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695697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第1章 绪论1、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言行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2)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3) 测量法(4) 调查法:通过搜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形式:访谈、问卷。3、 心理的本质辨证唯物主义(1)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2)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

2、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第2章 感知力 记忆 思维与想象1、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敏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2、 感觉的基本规律(1)适应现象: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刺激物的性质强度没有改变,但由于连续或重复刺激,而使感受器的敏感性发生了暂时的变化。(2)对

3、比现象: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现象,当两个不同的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一般把一个刺激的存在比另一个刺激强的现象称为对比现象,所产生的反应叫对比效应。同时给予刺激时称为同时对比,先后连续给予两个刺激时,称为先后对比或相继性对比。3、 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影响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融合: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一个新的感觉的现象。(酸甜)(2)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4、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5、 知觉的

4、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2)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6、 几种主要知觉(1)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做深度线索。(2)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 序 性 的感知 (3)运动知觉:物体的运

5、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7、 记忆是人对知识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记忆表象: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现象。遗觉像: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形成异常鲜明的表象,并且可以对表象继续进行观察。8、 记忆的分类按记忆的内容分为:(1)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 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3) 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闪光灯

6、记忆:在面临非常出乎意料且引起情绪波动的事件时所产生的记忆。(4) 运动记忆按记忆活动特点可分为:(1)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指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2) 短时记忆(3) 长时记忆9、 长时记忆的类型(1)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2)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和事件类的信息, 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

7、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4)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没有明确的目的,不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记忆;无意记忆具有选择性。 有意记忆: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记忆; 有意识记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智力活动。 (5)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其关系,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 意义记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依靠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10、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再认:经历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够认出来。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有无预定

8、的目的,分为有意回忆与无意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联想: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因果联想。11、 遗忘:不能再认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遗忘的影响因素 (1)时间因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12、 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5)在活动中进行记忆13、 思维: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对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思维的特点:间接性

9、、概括性、对经验的改组14、 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形成的,并用词来表达。15、 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特征: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16、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1)智力: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随着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2)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3)个性因素: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心

10、理承受力17、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激发动机、好奇心(3)发展学生想象力(4)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18、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 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自由目的、不由自主而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基本特征:再造性。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过程。 基本特征:创造性第3章 个性心理特征1、 气质是人的心

11、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人体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一部分。2、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 稳定性:不依赖人的活动的具体目的、动机和内容;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内气质特点是相对稳定的(2) 可变性:气质可以掩蔽;气质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3、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4、 性格的影响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家庭环境(三)学校教育(四)社会文化环境(五)童年的经历(六)自然物理环境(七)自身因素5、 良好性格的培养:(一)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的最初影响。(三)发挥学校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作用。(1)在教育内容上,首

12、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2)在集体引导上,要注意班风、校风、团体活动对学生性格的深刻影响。(3)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因材施教。(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6、 能力:人们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7、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本质知识: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本身具有客观性,并不是个性的能力特征。技能: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活动方式的概括,是一种习惯化的表现,不是个性的能力特征。能力: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概括。能力的形成和

13、发展不仅受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的获得远比人们获得知识、技能要慢。(2)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影响 着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8、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智力,人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特殊能力:人成功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的个别能力。(2)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通过长期观察他人的示范性行为,而逐渐形成的对事物做出相仿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利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

14、的能力 (3)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知觉,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4)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操作能力: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9、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 天才儿童(或神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 智力超常的原因:优越的自然素质;良好的后天教育(2) 智力低下:

15、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10、 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1)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11、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1) 遗传的作用(2) 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早期经验;学校教育(3) 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4) 主观能动性:人的勤奋、坚持性、正确的自我意识12、 (3)掌握能力的个别差异;(4)掌握性格、能力的影响因素;(5)理解能力与知识的关系;13、能力的培养()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三)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四)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第4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实现价值1、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1)认为个体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包含八个阶段,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