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逻习题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696445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逻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法逻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法逻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法逻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法逻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逻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逻习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例题解析1、 逻辑形式例题:在“并非如果p,那么q”中,逻辑常项是( ),逻辑变项是( )。 解析:在逻辑形式中,常项是指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并保持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可以用来代表不同概念或判断的部分,经常用字母表示。本题答案:常项是:“并非如果,那么”;变项是:p、q第二章 例题解析例题(1)“宪法是法律”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解析:定义不同于陈述句,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因此,“宪法是法律”作为定义是不正确的。答案:“宪法是法律”作为定义是错误的,违反了“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的定义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例题(2)“犯罪集团

2、分为主犯和从犯”是否表达了划分?解析:划分是把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犯罪集团”与“主犯”、“从犯”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属和种的关系。答案:这是分解,不是划分。 例题(3)“A可以分为B、C、D”是一个正确的划分,则B和C的外延是( ) A全同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反对关系解析:根据划分的规则,首先,划分子项B、C、D之间不能相容,所以,可以排除全同关系和交叉关系。其次,子项B、C、D的外延之和等于A的外延,若B和C的外延是矛盾关系,二者外延之和再加上D的外延,肯定大于A的外延,犯“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因此,排除矛盾关系。答案:选择D。 例题(4)下列对概念的限

3、制中正确的是( )A 把“北京市”限制为“西城区”B 把“书籍”限制为“法律逻辑学”C 把“黄山”限制为“风景秀丽的黄山”D 把“数学家”限制为“陈景润” 解析:“北京市”和“西城区”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书籍”和“法律逻辑学”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和反映个体对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黄山”和“风景秀丽的黄山”反映的是同一个单独对象,单独概念不能进行限制。以上三组语句都不是限制。“数学家”和“陈景润”之间是属种关系,从“数学家”到“陈景润”,是从属概念到种概念是正确的限制。识别概括和限制的正确与否,首先,确定概念之间是否是属种关系(可以用概念之间能否说明来判定)非属种概念之间不能进行概括和限制;其次

4、,考察原题表述的是从属概念到种概念,还是从种概念到属概念,从属到种是限制,从种到属是概括,反之,是错误的。答案:选择D例题:例题(1):“工厂”和“工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 A全同关系 B. 属种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全异关系 解析:工厂和工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工厂”和“工人”这两个概念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工厂”和“农村”、“机关”、“学校”等等,是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的一类概念。“工人”和“农民”、“军人”、“学生”、“干部”等等,是属于不同职业的人的一类概念,二者之间是全异关系。答案:选择D有人把“工厂”和“工人”看做是属种关系,是错误的。因为,凡是属

5、概念都能用来说明种概念,例如:“共青团员”和“青年”,我们可以说:共青团员是青年。那么,“共青团员”和“青年”就是属种关系。对于“工厂”和“工人”来说,我们不能说:工厂是工人,或者工人是工厂,那么,“工厂”和“工人”就不是属种关系。因此,判定两个概念之间是不是属种关系,可以在两者之间加一个“是”,看它们之间能不能说明。能说明的有可能是属种关系,不能说明的,一定不是属种关系。 例(2)S与P交叉,M与S全异,用欧拉图表示S、P、M外延间的关系。解析:S与P交叉,M与S全异,M与P的关系可以是全异关系、交叉关系或真包含关系。第三章 例题解析1分析性质判断的种类,主、谓项的周延性 例题(1)“没有一

6、种金属不是导电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ASAP B. SEP C. SIP D. SOP 解析:性质判断的特殊句式:“没有不是”可视为“所有的是”即全称肯定判断。“没有是”可视为“所有的不是”即全称否定判断。 答案:选择A 例题(2)“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 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ASAP B. SEP C. SIP D. SOP 解析:性质判断的特殊句式:“不都是”可视为“有的不是”即特称否定判断。“不都不是”可视为“有的是”即特称肯定判断。答案:选择D 例题(2)下列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均不周延的有( )A有些细菌是无害的B那个学生是上海人C有些企业是国有企业D金属不都是固

7、体 解析:A、B、C、D四个判断的逻辑形式分别为:SIP、SaP、SIP、SOP(D判断是特殊句式)在性质判断A、E、I、O中,主、谓项均不周延的是I判断。答案:选择A、C2主谓项的外延关系与性质判断真假的制约关系例题(1)当S与P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下列判断形式取值为真的有( ) ASAP B. SEP C. SIP D. SOP 解析:S与P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即所有的S都是P,那么SAP为真。而SEP和SOP均可排除。SIP应为真,因为,既然所有的S都是P,那么,有的S是P的情况肯定存在,特称判断SIP是断定至少有一个(一部分)S是P,这就是特称“有的”的逻辑含义。 答案:选择A、C。

8、例题(2)当SAP和SEP皆为假时,S与P之间可能具有( ) A全同关系 B. 真包含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全异关系 解析:S与P的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可以分别用欧拉图表示。SAP为假,S与P不能是全同关系;SEP为假,S与P不能是全异关系。两个条件综合考虑,排除全同关系和全异关系。答案:选择B、C。 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推理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具有相同主、谓项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着真假制约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逻辑方阵直观的表示出来。根据这种对当关系,可以从一个判断的真假,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假情况。例题(1) 根据性

9、质判断的对当关系,从“并非有些自学成材者不是经过刻苦努力的”可以推出( ) A:所有自学成材者都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B:所有自学成材者都不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C:有些自学成材者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D:并非所有自学成材者都不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答案:选择A、C、D例题(2)“这个被告有些亲属不是证人;所以并非这个被告有些亲属是证人。”这一推理是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解析:这个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属于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因此,是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 前提为SOP,结论为并非SIP。根据对当关系中的下反对关系,SOP真,则SIP真假不定。因此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答案:是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推理不正确

10、,因为,根据下反对关系,特称肯定判断真,则特称否定判断真假不定。 4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包括换质法、换位法和换质换位交替法推理。例题:运用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从“有些木本植物是乔木”可以推出( ) A:有些乔木是木本植物 B:有些乔木不是非木本植物 C:有些乔木是非木本植物 D:所有乔木都是木本植物 解析:首先,将已知前提和备选结论形式化。 请注意:在形式化的过程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应前后保持一致。 5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和性质判断变形综合推理进行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和性质判断变形混合推理,关键是学会区分这两种推理的方法。对当关系推理的特征是前提和结论的主项和谓项是相同的,即同

11、一素材;变形推理的特征是前提和结论的位置或真假值发生了变化。例题:运用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或性质判断变形推理,从“全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能否推出以下结论?为什么? A:并非有的全称判断的主项不是周延的 B:周延的都是全称判断的主项 C:不周延的都不是全称判断的主项 解析:首先,将已知前提和备选结论形式化。其次,根据前提和结论分析推理的种类,即辨别哪些属于对当关系推理,哪些属于变形推理。 对当关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应是同一素材,即主项和谓项是相同的,显然,从前提到A结论属于对当关系推理。进行变形推理时,从前提到结论,项的位置、真假值,有些发生了变化。显然从前提到B,从前提到C,都属于变形推理

12、。然后,根据不同推理规则分析具体推理的正确与否。 第四章 例题解析1三段论的结构分析例题(1)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小前提是否定判断,则大前提只能是( )AMEP B. MAP C. PIM D. PAM解析:根据三段论规则(4),小前提是否定判断,则大前提是肯定判断,结论是否定判断。否定判断的谓项就是周延的。根据三段论规则(2),大项P在结论中周延,在大前提中必须周延。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其谓项不周延。因此,大项只能做主项,且量项是全称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MAP、MEP和PIM都不符合要求。答案:选择D例题(2)一个有效的三段论,若结论是否定的,则大前提不能是( ) AMAP B.

13、PAM C. MIP D. MOP解析:结论是否定的,其谓项(大项P)就是周延的。根据三段论规则(2),大项在大前提必须周延。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符合要求的是:PAM、MOP答案:选择B、D2 分析三段论推理例题(1)“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掌握了一、二门外语,她是大学教师,所以,她掌握了一、二门外语。”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这个推理包含了三个简单判断,两个前提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词项。所以,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 根据结论“她掌握了一、二门外语”可知,这个三段论的小项是“她”,大项是“掌握了一、二门外语”。从而确定:“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掌握了一、二门外语”是大前提,“她是大学教师”是小前提。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形式化的三段论结构:大前提MIP,小前提SAM,结论SAP。根据三段论规则(1),这个三段论违反“中项在两个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推理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答案: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推理不正确,违反“中项在两个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推理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或违反三段论第一格的规则: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例题(2)“凡滞销商品都不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因为,没有一件质量差的商品不是滞销商品,而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都不是质量差的商品。” 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