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697378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券争议仲裁制度探究(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新国民 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走向关键字:培养,国家,家庭教育,教育,现代化,现代化的,走向 培养新国民 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走向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要:民国时期社会全方位的变革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思想冲击,家庭教育实践也逐步发生实质性变革。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逐步趋向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科学化,而在这变革过程中始终指向的一个中心便是新国民民族意识的塑造和保护,这一指向推动着民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引入了国家观念的新理念,确定了养成国民性的新目标,构建了爱己、爱人、爱国家的新内容,探寻了民主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民国时期;现代化;新国民;民主民族主

2、义 G459 文献标志码:A 1673-9094(2017)04A-0014-06 “家庭教育,本有广狭二义:狭义之家庭教育,系指子女入学以前之教育,又名曰学前教育,其意谓子女入学以前时期之教育,应由家庭负责,子女既入学之后,似可无教育责任,完全委之于学校矣。广义之家庭教育,系指家庭对于子女之一切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之种种精神上,身体上之教育也。现在所谓之家庭教育,应为广义之家庭教育。”1在这里,笔者所陈述的历史对象“家庭教育”,主要取其广义层面上的含义,指向的是家中的年长者如父母,对家中的晚辈所实施的蕴含教育意味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可能是自觉的、显性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隐性的。近

3、代以来,知识分子围绕家庭教育进行了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讨论,他们的讨论基本围绕革除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促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一议题而展开。究其讨论的基本历史样貌,笔者发现,民国时期的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家庭已然开始在家庭教育与儿童、与民族、与国家之间构建起主体间的相关性,不断通过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国民的培育和新国家的建设。 一、切入视角与援引理论 近代以来,民族危亡是中华民族民众所集体关注的最迫切问题。支撑整个宏观社会的小农经济基础濒临解体,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也随之进入充斥各种冲突与抗争的裂变过程。民主、自由、开放、平等的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给中国的新青年们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觉,迎合了他们

4、对人性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犯下,自古以来中国封建帝权无法彻底触碰到的基层民间力量,在外在强力的推动下得到了觉悟与凝聚。民族意识一夜之间骤然凸显。各阶层有识之士都致力于急速建立起一极具凝聚力的民族国家,以达内外制衡,维持中华民族的生存之目的。他们努力维护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文化认同,保持这一文化系统的稳定性与纯粹性,不被外族文化所侵扰与解构。 从清末新政到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文化与教育领域一直处在趋于裂变的渐变发展进程。直到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才得到了一定的扭转。新文化运动广泛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是中国历史

5、上一次重大的推涉到实质性内核文化层面的革命高潮。人们意识到,只有民族国家建立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舞台得到应有的待遇,才能获得平等的国家地位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受到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此时的民族主义内涵逐步自发、自觉地从狭隘的民族去异,发展为基于国内各民族共荣的国际各民族平等相处,从而建立起利于各国、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社会新秩序。开放的文化视野与理性的爱国精神逐步得到凸显。民族主义所代表的不是偏激,不是极端,而是逐步以一种平和、理性却自觉、坚决的爱国精神与文化态度去重新塑造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部分新青年们,尝试通过自身主体性的彰显,开创新文明的践行模式,最终实现建设

6、新型民主的民族国家的价值诉求。在民主民族国家的平台上,个人、国家、民族是三位一体的,每个人都可以合法地获取基本自由,实现自己的基本尊严与基本价值。在民主政权的管理下,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开化、文化开放的心态下,推动整个民族国家从政治变革为起点,走向伦理变革与文化变革。“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2民众开始意识到需要逐步改变自身被帝权统治的社会遭遇,成为民主国家中的自由公民,能够自觉、自主、自立,也能对自己身处其中的国家、社会与民族的前途承担建设与保护的责任;国家也不再是王朝统治下的专制机器,而是基于人民平等主权的公共政府,需要对民间的基本利益做

7、出最大化的实质性推进,并且还要使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秩序中的一分子,推动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国中后期,民族主义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由前现代的一致对外之外竞意识到由民主而民族的内竞身份意识”3。“这里所论的现代民族主义在政治哲学上是民主的、开放的乃至世界的民族主义,在社会哲学上则是个人的、自治的乃至自由的民族主义。”4可以看出,现代性文化价值体系对人本主体的独立、自由、自主、平等的诉求,已与民族主义精神很好地接榫。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无论是以文化启蒙为渠道还是走文化变革的路径,都需要依托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族主义精神为各个社会场域的演变指明道路。家庭教育也是这样。本文从民主的

8、民族主义视角切入,探讨民国家庭教育对新国民培育的尝试,对其做出历史铺陈与理论解释,揭示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嬗变与民族国家建立之间的交互型架构的机理。 二、民国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国家观念的引入 自晚清到民国,随着国家危亡的愈演愈烈,国家建设、民族维持对国民性的改造要求日益增强,而知识分子也愈发意识到传统家庭教育对于儿童作为“人”的发现的缺失。因此,家庭教育开始成为社会改革的切入点之一。民国时期更是将家庭教育推上了历史舞台,“谈社会革命者,当毋忘家庭改革的重要”5,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改革的起点;教育是直接关乎未来国家之国民的事业,所以“欲想救国,首先要从教育下手,且从教育的根本上下手

9、”6。知识分子们立志于将家庭教育实践,贡献于建立民主的民族国家。 混乱、无序的社会生存状态需要家庭教育超越家庭场域,冲进公共视野,从而推动新社会、新国家的建构。家庭教育需要迎合民族危亡的变革要求,为其培养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现代知识的新国民。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家庭教育承担起为未来的国家培育新公民的社会责任,公民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新内涵,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健全的国民;而健全国民之养成,其初仍有赖于家庭”7,这就是新国民的培养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家庭教育,受家本位理念的深刻影响,家庭教育确实带有很浓郁的私人化色彩:“可以说

10、:中国的家庭教育,完全是出发于自私的个人化的,一点没有社会化和事业化的意味。”8整个传统社会,自上而下各阶层的家庭教育的实施理念基本都是指向个人、家庭、家族、宗族的利益获取与发展,“下级人家对于子女,心目中只要他们将来能赚钱吃饭,中级人家对于子女,要希望他们读书上进,光大门楣,上级人家对于子女,要希望他们保守家产,不堕家声,都没有把子弟怎样做一个健全有用的人,怎样在社会上做些造福群众的事业,怎样为国家建树些功绩等等问题放在心上”9。而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危机,促使部分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家庭开始意识到了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开始批判和试图颠覆原有的家庭教育理念。薄弱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培养出能

11、力低下的儿童,他们长大后便无法通过自身的行动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重构的历史使命。传统社会中,很多年轻人“爱护家庭和亲戚,比爱护国家和民族来得浓厚;甚至只知有家庭,不知有国家;只知爱亲属,不知爱种族”10,所以社会动乱与变革时期的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确实就是要尽力改变“一盘散沙”的民间社会状态,帮助父母树立起培育子女国家意识、民族信念的教育理念,在家庭中推介为国家、民族着想的意识。“其实忽视了家庭教育,便是等于忽视自己的子女;或者更进一步说,简直是阻碍儿童前途的发展,削弱民族新生命的实力”11。在传统社会濒临解体之时,只有抛弃个人自私主义和家庭自私主义,将爱家庭推广到爱社会,改良家庭教育,中华民族才

12、有在内外交加的困境中崛起的希望。12可以说,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理念中对家中子女国家观念与民族信仰培养的聚焦,折射出的是民族国家对于通过教育来强国保种的迫切需求,也是部分知识分子家庭通过理论构架与实践落实的双重路径将儿童、父母、家庭纳入到民族复兴的主体中来所做的尝试。 三、民国家庭教育的新目标:养成国民性 在国民性育成的理念指引下,家庭教育开始将实际目标指向培育有民族意识的现代国家国民。具有什么样的国民性才是新国民呢?“以有秩序,能忍耐,勤勉,和顺,思想坚定,有向上的志趣为主。于此,可以一言蔽之,即使儿童有做人的好习惯。”13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社会想要摆脱现存危机,实质性地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改造

13、目标,首先必须通过对儿童国民性的养成培育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未来之国民。“家庭是产生国民的地方,其使命最重要的,便是训练教养国民,使成为健全的,有用的公民,这是非常明显的。”14 民国时期,基于现代民族对国民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开始重视国家观念的培养。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并加以引入与传播之r,很多知识分子都将重视国民教育、培育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归纳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特色之一,他们由此“主张唤醒民众以恢复民族精神,以挽救民族危亡”15。很多论者指出,传统中国社会的国民秉持着儿童是家庭私有财产的观念,“一切文物制度风俗习惯,均以家庭为中心,所以国人对家庭观念特别浓厚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

14、,只及于宗族而止,还没有扩张到国族”16。西方各国则和我国传统家庭观念不同,他们大多坚持要在儿童与社会之间建立桥梁,甚至让社会替父母教养儿童,例如俄国的国家儿童公育政策。17又如,“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之德意志,智育与精神教育持有紧密的关系”18,在家庭中,培养“坚毅、勇敢、爱国”的儿童,使之能够“爱国,为同胞而能牺牲自己”19,这些都是德意志极具民族凝聚力的根源之一。 从这一层面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一直被忽略的内容确实就是儿童集体观念、国家观念的养成。所以在家庭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将家庭教育的新教育目标之一确定为改革传统家族教育的封闭性,满足基于社会动荡时期的国民质素需求,培养具有民族观念、国

15、家观念、集体观念的儿童,是符合变革时期的社会需要的。“一个民族要不为他民族所同化,所消减,需要有坚确明了之民族意识。有民族意识,才能认识、保持,并发扬自己民族之精神与文化。”20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动乱不安的时代,通过家庭教育达到培养孩子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教育目标,实能为实现民族振兴的社会目标提供本源之动力。 四、民国家庭教育的新内容:爱己、爱人、爱国家 在明确家庭教育目标包含国民教育的基础上,有学者指出,“军国父母的教养子女,是依据文武并进的原则的”21,父母在对子女展开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时,“还要努力养成儿童的斗争意志,要叫子女敢于为正义而奋斗,乐于为正义而牺牲,并遵守纪律,服从领袖,

16、勇往前进,战胜艰难,爱团体甚于爱个人,爱公义甚于爱私情,爱国家甚于爱家庭。此外,父母还要把关于文化的事项,告诉给子女知道”22。对家中儿童开展民族意识、斗争意志的培养,不等同于对其进行机械、强制的灌输。不仅不等同,而且需要防止极端化的趋势,避免民族极端主义倾向的滋生,要引导儿童在对世界各民族平等、自主产生认同与推崇心理的基础上去认识、热爱、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儿童的民族意识呢?王鸿俊先生指出,父母对儿童进行民族意识的教育时应该从这样四个切入点入手:“(一)布置富有民族思想之家庭环境;(二)讲述民族史地及时事消息;(三)教以爱国家爱民族之歌曲及游戏;(四)鼓励为国家民族牺牲奋斗之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