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管理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4646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7.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髓抑制管理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骨髓抑制管理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骨髓抑制管理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骨髓抑制管理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骨髓抑制管理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髓抑制管理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髓抑制管理教材(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肿瘤医院 肿瘤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管理 发病机制 化 疗 生长活跃 细胞 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干细胞 皮肤及附属器 子宫内膜 卵巢 抑制 消化道粘膜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分级 (据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标准) 血液学 0度 度 度 度 度 血红蛋白 (g/L) 110 95109 8094 6579 75109/L无出血者,需使用使用rhTPO/rhIL-11以达手术要求。 3、rhIL-11在肾功能受损患者须减量使用。蒽环类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rhIL-11应慎用。 4、对于既往有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房性心律不齐或冠状动脉疾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 rhIL-11不推荐使用。 关注九

2、个问题问题 是否是原发发病骨髓转转移? 是否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近期是否存在感染? 是否同时时接受了其他药药物治疗疗? 近期是否多次接受输输血? 是否存在凝血病? 是否存在与化疗疗或移植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末次化疗时间疗时间 与CIT是否吻合? 应应用了什么样样的化疗疗方案? 如何判断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是否由化疗引起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15 Apr;29(4):282-94. 疗效不佳时需重新审视!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15 Apr;29(4):282-94. 溶血性尿毒症 CIL-临床危害 化疗 剂

3、剂量降低、周期延迟迟 总生存率降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 ) 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 复杂难杂难 治的感染 延长长住院时间时间 、增加治疗费疗费 用 死亡 、 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化疗疗效果降低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Volume 3 Number 4 | July 2005 延延期、减量影期、减量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响患者的生存期 对82例卵巢癌患者进行随访,在校正了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患者年龄 和化疗反应后,延期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不延期/不减量的患者高3.3倍( P=0.016)。 随访时间(月) 总生

4、存率 减量且延期 仅减量 仅延期 不减量、不延期 BMC Cancer. 2015 Mar 7;15:105. 何谓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 Myeloid Growth Factors Version 2.2013 患者单次体温大于38.3 体温大于38持续 1h 以上 ANC低于0.5x109/L 或ANC低于1.0x109/L,但是 48 h内将低于0.5x109 /L FN患者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的超过60%, 发生菌血症的超过20% FN致死率高达

5、5-10% 实体瘤淋巴瘤白血病 FN致死率8.0%8.9%14.3% Kuderer et al. Cancer 2006;106:2258 66 感染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高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 n60s,70s: 以 G-菌(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n80s至今:G+菌开始有上升的趋势 原因为:广泛应用留置静脉导管 广泛采用抗G-菌药物预防等 粒细胞计数越低,感染发生率越高 感染比例(%) 粒细胞数(mm3) 1000 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 Nirenberg A et al. Oncol Nurs Forum. 2006; 33(6):1193-201. IDSA指

6、南要求,一旦诊断粒缺伴发热,须2h 内进行治疗,因为在粒 细胞缺乏患者中感染可能进展非常快。 在FN致死的患者群体中, 2小时后接受治疗的患者占86% 发热 FN是肿瘤急症第一位 2010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Chin Pharm J,2013March,Vol.48No.5 血常规 qd 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血培养(至少2次)或其他培养(痰、置管、尿、咽拭 子、皮肤破损等),决定抗生素使用 胸片或胸部CT等 脉氧监测 CSF 大、小便常规 FN临床处置 低危患者 口服抗生素;可在 门诊短期观察;住 院时间短 高危患者 静脉抗生素治疗; 需住院治疗;住院 时间长

7、已发生FN患者的风险评估 特征分值值 粒缺伴发热,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5 无低血压(收缩压90mmHg)5 无COPD4 实体肿瘤,或血液肿瘤且无霉菌感染史4 不伴有需静脉补液的脱水症状3 粒缺伴发热,症状明显3 无需入院治疗3 年龄60岁2 MASCC风险指数评分 (MASCC: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学会) 高风险患者:MASCC评分20% ) 中(10-20%) 低(10%)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预防性应用G-CSF c,e 化疗治疗目的 治愈/辅助f 延长生存/ 生活质量 控制症状/ 生活质量 G-CSFs(1级)gG-CSFs(1级)iG-CSFs i 考虑使用G-CSF考虑使用G-CSF

8、i考虑使用G-CSF k 不使用G-CSF j不使用G-CSF不使用G-CSF CSFs =生长因子 l疾病 l化疗方案d 高剂量治疗 剂量密集治疗 标准剂量治疗 l患者危险因素d l治疗目的 (治愈性或姑息性) FN发生的危险度为20%以上为高危,10%20%为中危,20%)的疾病及化疗方案 MGF-A 隐性原发性腺癌 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 34 乳腺癌 多西紫杉醇 每21天一次 35 表阿霉素(辅助性)36 表阿霉素+序贯环磷酰胺+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辅助性)36 CMF经典 (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尿嘧啶)(辅助性)36 AC (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西紫杉醇 (辅助性)(仅ta

9、xane 部分)37 AC+序贯多西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辅助性的)38 FEC (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 西紫杉醇 39 紫杉醇每21天一次(转移性或复发性)40 长春花碱(转移性的或复发性的)41 宫颈癌 顺铂+托泊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2 托泊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3 伊立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44 结肠癌 FOLFOX (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45 食管癌 伊立替康/顺铂 46 表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 47 表阿霉素/顺铂/卡培他滨 47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中度风险(10-20%)的疾病及化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 顺铂/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59

10、 顺铂/长春瑞滨(辅助、晚期/转移)60 顺铂/多西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59,61 顺铂/伊立替康(晚期/转移) 62 顺铂/依托泊甙 (辅助、晚期/转移)63 卡铂/ 紫杉醇 (辅助、晚期/转移) 62 多西紫杉醇 (晚期/转移) 61 卵巢癌 卡铂/ 多西紫杉醇 64 小细胞肺癌 依托泊甙/卡铂 66 睾丸癌 依托泊甙/顺铂 67 子宫癌 多西紫杉醇 (子宫癌,晚期或转移性)68 对于非初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应对患者的 情况进行评估 如上次化疗出现了FN 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且上次化疗前已使用了G-CSF, 则此次须考虑调 整剂量或调整

11、方案 出现过 一次FN 的患者下次化疗后再次发生FN 的几率为50%60%,而使用G-CSF可使再 发风险 降低50% 如上次没应用G-CSF,则此次须预 防性使用G-CSF 出现FN 后在下个疗程中预防性使用G-CSF 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化疗药物的剂量。 G-CSFs的二级预防 MGF-2 G-CSF的临床应用经验-全程管理 1、何时用? (1)提倡一级、二级预防应用,减少治疗性应用。 (2)对于III和IV度粒细胞减少,使用。 (3)对于I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 (4)对于II度粒细胞减少,是否应用基于两点: 查历史,即检查患者是否有III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如果有,则需要使用 ; 观

12、现状,明确患者目前处于化疗后的时间。如果化疗后很快出现II度骨髓抑 制,尤其是患者有III度以上粒细胞减少历史,最好使用。如果患者是在化疗两周 以后出现II度粒细胞减少,而此前又没有III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则可以密切观 察,暂时不用。 2、何时停? (1)对于治疗性使用,应在白细胞连续两次大于10109/L后停药。然而,临床上 很多患者由于反复化疗,两次白细胞大于上述标准比较困难,故当白细胞总数两 次超过10109/L亦可考虑停药。 (2)对于预防性使用,应在下次化疗前48小时停用。 3、如何用? A. 治疗性:57g/kg/d,如果按体重平均50kg计算,一般用300g/d;主要 用于I

13、IIIV度粒细胞减少; B. 预防性:3-5g/kg/d,一般用150g/d,主要用于此前有过IV度骨髓抑制 历史的患者,或者为了保障短疗程高密度化疗的进行。通常自化疗结束后48小 时开始使用。 C. “对付性”:如前所述,对于I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但如果患者 即将化疗而又顾虑很大,为了安慰患者和规避风险,有时也使用G-CSF 150g/d 连续使用12天。 CITCIT二级预防二级预防 挽救用药: CIT降低以后快速回升,缩短3/4度CIT的时间 不能改变3/4度CIT的发生比例 二级预防: 预防血小板降低,减少3/4度CIT的发生比例 避免出现严重的CIT发生,减少出血风险 理论上对

14、于既往出现过CIT的患者, 采用预防用药是合适的 CIT-CIT-二级预防二级预防 CIT出血的高风险因素 既往有出血史 化疗前血小板计数 75x109/L 接受含铂类、吉西他滨、阿糖胞苷、蒽环类等药物的化疗 骨髓浸润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 体能评分 2 既往接受过放疗,如骨盆、胸骨等 共识推荐: 上周期出现过度以上CIT 本周期希望保持方案和剂量不变 对于有出血高风险的人重点推荐 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区别 相同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化学结构 不同的清除机制 不同的使用方式 G-CSF主要作用机制:1、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 2、促进边缘池释放到循环池 G-CSF 的不足 易被酶水解和肾脏清除 体

15、内半衰期短(约为35个小时) 多次注射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依从性差 多周期疗效不佳 24小时内97%的rhG-CSF排除体外 半衰期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20KDa 聚乙二醇(PEG) + rhG-CSF蛋白N 末端定点交联 2、PEG-rhG-CSF分子量增大,肾小球滤过减少 ,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占主导地位,半衰期为47 -72h。 rhG-CSF与PEG-rhG-CSF 清除途径: G-CSF 与PEG-G-CSF的药动学特性 1、rhG-CSF在体内通过肾脏清除(肾小球滤过) 和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两种途径清除,半衰期为3-5h 。 瑞白 新瑞白 PEG-G-CSF 100 g/kg 3,000 G-CSF 100 g/kg Data on file, Amgen. Time (hours) 0246810 12 14 16 18 血药浓度 (g/L)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正常小鼠(n = 4) 肾脏缺陷小鼠(n = 4) 正常小鼠(n = 4) 肾脏缺陷小鼠(n = 3) Time (hours) 0246810 12 14 16 18 中性粒细胞 介导清除 肾脏清除 PEG-rhG-CSF 独特的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 1、聚乙二醇化的G-CSF肾脏清除可忽略,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