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NMR详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6575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磁共振NMR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核磁共振NMR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核磁共振NMR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核磁共振NMR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核磁共振NMR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磁共振NMR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磁共振NMR详解(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磁共振 (NMR ) n核磁共振波谱,常用NMR表示,与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一样,也是一种能谱。 n测定这种能谱的依据,是一些原子核(如1H、13C、19F等)在磁场中会产生能 量分裂,形成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样品进行照射时,特定结构环 境中的原子核就会吸收相应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共振跃迁。在照射扫描中记 录共振时的信号位置和强度,就得到NMR谱。 n几乎所有的磁性核都可以进行NMR分析,如1H、13C、19F、 31P、 15N等。常用 的是1H、13C的NMR谱。 n让处于外磁场(Ho)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射),当辐射 的能量恰好等于自旋核两种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时,处于

2、低能态的自旋核吸收 电磁辐射能跃迁到高能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NMR是研究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 ,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 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要求掌 握的是1H NMR(氢谱)和 13C NMR的应用。 (测定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氢原 子的位置、环境 以及官能团和C 骨架上的H原子 相对数目)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 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4.1.4.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

3、能级的分裂及描述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描述 原子核的自旋及分类原子核的自旋及分类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电荷,同时存在自旋现象,自旋 量子数用I表示。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自旋现象和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电荷数 自旋量子数I 偶数 偶数 0 16O8;12C8;32S16 偶数 奇数 1,2,3 2H1,14N7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2;3/2;5/2 1H1,13C6,19F9 17O8 (1) I=0 的原子核 O(16);C(12);S(22 )等 ,无自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 (2)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

4、/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 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磁矩的大小与磁场方向的角动量P有关: 其中为磁旋比,每种核有其固定值。 如1H: = 26.752; 13C: = 6.728 ,单位:107rad.T-1.S-1 其中h为Planck常数 (6.62410-27erg.sec);m为磁量子数,其大

5、小由自旋量子数I决定,m共有2I+1个取值,或者说,角动量P有 2I+1个状态! 或者说有2I+1个核磁矩。 自旋核的取向 在没有外电场时,自旋核的取向是任意的。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 时,将发生核能级的跃迁 -产生所谓的 射频辐射原子核(能级分裂)-吸收能级跃迁 E E B 射频 核磁共振(NMR)现象 E= B E E B 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氢核有两种取向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1/2; 1/2 1/2 E= B0 也就是说,当外来射频辐射的频率满足上式时就会引起 能级跃迁并产生吸

6、收。 又因为, 所以, 原子核的经典力学模型 当带正电荷的、且具有自旋量子数的核会产生磁场,该自旋 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将会产生回旋,称为拉莫进动, 如下图。进动频率与自旋核角速度及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拉 莫(Larmor)方程表示: 此式与量子力学模型导出的式子完 全相同。0称为进动频率。 进动频率是很重要的,外磁场越强,进动频率 越高,这可以用拉莫方程解释。 质子有进动频率,这个频率是由拉莫方程计算出来的。 当在B0垂直的方向上加一个射频场时,如果射频频率和质子的进 动频率相等,0 = ,质子会从射频中吸收一部分能量,发生核磁 共振。当 = 0时,核就会吸收能量,由低能态(+1/2)跃迁

7、至高 能态(-1/2),这种现象称核磁共振 共振吸收频率 例如 对于1H B0=1.41TG =60MHz, B0=2.35TG =100MHz B0一定时,不同的核,g 不同,不同。 同一种核, =常数, B0 产生NMR条件 (1) I 0的自旋核 (2) 外磁场B0 (3) 与B0相互垂直的射频场B1, 且 1 = 0 a) I=0的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 b)I=整数,该类核有自旋,但NMR复杂,通常不用于 NMR分析。如2H,14N等。 c) I=半整数,可以用于NMR分析,特别是I=1/2的核如 1H,13C。 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模型都说明: 并非所有的核都有自旋,在外加磁场中发生能

8、级分裂!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 (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 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 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 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 ,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 2I+1)种取向: 氢核(I=1/2),两种 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 ,磁量子数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 ,磁量子数1/2;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核能级分布 在一定温度且无外加射频辐射条件下,原子核处在高、低 能级的数目达到热力学平衡,原子核在两种能级上的分布 应满足Boltzmann分布: 通过计算,在常温下,1H处于B0为 2.3488T的磁场中,处于低能级的1H

9、 核数目仅比高能级的核数目多出百万 分之十六! 会造成什么后果? NH NL 随实验进行,低能级核越来越少,最后高、低能级上的 核数目相等-饱和-从低到高与从高到低能级的 跃迁的数目相同-体系净吸收为0-共振信号消失! 幸运的是,上述“饱和”情况并未发生! 因为有弛豫 何为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通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而及时返回到 低能态的过程称为弛豫。 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总是维持多数,从 而保证共振信号不会中止。 弛豫 核弛豫 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当h对应于分子中某种能级(分子振 动能级、转动能级、电子能级、核能级等)的能量差E 时,分 子可以吸收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

10、态。 在电磁波的作用下,激发态的分子可以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 ,重建Boltzmann分布。 只有当激发和辐射的几率相等时,才能维持Boltzmann分布, 可以连续观测到光谱信号。 自发辐射的几率E,E越大,自发辐射的几率就越大。 在NMR中,必须有一个过程:来维持 Boltzmann分布。否则饱和现象容易发生 ,即使满足以上核磁共振的三个条件, 也无法观测到NMR信号。 这个过程称之弛豫过程(Relaxation), 即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回 到低能态重建Boltzmann分布。 两种弛豫过程: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E与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平均时间 (寿命)成反

11、比,与谱线变宽成正比,即: 弛豫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可见,弛豫决定处于高能级核寿命。而弛豫时间长,核磁共振信号窄 ;反之,谱线宽。 谱线宽度 横向弛豫: 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频率相同时,高 能级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 所发生的弛豫现象。又称自旋-自旋弛豫。 纵向弛豫: 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围分子骨架(晶格) 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现象。又称自旋 -晶格弛豫。 其半衰期用T1表示 其半衰期用T2表示 固体样品:T1大,T2小,谱线宽; 液体,气体样品:T1,T2均为1S左右,谱线尖锐. . 由弛豫作用引起的谱线加宽是“自然”

12、宽度,不可能 由仪器的改进而使之变窄 如果仪器的磁场不够均匀,当然也会使谱线变宽。 样品管的旋转能克服一部分的磁场不均匀程度。 两个问题: a)在NMR测量时,要消除顺磁杂质,为什么? b)在NMR测量时,要求将样品高速旋转,为什么? 很多精确测量时,要注意抽除样品中所合的空气, 因为氧是顺磁性物质,其波动磁场会使谱线加宽。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应该产生单一的吸收峰; 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 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 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感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B实=(1- )B0 :屏蔽常数。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 生共振需要

13、更大的外磁场强度 ,来抵消屏蔽影响。 屏蔽效应 4.2 化学位移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高,值大,核的 共振吸收向高场(或低频)位移。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低,值小,核的共 振吸收向低场(或高频)位移。 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 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 这种由于氢核的化学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谱线位移称为化学位移 。 用表示。 例如: CH3CH2OH B0 = 1.4TG, =(CH2) (CH3) = 148 73.2 = 74.7Hz B0 = 2.3TG, =(CH2) (CH3) = 247 122 = 125Hz 化学位移 与仪器的磁场强度B

14、0成正比,同 一磁核在不同NMR仪上的化学位移不同。这给 共振信号的分析和比较带来很多麻烦。为克服 这一缺点,化学位移采用无量纲的值表示, 定义为: ppm:百万份之一 或 1)位移的标准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 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内标) 位移常数 TMS=0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3). 3). 位移的表示方法位移的表示方法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15、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 = ( 样 - TMS) / TMS 106 (ppm) 小,屏蔽强,共振 需要的磁场强度大, 在高场出现,图右侧 ; 大,屏蔽弱,共振 需要的磁场强度小, 在低场出现,图左侧 ; 5)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凡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化学位移。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诱导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 取代基电负性越强,屏蔽作用越弱,信号出现在低场, 化学位移值越大。 元素的电负性,通过诱导效应,使H核的核外电子 云密度,屏蔽效应,共振信号低场。例如: a.诱导效应 b. 共轭效应 1.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使苯环上的总电子云密度增 强,屏蔽作用增强,化学位移值右移。 2.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使苯环上邻、对位电子云密 度增加得多一些,而间位电子云密度增加得少一些 ,所以邻、对位化学位移值比间位降低得多一些。 c. 氢键效应 无论是分子内还是分子间氢键的形成都使氢受到去 屏蔽作用,羧基形成强的氢键,因此其值一般都 超过10ppm。 甲醇的化学位移值与温度的关系: -54C 4.8 ppm -10C 3.8 ppm 15C 2.8 ppm 温度升高,氢键减弱,化学位移值减小。 d. 磁的各向异性(屏蔽效应) 置于外加磁场中的分子产生的感应磁场(次级磁场) ,使分子所在空间出现屏蔽区和去屏蔽区,导致不同 区域内的质子移向高场和低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