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98539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本科)题目: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一)、古希腊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二)、中世纪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三)、近代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四)、德国古典哲学(五)、现代哲学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西方

2、哲学史 中西方价值观 差异 正文: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 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 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 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一)、古希腊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古希腊哲学也称古希腊罗马哲学。公元前 6世纪的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在东方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方哲学史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以后,首先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赫拉克

3、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 流派:(1) 米利都学派。代表及其思想:泰勒斯,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另一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万物本源是“无限”,一切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而无限本身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2) 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代表及其思想:毕达哥拉,他提出了灵魂轮回说和数的和谐说。(3) 赫拉克利特。代表及其思想:赫拉克利特,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他的主要的思想有: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

4、,它过去、现在和将来 赫拉克里特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万物皆流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逻各斯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对立统一: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4)爱利亚学派。代表及其思想:克塞诺芬尼是他们的先驱,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芝诺和麦里棱则起着扞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 克塞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

5、“一”,巴门尼德则由此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认为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芝诺提出一系列论证来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麦里梭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认为“存在”是无限的和不能创造的。(5)原子论者。代表及其思想: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是在几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不同只在于形状和大小。 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

6、,自然哲学时期的各派学说都失之于独断。他们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的真,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他们的思想是相对主义的。高尔吉亚认为一切都同样的假,他的思想属于怀疑论。苏格拉底和智者一样,也是集中研究人的哲学家,他同样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反对未经批评的独断,但他与智者相反,主张有客观真理、认识事物是可能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他的论辩诘难的方法是辩证法的最早来源。 公元前 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

7、这就在本体论上分裂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与个别之间建立起联系,认为这种联系的关键就是有目的的发展,发展是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 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死后约800年期间,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纯粹的希腊哲学渐成过去。这800年的前期,主要哲学流派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怀疑论。伊壁鸠鲁学派。代表及其思想: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卢克莱修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

8、,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便可消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驳斥了怀疑论。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二)、中世纪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511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 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波爱修认为“种”与“属”是头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加工的结果,共相存在于事物之中,而它本身却是非物质性的;解释了基督教神学中“三位一体”和神的存在等教义。爱留根纳他主张“否定的神学”

9、,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相左;认为统一的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反之,愈是多样性的东西则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实。1114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中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 经院哲学。代表及其思想:安瑟尔谟、罗瑟林和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这是由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重普遍概念与重个别事物的思想分歧发展而来的。实在论以安瑟尔谟为代表,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主张只有普遍是真实的,普遍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唯名论以罗瑟林为代表,受亚里士多德的以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的思想影响,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不过是名称。托马斯阿奎那,他明确主张哲学服务于神学,

10、反对阿拉伯先进哲学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说;他区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图加以调和;他认为启示高于理性,哲学以理性解释上帝,不能与宗教信仰相矛盾。1415世纪中,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 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日益脱离神学。在这个时期以前,12世纪的阿拉伯着名哲学家伊本路西德已提出了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思想。他崇敬亚里士多德,甚至具有比亚里士多德更多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提倡“二重真理”说,否认真主干预世界,主张自然事物受因果必然性支配。13世纪,伊本路西德的学说盛行,形成了所谓“阿威罗

11、伊主义”的思潮,其最大代表是在巴黎大学任教的布拉邦的西格尔。此外,在这个时期中,唯名论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也重新盛行,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这个时期的唯名论代表人物是R.培根、J.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神秘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神学家M.J.埃克哈特(三)、近代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1)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即1516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从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现实的此岸,从清净的僧院走到了纷扰的尘世,从而发展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追求科学知识,

12、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面貌。自然和人成了当时思想界所研究的中心课题。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研究古代文化和各种哲学流派,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派的希腊人普莱索、贝沙里扬和意大利人M.费奇诺,亚里士多德派的P.彭波那齐 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萨的尼古拉、B.特莱西奥和G.布鲁诺。尼古拉从当时自然科学的材料出发,在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对立面一致的原理。他把多样性的统一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只有对立的

13、统一才是最高的真理。他还明确主张,要把握对立面的一致,需要经过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即“感性”、“知性”和“理性”的阶段。(2)中期近代哲学 1718世纪末,是近代哲学的中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现实世界成了可以由人类把握的对象,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问题上。真正的近代哲学也就 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时期主要哲学派有经验论和唯物论,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莱和D.休谟,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 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他把经验当做统一思

14、维与存在的关键,在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扰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笛卡尔是近代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他排斥一切外在权威,把人的思维当作哲学的开端。他的“天赋观念”说,主张单凭思维中的普遍性概念即可把握最高真理;他的怀疑一切的主张,就是清除成见,完全运用思维以达到客观真理。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最可靠的原理,把思维和存在直接地统一起来。 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和唯理论者。他认为多样性的个别事物不过是唯一实体的变形,只有实体有独立自存性,个别事物只有通过唯一实体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 洛克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他尖锐地驳斥了笛卡尔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说,提出了自己的白板

15、说,不过他也强调人们能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普遍性的概念。洛克是温和的唯名论者,认为感觉中的个别东西是第一位的。莱布尼茨是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他站在笛卡尔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反对洛克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他说洛克的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关系密切,他自己的体系和柏拉图接近。他也重视普遍性概念,是“天赋观念”说的拥护者,不过与笛卡尔略有区别。在本体论方面,他表述了普遍与个别、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的看法,认为万物的实体是“单子”,“单子”虽然彼此不能相互作用,但由于“前定和谐”而联系在一个统一体即神之中。 巴克莱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他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认为世界上除了感知的主体即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观念”之外,什么也没有。他主张极端的唯名论,不同意洛克的“概念论”,认为抽象概念既无客观实在性,也不能存在于人心中。休谟也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他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因此,一切玄学问题都不可能成立。休谟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完全否定了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把多样性和个别性当成了最高原则。 17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