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45971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教材(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的发展 *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 的影响 3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 系 4.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Date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 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 学宫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Date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 :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的兴起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 置学宫,招聘天下士人来此讲学。“谈说之 士期会于稷下”,“不治而议论”,故称

2、为 “稷下学宫”。 Date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指导思想 管理上的“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各方学者来学 宫游学 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 遇,吸引各方人才 Date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汉代的文教政策 黄老之学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P68 无为而治;“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之学的同时,允许 其他诸子的存在与发展 Date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罢绌百家,独尊儒 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 “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文 教政策,是封建社会制度在文化

3、教育领域的必 然反映,结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 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Date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Date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一)魏晋的官学教育 (二)南朝的官学教育 (三)北朝的官学教育 Date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唐宋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兴盛时 期,其学校教育发展也处于发展的鼎 盛时期。唐宋官学体系和教育模式的 建立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古代官学制 度的架构基本完成。 Date (一)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统治

4、者实行“三教并用”的文 教政策 宋代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Date (二)唐宋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儒学性质的学校 各类专科学校 (2)地方学校 Date (3)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 入学条件的规定 入学仪式 教学内容及学习年限 考试规定 假期制度 升进与罢退的规定 学官的考核 Date 唐朝教育发展的特点 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异常突出 儒学仍然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主体 非儒学性质的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 于重要地位 学校设置形式多样化 教育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地方学校异常发达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Date 2.宋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熙宁元丰兴学

5、 崇宁兴学 Date (1)中央官学 既有大学,又有小学 既有专门进行儒学教学的机构,又 有专科学校的设立 既有独立的中央官学,也有附于各 行政机关的学校。 Date 宋代中央官学与唐朝相比,有以下特点 : 在教育对象上,身份品级的限制明显 放宽。 创办了一些新类型的学校。如武学、 小学等。 国子监具有教学与管理的双重职能。 施行了“三舍法”的考试制度 教育经费有保障 Date (2)地方官学 地方行政分为路、州、县三级 。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设学 校。州、县两级设有学校 Date 宋代地方官学的特色: 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实行三舍法 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Date 五、元明清官学制

6、度的僵化 (一)元明清的官学教育制度 1.元代的官学制度 (1)中央官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 子学 (2)地方官学 元代行政:路、府、州、县,地方上建 立了路学、州学、县学及诸如小学、社学, 这些属儒学性质。还设立了蒙古字学、医学 、阴阳学等专门学校。 Date 2.明朝官学制度 (1)中央官学。主干是国子监,旁 支是宗学和武学。 (2)地方官学。主要儒学和社学两 类。 Date 3.清代的官学教育 (1)中央官学。以国子监为主干,以宗 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算学、俄罗斯 文馆等为旁支。 (2)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统 称儒学。还有在乡间设置的社学,还有 在地方上设的卫学、井学等

7、。 Date (二)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发展 的影响 1.科举制度的沿革 公元606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 。 Date 2.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Date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扩张 四、唐宋时期私学和兴盛 五、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Date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 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Date (二)先秦私学的特点 私学在当时既是教育团体,也是政 治和学术派别。 私

8、学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制度 每一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色 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 Date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一)汉代私学的种类 书馆。书馆又称书舍。属蒙学性质的教 育。书馆前期主要从事识字和书写教育。 书馆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虽继续关注读写训 练,但重心已转为儒家基础教育。 经馆。经馆又称精舍、精庐,是汉代私 学的专经学习阶段,程度相当于太学。 Date (二)汉代私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统治者积极鼓励,规模与招生范围空前 扩大。 儒学成为私学的主要教育内容。但其他 学派的私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有固定的场所,有较明显的程度划分。 出现了类似“导生制”的教学方式。 Date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扩

9、张 (一)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私学设置范围从中原延伸至西部边陲 。 教学内容不再限于儒学五经,教学追 求博洽。 各家各派均开设私学。 Date (二)南朝的私学教育 私学开办者成分复杂。 教学内容多元化。 特殊私学家学得到发展。 童蒙教育得到发展。(千字文 ) Date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规模、数量、区域胜过南朝。 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天文学、医学等。 儒学教育主要受汉儒影响,很少受玄学 影响。对于经典的好尚与南朝不同。 Date 四、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 重视蒙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作用。 重视用学规、学则等培养儿童的学习习 惯。 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儿童的积 极性。 Da

10、te 蒙学教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Date (二)大学教育 1.书院的产生 官学的衰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 件。 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影响着书院 的产生。 禅林制度的影响。 印刷术发达、书籍增多。 Date 2.宋代书院的发展 北宋书院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 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 院、岳鹿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 南宋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Date 南宋书院发达的原因: 官学衰落是书院发达的直接原因。 科举制度腐败。 理学发展是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 名师大儒在书院讲学。 印刷业发达。 Date 3.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管理 教学活动 Date

11、 书院的组织管理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 管理机构精简化 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 。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 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 ,而管理实为兼领。有些规模较大的书院, 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职人员 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任,相较 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收学生参与 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代管制”。 Date 管理原则民主化 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 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书院主 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委。 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主持者“不称职 则更易”,还有“按季更易”的条例,不 搞终身制。

12、Date 管理方式学规化 由于书院的管理人员少,而师生又朝夕相 处,所以制订一套共同遵守的学规来进行自 我约束,自我教育实属必要。书院的学规大 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指出为学的 方向;二是为学、修养和待人处事的准则、 方法;三是规定犯过的惩治。 最负盛名的学规有:朱熹所订白鹿洞书 院教条和吕祖谦所订丽泽书院学规。 Date 书院的教学活动 书院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 早期书院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 精神。 在教学方式上,书院采取自修问难和 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 书院的讲学活动主要有“升学讲说”和“ 学派讲会”等形式。 Date 书院的德育活动 订立学规 祭祀活动 Date 四、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起 (一)蒙学的兴盛 教育机构:私塾、社学、族学和义学 蒙学教材的编写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 期。 Date (二)书院的发展 书院:大学的主要类型 理学思想成为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 Date 第三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二、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 Date Da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