湖、月宫、大观园、中国等。4剧场又称戏院,演出场所固定、独立,设施完备,一般建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的大城市的繁华地带。剧院是现代戏剧的标志与产物,剧院的出现既是演出舞台的变化,也意味着戏剧观念、表演形式、观演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有了剧院,新的泰国潮剧经营形式便开始了。    早期的泰国潮剧班受到所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组织和管理既保留了传统的结构和方式,又有现代运营模式。“戏班除较多由当地富有的潮商或产业界人士投资经营,继续实行班主制外,有的则采取股份制或团场合一的组织管理方式。 团场合一的组织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于城市,

6、而且较多是由戏院聘班租团经营,也有的地方有时是由戏班向戏院租用场地、舞台,并负责戏院场内工作人员的一切开支,然后将戏院作为相对稳定的场所自行演出,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密切了团、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关系,对参与竞争和繁荣演出均有一定刺激和促进作用。”5    作为主要的潮剧演出组织者,戏班班主通常与戏院经理、职业剧作家联手,一方面选择演出曲目,另一方面招揽观众。组织人、演出者、观众的身份、职业不同,但有共同的社会心理期待。泰国潮剧戏班在其内部采用聘用制,奉行“优进劣汰”,精干、高效,更注重经济实效,班内人员职责分明,等级森严,且多数采用“加彩”的做法优待名角和

7、出色的艺员,这对潮剧艺术的提高有一定的激励作用。6同时,充满机遇的潮剧戏班也是严峻的竞技场。“戏班为了在曼谷站稳阵脚,争得一席之地,除了经常变换新招,使演出尽量迎合观众口味,同时配合戏院向社会大肆进行广告宣传,敲锣打鼓上街散发海报,并以赠送礼品(如绸缎、衣料、化妆品)等办法招徕观众。”7    (二)潮商的开拓创新意识    除了观众之外,包括潮商与潮剧戏班在内的团体是决定潮剧传播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因素,而潮商的开创意识从根本上推动了泰国潮剧的现代化和本土化,既使泰国潮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又使之走在中国乃至海外潮剧的前沿。 &n

8、bsp;  1925年,在潮籍侨领陈景川的支助下,由泰京国民日报主笔陈铁汉倡议的青年觉悟社成立,并迅速发展起来,汇集了十余位职业潮剧编剧家。陈铁汉在中国求学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返回后决意变革泰国潮剧剧目。陈铁汉与梦憨、君侠,天外天戏院经理陈秋痕,培英中学教师余春渠、苏醒寰、苏竞寰,戏班编剧谢吟等人,以“适应时尚,编演新剧,推进对旧潮剧的改革”为宗旨,请教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的艺人、学习戏曲编剧技法,同时,他们极力开拓潮剧题材,使之跳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忠臣孝子的旧框架。8青年觉悟社成员还进一步努力尝试结合泰国华侨华人的现实生活,编改并演出潮剧现代戏,如谢吟表现商人奔波之苦

9、的伦理剧五子泪等。陈铁汉与谢吟合作将古装传奇戏游龟山改为可怜一渔翁,针砭时弊,伸张正义,为泰国潮剧“文明戏”开了先河。9    1946年,当时的泰国侨团、同乡会、同业公会等纷纷成立起来,潮剧界也认为有组会的必要。经导演卢明组织策划,会员大会于树人学校举行,参加者除经常在戏院演出的四个剧团外,还有走唱班艺员等,人数多达三千多人,大会选出苏竞寰为理事长,中强为副理事长,卢明为理财,痴红为秘书,会址暂定杭州戏院。大会除达成各剧团不得互相争抢演员和出版潮剧期刊这两项协议外,还组成以编剧苏五郎为首,由各演员认股投资的“潮艺剧团”,在东湖戏院(现白兰饭店)演出。10潮艺剧团

10、出版过一期刊物宣传,但由于内部班主艺员间意见不一,没有共同复兴潮剧的共识,加之泰国经济也尚待恢复,协会未见大的作为就消失了。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商在转向潮剧电影的同时,也投资广播潮剧。泰国华语广播电台最初是官商合资,华人资本家负责营业部,最后六七年因收益好由政府接管,华人资本退出。12    (三)潮商与传统潮剧、泰语潮剧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潮剧本身的没落以及潮剧电影从事实上变质,使舞台潮剧观众急速减少。潮商虽难转此逆势,他们依然经营或支持着传统潮剧演出,促成并推动了泰语潮剧的发

11、展。    1982年,为演出八仙庆寿,泰中潮剧团“还特邀潮州会馆主席金崇儒扮演汉钟离、广肇会馆理事长关元年扮演张果老、客属会馆理事长黄清林扮演铁拐李、海南会馆副理事长云昌扮演曹国舅、江浙会馆理事长张杰陵扮演韩湘子、福建会馆理事长张笃生扮演吕洞宾、台湾会馆主席张长春扮演蓝彩和、云南会馆理事长杨名邦扮演何仙姑”13。泰国传统潮剧艺术团体组织者多为商者兼职。泰京叶韵儒乐轩曲艺团团长翁文奎便是南兴中西药行总经理、南兴隆两合公司董事长。    泰国传统潮剧以酬神潮剧为主要演出方式。现存以酬神潮剧为业的流动戏班有老万年兴、万年兴、老万年春、新中

12、正顺、老中正顺、新怡梨、老怡梨等30多班。这些戏班实行班主制,演员实行合同制,班主兼老板、剧团团长和经理,有的甚至是班主全家办戏班。酬神潮剧演出的支持者多为小商人,也有华人社团。2005年10月,九皇斋节期间,在七圣妈庙演出的老三正顺班所得捐酬金为泰币4万铢,亦有星马泰潮剧团总代理商为其助演。泰国福建会馆赏老万年春班1万铢,惠南坛互助委员会奖同。     泰中潮剧团先后在包公铡侄、忠烈杨家将等传统剧目中,尝试运用泰语的音韵谱写曲调、唱念台词,被当地观众称为“泰语潮剧”。14支持泰语潮剧者多为大商人,他们以担任名誉会长或会长的形式参与经营。最初庄美隆策划的泰语潮剧得

13、到协成昌公司的支持,以及华社侨领的关照。2003年,泰语潮剧赵子龙救阿斗上演,赞助演出的有泰中戏剧艺术协会会长翁宗同、泰国华人青年商会主席李桂雄等。2006年11月5日至12日,泰中友好协会、泰中戏剧艺术协会、泰中文化艺术中心组团赴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祝贺单位有泰国中华总商会、泰国潮州会馆、泰华进出口商会、泰国华商联谊会、泰国工商总会、泰国商联总会。 二、中国东南亚间的潮剧网络     “移民网络是一系列人际关系的组合,其纽带可以是血缘、乡缘、情缘等。移民网络形成后,一方面,移民信息可能更准确、更广泛传播,移民成本可能因此而降低,从而不

14、断推动移民潮。”15另一方面,潮剧传播客观上也有利于网络的延伸,产生移民增殖效应。随着潮人移民跨越国界的流动,中国东南亚间的潮剧网络逐渐形成,潮剧在这一特殊的艺术网络社会空间中演变为典型的移民族群艺术。    潮剧流播于泰国,据英国学者布赛尔的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及其他有关文字记载,最早是在17世纪中叶。其时,暹罗大城始有潮剧演出,并受到朝野人士的欢迎。“潮剧戏班到台湾演出始于18世纪中、后期,即清乾隆年间。1784年,蔡人在其汇编的教说闽南话的指南中,列举当时在台湾演出的剧种,除昆腔、四平、乱弹等正音戏外,就已经有泉腔和潮腔。”161772年,清人朱

15、景英的海东札记记载了台湾潮剧演出情况:“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于道。演唱多土班小部,发声诘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名曰下南腔。又有潮班,音调排场,亦自殊异。”17潮剧戏班最早进入香港演出,据传是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主要是在每年酬神和喜庆节日,由文咸西街、永乐街、和兴西街、高升街、德铺西街、乾诺道西等一带的潮属商行或潮人居住的社区、街坊,聘往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有的也被潮商聘往戏园表演,主要是招待国内海外过往的商贾及其随从。18    “泰国曼谷王朝四世(公元1851年以后),广东省的潮剧戏班老双喜与老正和班抵达曼谷演出。这些潮剧戏班以曼谷为中心,经常游埠到新加坡、马来亚、柬埔寨、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919世纪中后期,过往戏班逐渐增多,演出渐渐趋于频繁。20    光绪十三年(1887),清廷驻新加坡领事李钟珏在新嘉坡风土记写下相关记载:“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其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间有演闽剧、潮剧。”“最初出现在新加坡的潮剧戏班,是清光绪年间的赛永丰班和老赛宝丰班。老赛永丰班当时在小坡二马路密驼路口(即皇后酒楼对面教堂原址)的草坪搭棚帐演出,最轰动的剧目是双玉鱼。”21    越南和柬埔寨相传于清同治年间也开始有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