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幼儿保教目标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94757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4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幼儿保教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五幼儿保教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五幼儿保教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五幼儿保教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五幼儿保教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幼儿保教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幼儿保教目标(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保教目标主要内容n幼儿保教目标的社会基础与理论依据n各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发展历史n建立幼儿保教目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幼儿保教目标的社会基础与理论依据n了解幼儿保教目标的内涵n了解幼儿保教目标与我国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n了解我国幼儿保教目标的社会基础n掌握我国幼儿保教目标的理论依据n理解我国幼儿保教目标的价值取向一、幼儿保教目标的内涵n教育目的n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n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n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

2、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1999年6月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再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保留了1982年宪法的规定,说明人们认

3、为宪法的这一表述反映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n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调:“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n教育目标n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n教育任务n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应完成的工作和应担负的责任n幼儿园工作规程在第一章第三条以“任务”的形式对幼儿保教目标作了概述,在第一章第五条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体、智、德、美各育的具体目标。n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4、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n幼儿园负有保育教育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n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n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对所有幼儿园有意义,所有幼儿园都应遵循n幼儿园的一切工作要服从与服务于“双重”任务,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尽力方便家长n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决定了幼儿园工作容量大、时间长、头绪多、牵动广、无小事、责任重等工作特点,为此幼儿园必须创设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环境、设备、人员配置以及有效的、制度化的全园工作运行机制,这些是实现工作任务的必要保障n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n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

5、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n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n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n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n为什么在国家制定了总的指导我国教育实际工作的教育目的之后,还要制定幼儿保教的目标?n在幼儿教育阶段贯彻落实我国教育目的n防止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现象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容易混淆的概念n

6、“一会儿说目标必须在前,一会儿又说目标可以在过程中生成,到底怎么回事?”n这一问题里前后提到的“目标”其实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必须在前”的目标明显是教育目标之义,而“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概念。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却存在区别的概念,他们分属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不同层次,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在教育目标的制约下,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n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亚目标,它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方向。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7、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它是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在幼儿园阶段的具体化,是我国所有幼儿园必须遵循的。这一目标当然是在教育之前即已确定,这是没有疑义的,没有目标指引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教育目标的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概括性,要让其实现,需要经过复杂的、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是极其关键的一步。n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由于课程开发者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来源社会的需要、儿童的需要、学科的要求上各有偏重,便产生出了“社会本位”、“儿童本位”、“学科本位”等典型课程

8、观及其他种种折衷性质的课程观,同时也产生出多种相应的课程目标形式。这些课程目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或呈现方式,如有的是规定性的,在课程之前预先定下课程结束后儿童应发生的可见行为的变化,这就是行为目标;而有的是唤起性的、非规定性的,不表明学生在学习后会产生什么行为,而宛如是学习的主题或情景,学生围绕它展开个性化的各种反应,如表现性目标;有的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如生成性目标等等。同时,在不同课程目标下的课程实践也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多种多样的模式,如行为目标对应的“目标模式”,生成性目标对应的“过程模式”等。n应当看到,教育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课程目标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决不是

9、一个简单推演的过程,它需要对儿童、对社会、对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缺少任何一方面,课程目标的制定都不可能成功。有时看来没有争议的教育目标,一旦具体化,却看法不一。比如,谁都承认幼儿要全面发展,然而对体、智、德、美的内涵却往往理解各异,为此,幼儿园课程目标以及展开的教育活动常常五花八门。除质的问题之外,课程目标的量也需要一个恰当的“度”,如过多过细,将捆住教师和儿童的手足,但过于概括、泛化,则让教师无从把握。二、幼儿保教目标的社会基础n(一)幼儿保教目标受国家政治的影响n(二)幼儿保教目标受社会经济的影响n(三)幼儿保教目标受社会文化的影响n(四)幼儿保教目标受社会人口、地理条件等其他因素的

10、影响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领域1领域6:学习品质子领域1:学习态度标准1:喜欢学习领域2领域3领域4领域5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标准2:学习行为与习惯标准2:主动学习标准3:创造想象4周岁儿童指标:5周岁儿童指标:6周岁儿童指标:n学习品质(approachestowardlearning)是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中的一个新领域。n越来越多的学习与发展评价中,将学习品质单独列为一个领域。n学习品质强调的是那些对儿童未来的学习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要素、品质。n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领域,但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将其单独成为一个领域。n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11、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么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n当谈到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时,人们更倾向于提到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语言发展等,而并不一定提及“学习品质”。n“学习品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要么是一些被教条化的“方法”、“技能”,要么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凯根(S.l.Kagan)指出,“学习品质”是一个“最不为人们所理解、研究者最少,但或许又是最为重要”的领域。n凯根博士坚持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与发展领域n第一,儿童仅仅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不一定导致其发展的成功,他们还必须学会如何

12、使用这些已获得的技能和能力。这也就是说,拥有一种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会使用这种能力。比如,儿童具有听的能力(听觉器官没有问题,能听得见),他可能成为一位好的听者,也完全可能不会;n第二,仅仅关注技能,将技能视作教育的一种最终结果,可能会使儿童不倾向于去运用这些技能(哪怕已经获得)。凯兹就曾指出,纯粹的早期阅读训练(而不是将阅读技能渗透于活动之中)会阻碍儿童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n在某次竞赛中许多幼儿能快速做出2+2+6=10、3+2+5=10、4+3+3=10等连加算术题,却不知道用10元钱如何选择三样明码标价的商品。而另一群幼儿并没有学过363=12之类的除法题,却在积极热情的活动参与中自行解决

13、了全班33人加3位老师租三辆12座的振华面包车去参观的问题。n日本在入学准备上提出,适应小学学习的素质是强烈的好奇心、语言能力强、专心游戏、富于创造、坚持性强、自主习惯形成、人际交往、关心周围环境;前苏联心理学家K.B.巴尔金:入学准备3方面:一般发展,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学习动机。n在最初的几年中,儿童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逐渐形成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在人的一生中都保持着。n态度倾向是“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或对事件、情境产生反应的倾向性。”例如,好奇心、幽默、乐于助人等。三、幼儿保教目标的理论基础n(一)幼儿保教目标的哲学基础年龄龄分期灵魂教育0-7岁岁植物灵魂体育7-

14、14岁岁动动物灵魂德育14-21岁岁理性灵魂智育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n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并从三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来考察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n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社会形态”里,“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而且“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在旧式分工的条件下,个人被终身束缚在一种职业,没有流动、没有工种的变换,马克思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孤立的“乡村动物”和孤立的“城市动物”。人的这种片面发展随着分工的愈来愈细也就愈来愈片面了,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齐头并进。n在第二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里,以高度专

15、业化的社会分工换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以个体发展的片面性为代价换来了人类总体的全面发展,随之也就产生了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是,“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n第三阶段,共产主义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在这个阶段,“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同时也就是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建立的基础上的联合”,“

16、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n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n(二)幼儿保教目标的心理学基础大致年龄龄发发展阶阶段特征0-2感知运动动阶阶段以先天条件反射为为基础础,通过过个体的最基本的活动动,将自己和环环境区分开来2-7前运算阶阶段开始发发展语语言,发发展成活跃跃的感觉觉运动图动图式,形成记忆记忆的心理表象,运算和语语言都表现现出自我中心,缺乏可逆性7-11具体运算阶阶段略11-15形式运算阶阶段略四、幼儿保教目标的价值取向n儿童本位n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保教工作的方方面面,幼儿保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幼儿身上,保教过程也完全顺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n社会本位n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作为制定幼儿保教目标的主要依据,幼儿保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均是社会n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的核心,自然有其追求,然而是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满足儿童需求,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