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97992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南林城市经济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世界城市化趋势与国际性城市建设第一部分 世界城市化发展回顾(一)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城市化从时空藕合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城市化与城市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地理中心也因此在不断改变。?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于西南亚地区,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但由于当时政治上的分裂,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这些最早城市,人口规模一般均很小,大约只有500025000人。 大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最早城市,随后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城市也相继诞生。 据估计,世界上第一个超过10万人的城市可能是当时埃及的首都底

2、比斯(Thebes)。 而到公元前5世纪,城市文明在地理上的扩展已比较充分,除巴比伦外,波斯、希腊、印度和中国都开始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了。 到了公元前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国,都处在兴盛时期,其首都罗马和洛阳的人口有可能达到了65万左右。 随着帝国的衰落,这些城市也跟着衰落了。至公元1377年,罗马城市的人口只剩下1.7万人左右。 北欧城市发展总体说来要远落后于南欧,在公元1000年之前,尚没有超过4万人的城市,而当时处于西南欧的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和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其城市人口都已达到45万之多,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和意大利的巴勒莫也已分别达到9万人和7.5万人。 到公元1400年,随着西

3、北欧经济的发展,其城市人口规模才开始迅速增长起来,巴黎首先成为当时欧洲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7.5万人,与此相对应,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却下降到15万人左右。 与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发展不同,亚洲城市发展却一直保持着活力,事实上,在公元80018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几乎都位于世界各国之冠,只是首位城市因首都区位的变迁而变化很大,从唐长安到宋杭州、南京,再到元、明、清的北京,经历了从西到南和从南到北的地理变化历程。(二)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城市化? 18世纪中叶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以崭新的面貌,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入城镇化时代。? 这一时期

4、不仅城市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据资料记载,在1800年,世界上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只有1个,而到1850年达到3个,1875年达到6个,1900年达到16个,1925年达到31个,到1990年人口达到200万的城市已有94个。?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社会的相互联系也大大增强了。? 目前,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将有可能形成新的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而不再是一个被国境分隔得支离破碎的城市体系。世界城市发展时空分布比较? (1)世界城市体系的重心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重心的变

5、化。因此随着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全球经济重心向环太洋地区的转移,世界城市体系的重心也必将再度发生转移。? (2)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长期以来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人口规模来看,北京作为世界首位城市的历史长达近300年之久。? (3)工业革命是使西欧和北美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根本动力,并且由于工业革命后的殖民化过程,西欧、北美的城市发展格局被纷纷复制在殖民地各国,从而强化了西欧、北美城市体系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城市发展格局面临着新的多元化的挑战。 第二部分 世界城市化现状特征(一)城市规模增长显著? 自50年代末西方工业化扩散以来

6、,世界城市规模的发展出现了迅速增长的新局面,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规模的增长更加显著。其结果,世界首位城市聚集区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1950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个,即纽约和伦敦,均分布于发达国家。? 到1970年,出现了8个新的特大城市,其中3个(东京、洛杉矶和巴黎)位于发达国家,5个位于发展中国家。在这5个特大城市中,3个位于拉丁美洲,即墨西哥城、圣保罗和布宜诺斯艾利斯;2个位于中国,即上海和北京。? 1990年,世界特大城市数增长至20个,其中有6个分布于发达国家,14个分布于发展中国家。? 2000年,世界特大城市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到28个,其中6个将分布于发

7、达国家,22个分布于发展中国家。(二)十大城市聚集区序位变化明显? 从城市人口规模上看,世界十大城市聚集区的位次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却较快。? 1970年,位居全球前10名的城市聚集区分别为纽约(1620万)、东京(1490万)、上海(1120万)、墨西哥城(940万)、伦敦(860万)、布宜诺斯艾利斯(840万)、洛杉矶(840万)、巴黎(830万)、北京(810万)和圣保罗(810万),而到1990年,则分别为墨西哥城(2020万)、东京(1810万)、圣保罗(1740万)、纽约(1620万)、上海(1340万)、洛杉矶(11

8、90万)、加尔各答(1180万)、布宜诺斯艾利斯(1150万)、孟买(1120万)和汉城(1100万)。(三)城市首位度扩大? 在全球许多国家中,城市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均很大,而且由于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在若干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首位度近几十年来还有所增加。? 如墨西哥城,1970年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30.1%,而到1990年则上升为31.4%;孟加拉的达卡在相应年份的比重则分别为29.6%和35.0%三、世界城市化发展背景分析?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正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 大约2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告别了农业

9、经济时代,迎来了工业经济社会,而自本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又迎来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工业社会曾经大大改变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使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部分,替代了土地要素的主导地位。同样地,信息社的到来也必将大大改变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带给人类社会全新的面貌。信息社会特征(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代替制造业经济。(2)与此相适应,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上的普通工人或熟练技术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

10、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生产过程本身也跨国化,不仅存在来料加工形式,也进口越来越多半成品用以组装成品。(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因而成为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跨国公司通过对一定市场的垄断来控制经济环境,政府作为最大的劳动力雇用者和资本使用者,直接和间接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工会则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维持其自身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在信息社会里,政府会越来越多地从事经济计划工作,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确保社会生活的正常安全运转。(6)由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11、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其特征不是呈自然级数变化,而是呈几何级数变化 第四部分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明显? 由于信息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自60年代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全球出现新一轮的劳动地域分工,给若干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中尤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最为显著。?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都将经历一个持续高速的发展,从而使世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据预测,到2000以后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从

12、1990年的45%上升至51%,其中发展中国家从37%上升到45%。到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进一步上升至65%,其中发展中国家上升至61%(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体系多极结构? 随着世界贸易的增加和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不断渗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从而使若干全球信息节点城市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或国际性城市,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脉。? 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使全球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等级体系结构,即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 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由于相互间联系的广泛性而愈益重要。随着世界城

13、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的重要性会愈加明显,其发展也会更依赖于与世界其它城市的联系。(三)大都市连绵区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自7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们即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并纷纷观察到城市边缘地带的快速增长过程,认定分散化趋势确实已经展开。? 从更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带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过程。? 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使人类聚落向具有良好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地域结构演化。(四)首位城

14、市主宰世界经济? 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重构不仅形成了全球新的经济空间结构,而且形成了新的空间权力结构,使全球经济实体多层次化,出现了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州联盟(EU)等全球经济实体或跨国经济组织。这些经济实体的所在地(即城市区域)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其社会特征的建设中,正在一步步替代国家的作用,使国家权力空心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确立和全球城市化的普遍到来,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将会最终主宰全球经济命脉,使若干世界性的节点城市成为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的实体,形成全球城市体系的格局。? 在若

15、干城市首位度极高的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左右和逐渐主宰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趋势已见端倪。(五)国际性城市内部的社会极化现象? 由于第三产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化,在国际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阶层之间的明显贫富分异,即控制经济生活的决策者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而从事初级服务业的人员则相对贫困化。? 由于国际性城市里这两类人员比重较大,因此此种社会极化现象就特别引人注目。 ? 由于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种种歧视,迁入人口有沦为最贫困阶层的明显倾向。 ? 与社会极化相关联,国际性城市的空间地域分化过程也趋于剧烈化。城市曾一直被认为是文明进步的熔炉,是不同文化、语言和宗教的人们友好结合的融合点,是宽容和交际的所在。

16、? 在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人们思想尚未完全适应,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人口的突然增多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并进而加以排斥,使社会空间隔离过程加剧:一方面是原居民财产与地位过分受保护的地区,另一方面是充满危险的少族民族聚集区。(六)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在工业社会,城市的增长潜力基本上取决于该城市的规模,而城市的规模也决定了该城市在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层次;而在信息社会,城市的发展潜力却取决于该城市与全球其它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规模大小。 ? 未来较小的城市也可通过联系网络,利用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同,在特定的更新方式中靠专业化优势来获得较大的发展活力。? 这种通过网络分享知识和技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