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诊断、流行及防治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697392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诊断、流行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八、诊断、流行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八、诊断、流行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八、诊断、流行及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八、诊断、流行及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诊断、流行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诊断、流行及防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 体 寄 生 虫 学 (Human Parasitology)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寄生虫学教研室 寄生虫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Diagnosis, Epidemic & Control of Parasitosis 一、寄生虫病诊断 (1)询 问 病 史:感染史、排虫史及 临床症状 (2)体 格 检 查:皮下包块、皮疹 一、寄生虫病诊断 (1)询 问 病 史:感染史、排虫史及 临床症状 (2)体 格 检 查:皮下包块、皮疹 (3)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寄生虫病的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2、实验室检查的注意事项 3、病原学检查方法 (1)寄生虫通过宿主的排泄物、分泌

2、物、 血液离开人体,繁殖力强,感染较 重 直接到宿主的排泄物、分泌 物、血液中查找离体阶段。 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2)寄生虫通过宿主的排泄物、分泌物、 血液离开人体。对感染较轻、数量较 少或离体阶段个体太小者,可采取浓 集法查找离体阶段。 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3)寄生于体内却在肛周产卵或虫卵在 经过肛门时粘附在肛门周围采 用肛门拭子法查虫卵。 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4)有离体阶段的寄生虫在查不到离体 阶段时,又高度怀疑为感染者或进 行大面积人群调查可采用免疫 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5)寄生于体内却无离体阶段或呈隐性 感染可采用组织活检法查寄生 阶段和血清学

3、检查。 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1)注意蠕虫卵之间和原虫包囊之间的鉴别, 以及蠕虫卵与各种相似物之间的鉴别; 2、实验室检查的注意事项 (2)注意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对象。 (3)有些寄生虫要注意采集标本的时间及 送检的时间。 (4)有些寄生虫的离体阶段有间隙性排放 的特点,应反复多次检查。 (5)有些寄生虫的离体阶段具有感染性, 实验室检查时应防止实验室感染。 (6)血清学检查应考虑交叉反应、假阳性 和假阴性的存在,仅有辅助诊断意义。 2、实验室检查的注意事项 3、病原学检查方法 (1)粪便检查 a.直接涂片法:查蠕虫卵、原虫包囊和滋养体 b.改良加藤法:蠕虫卵的定量检查 c.浓集法: 沉

4、淀法查蠕虫卵 浮聚法查钩虫卵、原虫包囊 尼龙绢筛集卵法查血吸虫卵 d.培养、孵化法: 毛蚴孵化法查血吸虫卵 钩蚴培养法查钩虫卵 3、病原学检查方法 e.肛门拭子法:查蛲虫卵、带绦虫卵 f.孕节检查法:查带绦虫孕节 g.淘虫法:肠道蠕虫的疗效考核 (2)血液检查a.疟原虫的厚薄血片检查 b.丝虫微丝蚴的厚血膜检查 3、病原学检查方法 (3)排泄分泌物检查 a.痰液检查:查肺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蛔蚴、钩蚴、尘螨等 b.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查肝吸虫卵、贾第虫 c.尿液检查:查阴道毛滴虫、丝虫微丝蚴 d.鞘膜积液检查:查丝虫微丝蚴 e.阴道分泌物检查:查阴道毛滴虫 3、病原学检查方法 (4

5、)组织活检 a.骨髓穿刺:查利什曼原虫 b.淋巴结活检:查利什曼原虫、弓形虫、丝虫 c.肌肉活检:查旋毛虫 d.皮肤活检:查囊尾蚴、裂头蚴、肺吸虫、疥螨 e.直肠粘膜活检:查血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 f.肺组织活检:查卡氏肺孢子虫 二. 寄生虫病流行 (一) 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 分 类 虫 种 数 全国调查 病例报告 合计 原 虫 20 21 41 线 虫 13 22 35 吸 虫 17 30 47 绦 虫 9 7 16 棘头虫 1 2 3 节肢动物 66 66 自由生活动物 21 21 合 计 60 169 229 我国已报道的人体寄生虫虫种数 省(区、市) 检查人数 感染率(%) 推算

6、感染人数(万) 北 京 41633 34.778 376.3 天 津 22142 38.574 338.3 黑龙江 52131 17.521 617.0 上 海 62134 45.704 609.8 江 苏 63699 63.532 4260.2 湖 南 63794 76.705 4652.9 广 东 61517 72.126 4531.6 广 西 51883 86.165 3640.1 海 南 7958 94.735 621.2 西 藏 10303 52.033 114.3 新 疆 26301 42.976 651.3 总 计 1477742 59.690 湖 南 63794 76.705

7、4652.9湖 南 63794 76.705 4652.9 我国各省、区、市的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1992) 感染虫种数 感染人数 平均感染率(%) 构成比(%) 1 499871 33.8267 56.6709 2 256684 17.3700 29.1005 3 96225 7.3009 10.9091 4 24109 1.6315 2.7332 5 4372 0.2959 0.4957 6 686 0.0464 0.0778 7 95 0.0064 0.0108 8 16 0.0011 0.0018 9 2 0.0001 0.0002 单一与多虫感染的感染率及构成比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

8、特点 1、地方性: a. 中间宿主与媒介昆虫的分布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方性: a. 中间宿主与媒介昆虫的分布 b. 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 血吸虫的感染方式) 血吸虫的感染方式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方性: a. 中间宿主与媒介昆虫的分布 b. 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 血吸虫的感染方式) c. 气候 2、季节性: a. 媒介昆虫的季节性所致 b.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形成感染季节性 c. 寄生虫在外界发育及活动的季节性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3、自然疫源性 a. 基本概念: 有些人体寄生虫无明显宿主特异性, 可寄生于多种动物,这些寄生虫可在 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在动物之间

9、相互传 播。这种性状称自然疫源性。 b.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 然传 播的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 c. 意义:(a) 反映寄生虫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b) 反映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中 的复杂性;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三)流行三环节 1、传 染 源 体内有寄生虫生存、繁殖,并能将 寄生虫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 寄生虫由传染源排出以后,经过一 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 的途径。 经口感染蛔虫、蛲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肺吸虫、 肝吸虫、带绦虫等 感染方式小结 经 口 感 染 自 体 外 感 染 自 体 内 感 染 输 血 感 染 经 胎 盘 感

10、染 直 接 接 触 传 播 由 节肢 动物 传 播 经皮肤、粘膜感染 蛔虫、蛲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肺吸虫、肝吸虫、带绦虫等 钩虫、血吸虫、丝虫等 丝虫、疟原虫、利氏曼原虫 阴道毛滴虫、疥螨 弓形虫 疟原虫 猪带绦虫 蛲虫 感染方式小结 (三)流行三环节 1、传 染 源 体内有寄生虫生存、繁殖,并能将 寄生虫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 寄生虫由传染源排出以后,经过一 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 的途径。 3、易感人群 对寄生虫有较高感受性的人群。 (四)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温度、湿度、雨量、植被、地理环 境等。 各省(区、市)总感染率分级 标化感染率(%) 省(区

11、、市) 17.029.9 黑龙江、内蒙古 北 30.039.9 吉林、宁夏、北京、天津、山西 40.049.9 河北、新疆、甘肃、青海、陕西、上海 50.059.9 湖北、西藏、山东、辽宁 60.069.9 江苏、河南、安徽 70.079.9 广东、云南、湖南、江西 80.089.9 浙江、贵州、四川、福建、广西 90.0 海南 南 (四)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温度、湿度、雨量、植被、地理环 境等。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经济状况、科学水平、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生产方式。 2、生物因素 中间宿主、媒介昆虫。 三、寄生虫病防治 原则: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环节 (一)

12、消灭传染源 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以及保 虫宿主 寄生虫病的化学治疗 1、抗原虫药 氯喹、奎宁、青蒿素杀疟原虫红内期原虫 伯氨喹啉、乙胺嘧啶杀疟原虫红外期原虫 伯氨喹啉杀疟原虫配子体 氯喹治疗阿米巴肝脓肿 灭滴灵用于阿米巴、阴道滴虫、贾第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及隐孢子虫的感染 磺胺、乙胺嘧啶、螺旋霉素杀灭弓形虫 速殖子 2、抗线虫药 甲苯达唑、阿苯哒唑、 海群生抗丝虫药 3、抗吸虫、绦虫药 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广谱抗吸虫、绦虫药 左旋咪唑、噻 嘧 啶 广谱驱线虫药 三、寄生虫病防治 原则: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环节 (一)消 灭 传 染 源 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以及 保虫宿主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 境和个人卫生,控制和消灭传 播媒介及中间宿主 1、连续八年开展集体服药驱虫(居民、儿童); 2、改厕; 3、经济发展(人均480元上升至3815元),劳动和生活方式 发生明显改变; 4、加强了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三、寄生虫病防治 原则: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环节 (一)消 灭 传 染 源 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以及 保虫宿主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 境和个人卫生,控制和消灭传 播媒介及中间宿主 (三)保 护 易 感 者 加强个体防护,提高自我保护 意识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